APP下载

肠道的小心思 请关心我 别伤害我!

2021-08-07策划编辑自我保健编辑部

自我保健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肠大肠胃肠道

策划/编辑·《自我保健》编辑部

供稿/指导专家·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姚玮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孙 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医师)

有研究认为,如果将能够治疗疾病的物质都称作药的话,人体自身是可以产生一万多种药的,其中70%以上是在肠道中。一般的疾病靠这些“药”就可以治愈。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的运动更是支持了整个生命活动。

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肠胃问题时不时地干扰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都觉得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胃”是最重要的器官,事实上,生理学证明,80%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在肠道内完成的。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姚玮艳、医师孙超,与读者朋友共同探索我们肠道的“小心思”。

健康吃喝拉撒

大肠、小肠、盲肠的亮眼科普

人体消化管——小肠

表面积是皮肤100倍的小肠有什么用?

小肠,由于它自己整个解剖和发育的特点,它是一个无菌的环境。另外,小肠血液供应特别丰富,更新特别快,所以它不易生器质性疾病和肿瘤。因此,在临床上经常被忽视。事实上,小肠是整个胃肠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发挥胃肠道功能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担负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我们摄入食物后,胃只是起了储存的作用,整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都是在小肠里面完成的,将有用的成分吸收再传送供应到全身,然后,把没有吸收的“扔”到结肠。所以说,小肠对全身的营养供应、其他组织器官的发育等有重要作用,对生命是一个最重要的支撑。

乳糖不耐受或者果糖不耐受跟小肠有关系吗?

一些饮食中有一部分糖,叫寡聚糖素(又称“低聚糖素”,是一种多糖),它需要有乳糖酶把它“打断”,消化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小肠吸收。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就是因为缺乏这部分酶或者乳糖酶比较少,食物中的乳糖和果糖不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这种多糖没有被吸收,就会导致小肠的渗透压力增高、内容物增多,由此肠腔体积就变大了,进而会刺激肠道,出现强烈地收缩运动。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腹鸣、腹泻。这些症状大多数都发生在远端的小肠,主要是在结肠,但是仍然是小肠对乳糖和果糖成分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来的。

由此可知,造成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的原因并不都在于小肠,小肠只是消化吸收的场所,也会产生少量酶,但能够分解寡聚糖的酶最主要是由胰腺产生的。所以,小肠不能完全背这个“黑锅”,它是没有发挥好对乳糖和果糖中寡聚糖消化吸收的功能,但是,乳糖、果糖不耐受的源端是缺乏这种乳糖酶。

人体肠道的最后一段——大肠

小肠下游的大肠有什么作用?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蠕动比小肠慢,分泌比小肠少,它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吸收一些水分,以及继续分解小肠没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大肠里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会继续分解小肠没有消化干净的食物。此时要注意,有些细菌的消化跟酶的消化得到的产物会有所不同。大肠中食物被细菌消化,会产生一些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这是大肠的第一种功能。另外,大肠还有存储粪便的功能,会把粪便做一定的储存,然后按照一定的节率排出,避免漏粪,造成不便。

第二个功能是大肠在细菌作用下,会吸收其消化分解食物产生的水分、维生素和其他微量的营养物质。

第三个功能,大肠是肠道菌群存在的主要部位,它担负了人自体免疫、抗感染的防御和平衡作用,有助于人体抵御外界感染和提高免疫能力。

现在,“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现在非常“火”,全身的神经发育、器官发育、免疫发育,抗感染、抗炎症等,都是结肠担负的功能。肠道越来越多地跟外界,特别是微生物的相互刺激和共生的关系,都是靠大肠来慢慢实现。

有人说吃膳食纤维是为了大肠,这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膳食纤维的消化吸收比较难,所以它在肠腔里边就能够增加渗透压,如此肠腔内容物就会增多,有利于维持肠道的运动和肠道里面垃圾的排除。

第二点,纤维素是某些细菌的底物,这些细菌可以利用纤维素,比如说分子杆菌、双歧杆菌,这些细菌“个头”比较大,可以占地盘,这样能预防其他有害的细菌感染大肠。而且,纤维素营养的细菌环境对大肠是有好处的。

第三点,纤维素分解以后可以产生一些维生素、葡萄糖等有利成分的原料,也是对人体某些营养成分的一种补充。纤维素的作用,大多数是在大肠里实现的,所以有人说摄入纤维素是为了保护大肠。

盲肠和阑尾“傻傻”分不清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个概念:盲肠是大肠的起始端,因其远端闭塞不通,故称“盲肠”;阑尾,中医也叫“蚓突”,是人的盲肠在退化的过程中,在远端伸出的蚯蚓形状,非常细一段小管,亦是一个盲端。盲肠很少发炎,生活中老百姓叫的所谓“盲肠炎”,多是对阑尾炎的误称。

阑尾中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当粪便进入其中或是受结肠中的细菌刺激,这种微生物和人体的反应可能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促进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阑尾就像是一个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孵化器”“训练场”,训练一些抗感染的免疫、淋巴细胞,输送到全身,可以在全身起到抗感染的作用。阑尾对于小孩、中年人的免疫功能的维护有一定的作用,但阑尾的这种作用会随着人们年纪增大逐渐下降,到了老年几乎就没有作用了。

与此同时,由于阑尾是个盲端,一旦出现状况如堵住或梗阻,就会导致阑尾炎,成为细菌的“坏据点”,如果传到全身,就可能造成菌血症或其他疾病。所以一旦发生急性阑尾炎或者化脓性阑尾炎,还是要及时做手术切掉。而且,要切阑尾,就要全部切掉,这对盲肠是没有影响的。如果是轻型的阑尾炎,通过服用抗生素和再生活中节制饮食也可能痊愈,所以切不切阑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肠神经的应激反应

腹胀、呕吐、腹泻、便秘

腹胀、呕吐是小肠的错

引起腹胀、呕吐的原因很多,而小肠引起腹胀、呕吐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这样的:因为小肠除了消化吸收之外,跟外界食物有接触,一些食物的成分会对它有刺激,所以小肠本身也能引起腹胀;或者若小肠的运动变慢,小肠内细菌生长过多,就会抢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素因细菌而在小肠中发酵就会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引起腹胀;另外,小肠的内容物的滞留、推进缓慢,对小肠肠壁的扩张等反应等,也会引起腹胀的感觉。如果小肠有不通畅的情况,或者是有不完全梗阻,甚至是完全性的梗阻,都会增加小肠的张力,进而刺激影响肠道的运动,就会引起剧烈的呕吐。

总的来说,这些腔内的化学刺激、物理刺激、炎症反应等都会加剧小肠运动的紊乱,甚至引起整个消化道的紊乱,导致腹胀、呕吐的发生。当然,纯粹是上消化道或者胃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这些症状,但在临床中,有一半以上的腹胀、呕吐的发病机制跟小肠的参与有关系。

腹泻、便秘都与大肠有关

想要了解腹泻、便秘问题,先要了解一下粪便是如何在肠道中运动的。一般情况下,大肠中的粪便是慢慢地被肠道蠕动运送到远端的。粪便有两个“聚点”,最开始通过小肠进入到回盲部,回盲部空间比较大,于是粪便就会先储存在这里。然后,再通过升结肠、横节肠,在乙状结肠处储存也比较多。一旦储存的粪便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推到直肠,之后就会开始引发排便的动作。

人们会出现腹鸣、腹泻的情况,其实就是大肠的蠕动增强了,而粪便中的水分还没有被充分吸收,就被排出了。而有些便秘则是因为大肠蠕动变慢,水分吸收较多,粪便变得过于干燥,从而造成了排出困难的现象。所以可以说,一些腹泻和便秘的问题,跟大肠的内部环境和大肠运动的快慢有很大关系。

与此同时,要知道,便秘可能对大肠本身来讲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便秘会通过肠道环境和肠道吸收作用对身体内部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因为便秘时粪便过硬,排便困难,所以需要用力,总是过度用力就增加了痔疮等肛周疾病发病的风险。

小肠还与什么疾病有关

随着检查手段和理论认识的提高,比如小肠镜等,小肠检查没有了盲端,因此小肠的疾病也很容易被发现。正如近年来,小肠器质性疾病、小肠腺瘤,以及小肠黏膜炎症等疾病更容易被发现。

此外,与小肠相关的疾病,最近比较常见是炎症性肠病,其中有一种叫“克罗恩病”。有一些克罗恩病的患者是累及到小肠,另外还有一些隐性原因,例如小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高。肠道通透性是指肠壁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它有一个范围,但有时会因为小肠功能状态改变有所变化。小肠对物质的吸收主要是靠小肠上皮,如果小肠通透性过高,不良代谢产物、细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就会通过小肠黏膜,进入到小肠黏膜下层或者血液中,进而影响全身。

最近有一些比较新的概念,叫“微肠漏”和“漏肠综合征”。就是指小肠的黏膜通透性增加了,肠腔里面的一些不良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小肠黏膜的上皮到了黏膜下层,从而引起一些炎症反应。这些成分进入到血液里面,流通到全身就会引起全身的问题,这就叫“微肠漏”,它引起的全身问题就成为“肠漏综合征”。实际上就是一个全身系统性的炎症反应。目前认为其与甲状腺结节、肾脏结石、关节炎等慢性炎症、反应性的疾病都有关系。

大肠还与什么疾病有关

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功能性的问题,如腹泻、便秘等,另外备受大家关注的大肠相关疾病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炎症。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其他的炎症性疾病,很容易导致黏膜破坏、溃疡出血、黏液便、脓血便;或者是大肠内部感染时间比较长,代谢产物比较多,产生一些不良的产物,就容易引发中毒性巨结肠,甚至这些细菌进入到血液里面,会引起败血症等。

另外一类就是肿瘤。现在全国范围内,结肠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位居第三;在上海地区,结肠癌更是紧追肺癌,排第二位。上海地区患结肠肿瘤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可能主要是饮食和生活节律的原因。生活节律过快,比如排便的规律性、进食的规律性过快,就可能影响结肠的规律性。另外,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中总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多,使结肠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还有应激方面,可能与上海的生活节奏比较快、抗肿瘤免疫上的不平衡也有一定关系。

怎么预防肠道疾病呢

实际上,要保持肠道功能的正常以及肠道环境的稳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是心理方面:大家要知道,健康的肠脑互动,可以让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更加规律,还可以在抗感染和免疫方面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所以,预防肠道疾病要做到心情平和,心态要好,如此人身体的免疫功能才会好,能够减少肠道炎症的发生,不易发生剧烈的感染或者免疫反应,自主神经支配下的小肠运动也会比较协调。

第二是饮食:首先要保持正常的饮食节律,尽量不要少吃多餐,按“顿”饮食,要保持一定的空腹时间,这样才有利于肠道排空。中医认为小肠的运动时间是下午两点,所以中午最好休息一会儿,让小肠有时间发挥它的作用。另外在食物方面,要保持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少吃难消化的食物。一般而言,吃“粗糙”的食物对胃不好,吃大鱼大肉等脂肪、蛋白质含量多的食物会恶化结肠的环境,对肠道不好。前面讲到的膳食纤维,如蔬菜、谷物、水果等,就有利于结肠环境的改善,以及结肠功能的维护,可以适当多食。

第三就是外界环境:有些人腹部一受凉,就容易拉肚子,也会对结肠有影响。所以,预防肠道疾病,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很重要,要注意保暖等。

导致肠漏综合征的原因

肠-脑轴

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联动”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病变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胃肠道本身,还涉及大脑。其发病机制包括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种群改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因此功能性胃肠病也称为“脑-肠互动疾病”,在中枢系统改变中,以神经递质改变和脑内结构改变最为常见。

肠道与抑郁情绪有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肠道与人的情绪关系问题了,实际上这是一个脑肠互动的双向运动。

“抑郁”情绪在脑区里面,主要是跟控制人情感、情绪相关的中枢神经有关,包括额叶、扣带回、岛叶、海马等,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出焦虑、易怒、激惹、没兴趣等,抑郁症的中心表现就是兴趣缺乏、精神动力不足。

抑郁情绪会影响肠道健康。胃肠道本身有一套自主神经来进行自我管理,中枢神经兴奋刺激产生的抑郁情绪会通过脑肠互动干涉,影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从而影响到胃肠道健康。

第一是影响胃肠的功能。例如,压抑的情绪会引起食欲减退,使胃有打嗝、饱胀的情况,使肠道的蠕动减慢,在下游大肠中引起干硬便和便秘。如果人比较激惹、焦虑,就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增强的紊乱,比如胃酸分泌多、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或者腹鸣、腹泻这样的症状。第二是影响胃肠道的炎症。一般情况下,抑郁的人抗感染能力差,容易引起胃肠道的感染,如肠结核。焦虑的人,激惹时容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在胃肠道里面容易发生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第三是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关系。因为它影响了胃肠道功能,胃肠道的消化环境就不好了,再加上影响了免疫反应,那么其免疫、抗肿瘤的能力也下降了,所以会引起胃肠道肿瘤。

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患微肠瘘、肠漏综合征的情况下,肠腔通透性高,会有很多不良物质,比如不良代谢产物、微生物,甚至炎症介质、消化道炎症反应的炎症因子被吸入到血液里面。此时,如果人受到情感打击和精神应激,相关部分的脑区功能增强,就会更多地耗血、耗氧,那么,更多带着不良物质的血液就会进入这部分脑区,进而引起抑郁、焦虑的情绪反应。

阿尔茨海默病与肠道有关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化,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是老化、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发病机制是淀粉样蛋白变性。但最近研究发现,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肠道功能、神经发生以及调控肠道代谢产物,进而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炎症。除此之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因此益生菌对由逆转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加重及记忆认知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病情较轻的时候,有类似情绪抑郁、精神失常的表现,此时对肠道的影响与抑郁情绪相同。当病情加重时,患者丧失自理能力,其进食节律以及吃的食物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对老年人本就脆弱的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

有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金属离子不平衡有关,比如铜、铝等大分子的物质吸收过多,可能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因素之一。所以,肠道中要减少摄入这些重金属。如果能均衡摄入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持良好的肠道环境,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改善作用。另外,有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是由炎症引起的,所以,保持好肠道的环境,减少肠道的炎症,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就会随之减少,也有助于保护大脑。

总体上来讲,比较规律的进食和消化,能帮助稳定消化功能,这有利于通过肠道方面来预防阿兹海默病。

肠道里的“微生物王国”

说说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

抗生素:总想把细菌赶尽杀绝

总有人认为“抗生素能杀菌治感冒”,其实,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产物,通过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达到抑制或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的效果。尽管抗生素对人体细胞没有明显损害,但同时对于各类病毒也无任何治疗作用。而感冒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仅少数是细菌引起的。所以,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冒是没有治疗效果的,抗生素仅对少数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有效果。

人体肠道存在着10万亿个细菌,根据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主要菌群、次要菌群。正常人体中主要菌群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促进肠道的蠕动;次要菌群则有潜在的致病性。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很多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错吃抗生素,一方面可能会大量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群,造成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引起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另一方面抗生素本身会引起一系列的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因此,大家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错吃抗生素。

益生菌:吃吃更健康

“益生菌发酵”有多好?

肠道内的细菌根据其对人体的作用,可以分为有害菌、中性菌及益生菌。其中,益生菌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参与食物消化,促进肠道的蠕动及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等。

超市中的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是指乳制品经发酵后,添加益生菌,能够将发酵乳的健康功效和益生菌的保健作用结合起来。益生菌发酵乳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益生菌进入肠道后可产生某些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第二,某些益生菌能协助清除引起人体衰老的过氧化物及自由基,从而延缓衰老;第三,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一系列促进乳糖分解的酶类,从而减轻由乳糖不耐受引发的腹胀、腹泻等不适;第四,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可以促进体内铁、维生素D、钙等物质的吸收;第五,益生菌可通过自身结构或分泌物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

除了通过食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补充益生菌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益生菌的药物制剂进行补充,如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等,补充人体原籍菌,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以保持肠道健康。

益生元:利己又助人的热心肠

“益生元”到底“益”在哪?一般认为,益生元是给益生菌提供“食物”的一种膳食补充剂,系指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能够选择性地促进体内益生菌的代谢和增殖,不促进具有潜在致病性或腐败活性的有害细菌的一类物质。简单来讲就是益生元能够被肠道内有益细菌分解吸收,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繁殖,进而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

部分益生元具有减轻便秘、促进矿物质吸收、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及调节血糖等作用。益生元通常为人工合成的碳水化合物,还有一部分为植物提取物,常见的有功能性低聚果糖、螺旋藻、菊粉、蛋白质水解物、多元醇等。

益生元作为一种保健品,虽然有众多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比如低血糖、低胆固醇的患者服用益生元后,不良表现反而会进一步加重。

“大便移植术”可以治病是真的吗

“大便移植术”指的是肠道细菌的移植。

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功能改变会促进肥胖的发生,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实验中给动物服用益生菌制剂后,血糖更加容易控制,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肥胖者移植了正常人的粪菌后,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明显改善。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制剂及粪菌移植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

对于其他胃肠道疾病,菌群移植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研究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免疫反应等密切相关,而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以及饮食习惯等调节肠道菌群,能够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这也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前文提到炎症性肠病,有研究发现其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一项研究分析了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前、后排便次数、腹痛情况、粪便情况的变化,结果发现菌群移植治疗后患者排便次数较前减少,腹痛情况较前减轻,粪便性状也较前有所改善。因此,肠道菌群移植有望成为炎症性肠病的新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和中老年人的肠道菌有什么不同

婴儿出生时,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菌群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之后,母乳又会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杆菌、葡萄球菌等,帮助益生菌在婴儿体内定植。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老年人肠道内变形杆菌、拟杆菌属的含量会降低,而这些与益生菌相关的代谢产物,如B族维生素、肌酸、肌酐的含量也会相应下降,导致肌肉萎缩、功能降低。衰老过程中菌群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肠道的生理功能,如肠道动力降低、黏液分泌减少等。C

猜你喜欢

小肠大肠胃肠道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
小肠深处来“探幽”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胃肠道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