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想跟父母作对
2021-08-07刘纯婷心理咨询师
文·刘纯婷(心理咨询师)
在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准备放弃高考,并且逃课参加直播公司的年会。被妈妈抓回家后,仍不听劝阻,理直气壮地说做主播能够养活自己,开启了和妈妈的“作对”模式……
很多观众表示越看越生气,纷纷评论“林妙妙请你好好学习”。其实在生活中,孩子与家长之间也总是有冲突。孩子总是和家长“作对”到底是为什么呢?
孩子的“作对”方式有明显的隐晦成分
有些孩子喜欢和父母“唱反调”,甚至有的孩子会拿刀跟父母对峙,使得亲子关系总是处于激烈的状态。这种“对吵对骂对打”的方式,属于一种容易识别的、外向的攻击。有的孩子会用隐晦的攻击,比如割手腕、用笔尖扎自己、写遗书等。表面上是在伤害自己,本质是在攻击父母。
因为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在面对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高规划时,比如成绩好、上名校等,可能会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更像是在为父母完成任务。于是,他们通过自伤,企图终止父母的期待。
关闭沟通渠道也是一种对抗。可能在以往的沟通中,有些家长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孩子必须与自己一致。这种无效沟通,或者“说服”的方式让孩子认为父母不想听自己讲话,或者听不到自己讲话,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沟通。如此一来,双方信息无法传递,就会造成亲子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例如,一个孩子不愿陪他爸爸逛超市,父亲不理解,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孩子怎么就没有购物欲?其实有可能是以孩子的视角,只能看到周围大人的屁股,和父亲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当然就对超市没有兴趣了。
明明已经很“宽容”了为什么还是总有冲突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对孩子很宽容,完全搞不懂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作对。原因就在于,亲子间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的认知不同。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总是情绪不好、压力大、不好好学习、心思重。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不知道父母对自己期待的重点在哪,“我应该十点就睡觉,照顾好自己,还是应该熬夜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由此就使得大部分孩子把“力气”花在了挣扎上,形成了一种“内耗”。
例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跟爸爸一起医院做尿检。小孩拿着小杯子去了卫生间,等了好久才慢慢吞吞地出来了。爸爸问他:“怎么这么久?”孩子说:“爸爸,尿太难喝了。”原来,孩子以为接到杯子中的尿是要喝掉的。
爸爸很理所当然地觉得,尿检就是把尿接出来,然后送去检验。但是孩子只知道,杯子装的就是喝的东西,爸爸没提前说明,他怎么知道杯子是要接尿后送于检查呢?
其实孩子不会天生就知道成年人世界的规则,这些规则是需要父母去教会他的,因此,父母要去体会自己跟孩子的差异。
这部分的差异被识别出来之后,如果孩子遵守规则时,总是有过分的情绪,那就要再往下察觉——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权威、规则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种关系是带有迫害性的,那让孩子守规则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找机会将这种问题处理掉。比如,孩子不懂尿检是怎么回事,那么爸爸就需要向孩子介绍流程,同时告诉孩子,尿检是为了检查身体健康状况,我们需要认真完成。
调整并理解孩子作为父母该如何
首先,最简单的一条是要学会“听”。如果孩子的心声很长时间都没有被父母真正听到过,或者父母对和孩子沟通存在某种限定或设想,父母愿意关注和听到的。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存在严重的矛盾。父母想听的,孩子不想说,孩子想说的,父母不想听。为此,父母首先应该摒弃选择性心理,做到真正的倾听“如流”。
其次,父母要站在正确的位置上。作为家长,当孩子在做作业方面有问题时,你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比如跟孩子一起探讨“你为什么没有做完作业?是什么原因呢?你自己有什么方法吗?需要我为你做什么……”。父母要帮孩子做社会适应,而不是愤怒通过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欲望,让孩子做我们期待但是做不到的事情。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应该站在正确的位置上,本着这个问题可以被解决的态度就事论事,理智跟孩子互动。
最后,父母要识别在与孩子作对中自己所发挥的作用。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打骂,而孩子因此发生逆反心理,这从逻辑上讲是可以自洽的;但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对孩子很宽容,甚至是纵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跟他们作对。其实这是关于自由和规则的问题。在我们的观念里,自由和规则是对立的,家长觉得给孩子自由就是没有规则,给孩子规则就是不给他自由。但实际上,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平衡自由和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并且在其中享有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家庭是有规则的,并且是社会规则一个缩影。有规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安全感的事情,他会在规则范围内去摸索、去尝试、去试错、去建立他的关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保护。我们作为监护人,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保护到他的安全,至少有3大基本原则: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社会环境。如果孩子不遵守这样的规则,他在学校里很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欢迎他,对于群体也没有归属感、价值感,很难适应社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