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放养鸡综合饲养管理技术

2021-08-06南淑霞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3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饲养管理

南淑霞

摘  要:生态放养鸡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是无公害优质畜禽产品的代表之一。本文从放养鸡鸡舍建设、品种选择与饲养模式、育雏鸡管理、放养鸡管理以及疾病防治措施等方面探析了生态放养鸡的综合饲养管理技术,希望对生态放养鸡的健康饲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放养鸡;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3-0096-03

生态放养是利用经济林草,采用舍饲和放养结合进行的一种养殖方式。放养鸡肌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各种微量元素,肉质好、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此外鸡粪能为林草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鸡群还能有效消灭林草地内的害虫,有效促进林草地的健康生长。但同时,这种饲养方式较为开放,容易受昼夜温差大、风吹雨淋的影响,也易遭受各种疾病的侵染,导致成活率低,甚至全部死亡。因此,为提高生态放养鸡的养殖效益,探讨生态放养鸡综合管理技术十分有必要。

1  放养鸡鸡舍建设

生态放养鸡场地要通风、向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地势较高、林草生长茂密的地方,并且林草地中间要有一块空闲地,方便搭建鸡舍。在鸡舍搭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注重鸡群活动的方便。通常放养鸡鸡舍搭建面积为100 m2~677 m2,搭建方向为坐北朝南,样式为半开放式或者全封闭式,从而有效起到防寒、防雨、遮阳的目的,鸡舍外要建设面积为100 m2的运动场,场地需要平整,铺设沙土,并且安装料桶和水桶[1]。

2  品种选择与饲养模式

生态放养鸡要有一定的肉质和风味,饲养模式主要采取放养和补饲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生长环境较为粗放,在品种选择时要选择抵抗力强、耐粗饲、运动能力较好的杂交品种或者地方品种,如芦花鸡、麻花鸡等。生态放养鸡一般采取分阶段饲养方式,分为育雏脱温阶段和放养阶段,育雏脱温阶段为1~35日龄,放养阶段为育雏脱温至出栏,北方地区一般选择3~5月育雏脱温,5~6月放养,9~10月出栏出售。

3  放养鸡饲养管理

3.1 育雏鸡管理

雏鸡进舍后休息1 h,正常活动后饮用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的饮水,防止雏鸡长期运输导致的脱水现象,饮水要少量多次,使雏鸡群尽快适应环境。第二天自饮水5 h后开喂饲料,20日龄以下雏鸡饲喂雏鸡料,31~35日龄雏鸡饲喂肉中鸡料,7 d后雏鸡群可以正常采食,饲喂采用料桶进行,饲喂次数为5次/d。育雏鸡舍饲养时要保持一定的饲养密度,20~  30羽/m2,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饲养密度逐渐减少。控制好育雏舍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温度过低或过高导致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现象。通常,1周龄内提供的温度最高为35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为    1 ℃~2 ℃,直到21 ℃。育雏舍湿度常保持在60%~70%。雏鸡喂养阶段要保持圈舍通风正常,及时更换地面垫料,防止地面潮湿影响雏鸡的正常发育[2]。此外,雏鸡饲养期间要保持足够的光照,前5 d保持不间断光照,之后晚上12:00开灯照射,要避免光照过强导致雏鸡发生啄癖。

3.2 放养鸡管理

雏鸡饲养30 d~40 d后进入放养管理阶段,放养密度为0.150羽/m2(100羽/亩),要根据林草地的实际条件设置围网围栏。根据鸡群的公母、大小、强弱等合理分群饲养,发现病鸡、弱鸡要及时淘汰,并做好黄鼠狼、老鹰等天敌的预防工作。生态放养鸡放养密度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密度过大会导致林草地虫草不足,增加人工饲料的饲喂量;密度过小会导致林草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适宜在黄土高原地区放养的季节为春、夏、秋季,11月过后,由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不建议放养。放养阶段饲料自行配制,主要以玉米、豆粕、葵籽饼和麸皮为主,按照适当比例进行配比,要注意磷酸氢钙、石粉、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3]。放养开始后要逐渐减少饲喂次数,根据放养鸡的不同生长状态适当减少和增加饲喂量,在饲喂前可吹哨让鸡群形成条件反射,利于饲喂管理。在饲喂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鸡群的饮水、粪便、羽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诊治。

4  疾病防治措施

放养鸡要定期清理粪便、饲料残渣、枯黄树叶等污物,集中收集后堆积发酵。要保持鸡舍内空气流通,定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排除室内有害气体。鸡舍和饲养环境周围要定期消毒,低温季节每周1次,高温季节每周3次。由于采用散养管理的方式,放养鸡疫病防控难度较大,要根据放养地的气候和疫病流行特点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一定要在育雏脱温期做好免疫工作,因为放养阶段的饲养环境对免疫效果影响较大。需要做好免疫预防的疾病有马立克病、新城疫、法氏囊病、禽流感、鸡痘等,除了免疫预防,还要定期饲喂防治球虫、线虫和蠕虫的药物[4]。对鸡群威胁最大的疾病是新城疫和禽流感,对于这两种传染病的预防要在育雏脱温阶段进行,放养阶段做好强化免疫即可。可采取滴鼻、点眼和注射等方式接种新城疫疫苗,直接饮水的方式免疫效果不佳,常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苗在育雏脱温期进行点眼预防。重组禽流感灭活苗在使用前要升至25 ℃左右,混合均匀后免疫注射。对于鸡痘疫苗,接种后7 d要检查有无形成结节,未形成结节的要再次免疫,秋季后蚊虫较多,要做好鸡痘疫苗的补免工作[5]。细菌和寄生虫也是导致鸡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巴氏杆菌、沙门菌、球虫等病原会给鸡群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根据气候环境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用药程序及时防治,为防止药物残留尽量选择中草药进行预防治疗,抗菌药的使用要遵守休药期。此外,要强化饲养管理,防止饲喂不当引起的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英,谷子林.规模化生态放养鸡[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韩玉柱,贾汝敏.防风固林规范化养鸡技术[J].中国家禽,2011,33(5):57-59.

[3] 咼玉明.鸡的营养与饲料配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 郑长山,李英,魏忠华.放养鸡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12:37-39.

[5] 郑长山,魏忠华,李茜,等.蛋鸡规模化生态放养技术[J].中国家禽,2013,35(3):49-51.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饲养管理
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要点分析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
中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泥鳅疾病的防治
妊娠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浅谈奶牛高产的饲养管理技术
利用太极拳提高教师体质策略研究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
肉牛育肥的影响因素及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