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边信任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08-06康玮曾燕萍茆训诚

关键词:交易成本

康玮 曾燕萍 茆训诚

摘   要: 信任问题是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双边信任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利用加权遗传距离作为代理变量定量测度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考察双边信任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对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差异化产品出口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间双边信任水平每提高1单位,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增加0.061单位;且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高差异化产品出口的影响更明显。这一结果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显著。在深化对外开放进程中,应注重国家间双边信任的建立和提升,促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关键词: 双边信任;出口增长;交易成本;差异产品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4-0125-(11)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4.014

一、引   言

信任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行、促进市场经济高效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任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更多关注。信任既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长期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享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通过直接规范经济行为,降低劳动分工的交易成本和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一国长期经济繁荣的创造。1

在国际贸易领域,信任问题是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来源。2 双边信任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不确定性,进而促进贸易增长。宏观上,良好的双边信任能够缓解不同国家间的误解、矛盾和冲突,加强和紧密国家间经贸关系,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对微观企业而言,较高的双边信任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搜寻成本、缔约成本、争端解决成本等各类贸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正处于国际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临反全球化潮流汹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增强、贸易摩擦增多等日益复杂和加剧的国际挑战;中国出口企业还同时面临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外贸优惠政策收紧等诸多问题导致的贸易成本不断增加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双边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摩擦进而促进贸易增长的重要作用凸显。那么,国家间双边信任能否促进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差异化程度产品出口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本文从微观企业出口层面对此进行回答。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利用加权遗传距离作为代理变量定量测度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进而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考察双边信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区分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差异化程度出口产品,探讨双边信任对不同类型出口影响的异质性,为有效、充分发挥信任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提供更为微观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二、文献回顾

多数学者从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不确定性的视角探讨进出口方双边信任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格雷夫(Greif)较早关注贸易伙伴间的信任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指出双边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增长,提高贸易福利。登巴特和莫斯柯(Den Butter and Mosch)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实际贸易流量低于傳统贸易理论推导出的贸易量。他们假设贸易双方的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并据此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及25国贸易数据,实证发现贸易伙伴间的信任能够促进贸易发展: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增加1单位时,双边贸易量增加90%—150%,具体的影响程度与两国法律系统是否一致有关。由此他们提出“神秘失踪的贸易”(mystery of missing trade)部分归因于贸易伙伴间双边信任的缺少。1吉索等(Guiso et al.)利用欧洲居民对其他国家居民的相对信任程度(relative trust)数据实证研究了双边信任对经济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水平的双边信任带来更多的贸易交流、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国际投资:信任水平每增加1单位,双边出口增长32%,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5%,国际证劵投资增加3%,且这一影响对信任密集型产品及差异化产品更为显著。此外,他们研究还发现,一国接触更多的另一国新闻信息时,低信任导致更少贸易的影响逐渐减弱,植根于文化中的观念/认知(perceptions)是经济交换的重要决定因素。2 基于他们的研究,斯普林和格罗斯曼(Spring and Grossmann)对其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利用新的体征距离(Somatic Distance)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发现双边信任对国际贸易及国际劳工流动没有显著影响。3

国内研究中,学者主要从社会信任的视角探讨信任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王永进、盛丹利用63个国家222个行业的出口贸易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信任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发现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国家在契约密集程度高的产品上更具有比较优势。4赵家章、池建宇利用2003—2011 年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测算了65个国家的社会信任水平,据此实证研究出口目的国社会信任、正式制度对中国与该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出口目的国社会信任水平与中国对外贸易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非OECD国家的社会信任水平对双边贸易影响更明显。5曾燕萍、曲如晓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定量测算了中国省级层面的社会信任水平,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考察了社会信任水平对微观企业出口决策及出口水平的影响,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提高中国工业企业出口概率及其规模,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私营企业实现的。1

已有研究为探讨双边信任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证据,但多数利用了国家层面的宏观贸易数据。国内研究则主要从社会信任的视角展开,考察一国社会信任水平或出口目的国社会信任水平对两国间贸易规模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从微观企业层面考察双边信任对从中国到相应贸易伙伴国出口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双边信任对不同类型出口影响的异质性,为探讨双边信任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三、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测度

综合考虑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吉索等的做法,参照斯波拉奥尔和瓦齐亚格(Spolaore and Wacziarg)利用基于民族人口比重的加权遗传距离作为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代理变量。斯波拉奥尔先生和瓦齐亚格在研究长期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发展分化(diffusion of development)的影响因素时,利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口比重作为加权构建了测算国家间遗传距离的指标[Nei]。2加权遗传距离指标[Nei]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Nei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加权遗传距离;[sip]表示国家[i]中民族[p]占总人口的比重;[sjq]表示国家[j]中民族[q]占总人口的比重;[dpq]表示民族[p]和民族[q]之间的遗传距离。加权遗传距离指标[Nei]不仅反映不同国家在遗传特征上的不同,同时说明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社会文化等信息。

一般而言,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越大,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體貌特征等差异越大,群体间的双边信任水平则越低。因此,在实际回归分析中,常以遗传距离的倒数形式衡量样本国家间的双边信任水平。表1报告了中国与41个贸易伙伴国间的加权遗传距离。

四、实证检验

1.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得到2005—2006年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出口目的国层面的数据,以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考察双边信任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具体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excj]表示中国企业[c]对样本国家[j]的出口额;[trustcj]表示中国与样本国家[j]的双边信任水平;[Xcj]表示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其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规模、企业外商投资等企业层面的变量,以及中国与样本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人均GDP差距、是否相邻、是否签订自贸区协定等双边国家层面的变量;[ξi]、[ξp]分别表示行业固定效应、企业所在省份固定效应;[β0]和[εij]分别表示回归常数项及残差项。

2.数据匹配及变量说明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利用加权遗传距离作为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双边信任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利用基于文化距离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的回归作为对应的稳健性检验。因此,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出41个样本国家,即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1 样本国家既包含位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区的国家,同时也包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保证了回归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一,数据说明。在数据选择方面,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了中国所有国有企业,以及“规模以上”(总销售额大于500万元)的非国有企业,涉及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中的80多个变量,是目前最为原始、翔实、全面的中国微观企业生产数据。2 本文研究以2005年和2006年的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考虑到数据在统计时可能存在一定错误,本文参照田巍、余淼杰3 和戴觅等4 的做法,对工业企业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海关贸易数据库报告了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对外贸易商品每笔交易数据,包含HS 编码、贸易额、出口目的国/进口来源国、贸易方式等变量,是国内统计进出口贸易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可获得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出口目的国的对接信息。在数据实际匹配过程中,虽然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均统计了企业代码这一变量,但这两个数据库采用的却是不同的编码系统,因此不能简单利用企业代码进行匹配对接。但是,两个数据库均有企业名称、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因此参照戴觅等的匹配做法,本文利用以下两种方法5 来实现两套数据库的合并:首先利用企业名称对两套数据库进行匹配;对于未能通过企业名称匹配的企业,进一步按照企业电话号码的后7位与所在地邮政编码进一步合并。考虑到部分企业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或海关贸易数据库中没有汇报企业名称、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信息,为尽可能多地保留能够合并的企业,本文考虑了所有通过企业名称匹配出来的企业,或通过电话号码与邮政编码匹配出来的企业,即将两次匹配获得的样本企业进行再次纵向合并,得到最后的有效样本企业数据,用于后文的回归检验。

第二,变量说明。一是关键变量。工业企业出口额[Lnex]:本文实证检验双边信任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工业企业出口额。相应数据来源于海关贸易数据库,并取其对数形式。双边信任水平[bi_trust]:根据前文分析,本文借鉴斯波拉奥尔和瓦齐亚格的基于民族人口比重的加权遗传距离指标[Nei],测度中国与41个贸易伙伴国之间的遗传距离,并以其倒数形式作为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代理变量。较高的国家间双边信任能够降低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搜寻成本、缔约成本、争端解决成本等,减少双方面临的不确定性和违约风险,促进出口发展。二是其他控制变量。回归中,我们还控制了影响企业出口的其他变量,其中,企业层面变量包括企业年龄[age]、企业规模[Lnsize]、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_ols]、企业研发[Lnrd]、企业实收外商资本[Lnforei]、是否为国有企业[dummy_state],国家层面变量包括出口目的国的信任水平[gen_trust]、地理距离[Lngeo_dis]、人均GDP差距[gdp_gap]、信息交流程度[connection]、孔子学院数量[confucian]、是否签订自贸区协定[fta]、是否相邻[neighbor]。此外,进一步引入2位数行业的虚拟变量及31个省(自治区)的虚拟变量,以分别控制行业和企业所在地的固定效应。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实证结果及分析。其一,全样本的基准回归。考虑到2005年、2006年数据中的企业不完全一致,构成非平行面板数据,因此,本文实证主要采用混合回归方法。表3报告了全样本的混合回归结果。

表3中的第(1)列只考虑了国家间双边信任[bi_trust]这一变量,其系数为0.294,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表明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间双边信任水平提高1单位,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增加0.294个单位。第(2)列和第(3)列分别引入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变量,双边信任的估计系数均显著大于0,再次表明双边信任与企业出口贸易存在正向关系。第(4)列综合考虑了双边信任、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以及行业、地区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国家间双边信任的系数为0.061,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样本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越高,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增加得越多。

对于其他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实收外商资本、国有企业、出口目的国社会信任水平、两国信息交流、建立孔子学院,以及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对中国到相应国家的出口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企业年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研发、地理距离、两国人均GDP差距,以及是否相邻,对中国到相应国家的出口存在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出口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相对“年轻”和生产率较低的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反而出口更多;此外,企业研发与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对于规模有限或存在融资约束等问题的企业而言,研发还是出口,往往只能“二选一”。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与样本国家间双边信任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对相应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间的双边信任水平越高,中国企业到该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得越多。

其二,分样本的回归结果。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差异化程度产品的出口面临的贸易风险和不确定性存在差异,双边信任对不同类型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也不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中丰富的变量信息,为比较研究双边信任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否由于企业性质、贸易方式、产品差异化程度等不同而改变提供了有效数据,因此,本部分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样本回归。

一是不同性质企业出口。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注册类型,本文将所有工业企业分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四大类。1 考虑到其他类型企业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回归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各类企业的具體情况,因此表4中第(1)—(3)列只分别报告了针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进行的分样本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双边信任对国有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不存在显著影响,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51和0.303。其他控制变量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与全样本回归中的结果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年龄、实收外商资本、地理距离、是否相邻等对国有企业出口不存在显著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存在的影响相似,且出口目的国社会信任水平对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出口的影响均不显著。

二是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对进出口商之间的信任水平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加工贸易往往是有关联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与进口商往往已建立一定关系。因此,相比一般贸易出口而言,双边信任对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小。根据海关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本部分将所有企业出口按照贸易方式的不同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三大类。1考虑到其他贸易方式的出口贸易额较小,本部分在表4中的第(4)列和第(5)列报告了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的分样本回归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双边信任对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21)略大于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04)。加工贸易出口由于事先与外国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国家间双边信任对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小于国家间双边信任对一般贸易出口的作用。

三是不同差异化程度的产品出口。劳赫(Rauch)提出,根据产品价格的公开程度可将贸易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具有“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的产品和差异化产品三类。1 消费者在购买不同差异化程度的贸易产品时对产品相关信息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同质产品由于在固定有组织的场所进行交易,能够提供官方报价和基本行情信息,因此受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壁垒的影响相对较小;差异化产品往往由于其功能、技术、外观设计、文化内涵等特性而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因此,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选择更加依赖对产品来源国的信任程度,即双边信任对不同差异化程度产品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

本文根据劳赫的分类将贸易产品划分为低差异化产品(同质产品)、中差异化产品(“参考价格”产品)和高差异化产品。2 具体来看,劳赫对SITC(REV.2)四位数编码的贸易产品进行了分类,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均未统计贸易产品的SITC编码,但海关贸易数据库统计了贸易产品的HS编码,因此,实证回归过程中,首先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给出HS编码和SITC编码互换对照,3 将海关贸易数据库中的产品HS编码换为SITC(REV.2)编码,4 进而根据劳赫的分类获得出口低差异化产品、中差异化产品、高差异化产品的样本企业。表4中的第(6)—(8)列报告了不同差异化程度贸易产品的分样本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低差异化产品、中差异化产品及高差异化产品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该结果再次验证了基准回归中“国家间双边信任促进中国企业出口贸易”这一发现。具体来看,低差异化产品的回归系数最小(0.196),其次是中差异化产品的回归系数(0.242),高差异化产品的回归系数最大(0.293)。这表明国家间双边信任对不同差异化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同,对低差异化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小、对高差异化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大,这一结果与前文的分析及理论预期基本一致。

其三,稳健性检验。基准回归及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与样本贸易伙伴国间双边信任水平越高,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额越大。为进一步验证这一回归结果是否稳健,本部分使用两种方法对此进行稳健性检验。

一是缩尾处理。本文回归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涉及的数据量较大,为防止异常值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本部分对企业出口额、双边信任及部分控制變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在此基础上再次考察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表5中的第(1)列报告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双边信任的估计系数为0.304,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表明在排除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后,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贸易仍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是以文化距离作为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代理变量。进出口商之间的信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法律体系等不同容易导致贸易伙伴间的误解、矛盾甚至不信任,因此文化差异程度也是衡量双边信任水平的重要变量。已有文献常用文化距离衡量文化差异程度。1 因此,本部分基于霍夫斯泰德(Hofstede)调查获得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维度得分,以及科古特和辛格(Kogut and Singh)提出的利用各文化维度离差构建而成的文化距离测度指标,算得中国与各样本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并以其倒数作为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代理变量。

表5中的第(2)列报告了以文化距离倒数衡量国家间双边信任水平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国家间双边信任的估计系数为0.015,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表明基于不同方法测度国家间信任水平的回归结果均显示,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国间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其他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中的各变量系数,以及缩尾处理稳健回归中各变量的系数,只存在数值上的差异,而正负号和稳健性均一致,表明其他控制变量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也是稳健的。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国家间双边信任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贸易发展。本文从微观企业出口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得了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出口目的国的对接信息,并利用加权遗传距离作为代理变量测度中国与41个贸易伙伴国间的双边信任水平,实证考察了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与41个贸易伙伴国间双边信任水平每提高1单位,中国企业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就增加0.061单位,且这一结果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显著。从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贸易方式以及不同差异化程度产品出口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双边信任对国有企业出口不存在明显影响,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一般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不同差异化程度的产品出口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对高差异化产品出口的影响最大、对低差异化产品出口的影响最小。

双边信任对中国企业出口的显著正向影响为促进中国出口增长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国内自贸区的完善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将日益加强、深化。在此过程中,较高的双边信任有助于促进中国到对应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因此,中国在大力深化对外开放进程中,应在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注重国家间双边信任的建立和提升,充分、有效利用双边信任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间良好的经济、人文互动的形成。

Abstract: Trust issue is a key source of trade barriers and transaction cost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focus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bilateral trus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ased on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 and customs data, this paper uses the weighted genetic distance to measure bilateral trust betwee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bilateral trust on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export empirically from the firm level.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export of different enterprises, different trade modes and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is further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bilateral trus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enterprises exports. Every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bilater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major trading partners by 1 unit, the export volume of Chinese companies to the corresponding country will increase by 0.061 units. Moreover, the expor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with general trade mode and high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are the most obvious. The results are still significant in the robustness tests.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up,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of bilateral trust between countri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growth of export trade.

Key words: bilateral trust, export growth, transaction cost, differential goods

(责任编辑:知  鱼)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
专用性资产、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义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不同运营模式P2P平台信用风险比较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经济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