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民主管理

2021-08-06李友钟王仁富

关键词:基层民主国家治理

李友钟 王仁富

摘   要: 企业民主管理兼具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与上层建筑属性。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为治理本质的人民性、治理原则的公正性、治理方式的包容性与治理过程的有序性。企业民主管理是国家治理民主政治建设中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直接民主、实质民主、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维护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治理功能和发展功能,彰显了夯实国家治理基础、培育基层治理主体、丰富基层治理形式、拓宽基层治理空间、规范基层治理秩序的政治价值。

关键词: 企业民主;国家治理;基层民主

中图分类号:C974;D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4-0027-(10)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4.003

企业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内在要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外已有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支撑。西方企业民主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系列研究成果。经济学领域,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在其著作《美国劳工运动》(1886)中提出解决劳资冲突的对策之一,就是员工代表制度,让工人参与雇佣条款、就业条件的决策及劳资纠纷的处理。英国韦伯夫妇的专著《工业民主》(1897)被认为是系统论述工业民主的开篇之作,提出政治管理中的民主方法可以运用于经济管理中,并强调了工会在工业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管理学领域,行为科学奠基人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士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1933),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强调了人的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这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员工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W.E.穆尔的《劳资关系与社会秩序》(1946)、D.C.米勒与W.H.福姆的《工业社会学》(1957)等,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对企业中的员工参与、劳资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1924)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指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谋取利益,还要为利益关系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人。除了理论探讨,西方也探索出了多种企业民主实践形态,比如德国的劳资共决制度、美国的工人自治小组、瑞典的集体谈判制度、英国的职工参股制、日本的劳资协商制度等。我国对企业民主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三人团”与工人大会,抗日战争时期以厂长为主的“一元化”领导,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工厂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与职工代表大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监事、厂务公开以及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班组民主管理、合理化建议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民主管理是国内外企业通行的做法,民主管理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民主管理的研究来看,一方面集中在对国外企业民主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介紹,另一方面集中在对中国企业民主管理的历史回顾、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等方面,而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进行的研究探讨则明显不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其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路径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治理目标。本文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研究企业民主管理,重在阐释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范畴界定、内在逻辑、功能作用与政治价值等,这对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企业民主管理概念及范畴界定

1.企业民主管理概念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企业民主、工业民主、产业民主是经常使用、相互关联的概念,意指公民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民主权利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工业民主与产业民主往往通用,英文都是Industrial Democracy;企业民主是微观工业民主,意指企业决策管理中的员工参与;宏观工业民主则是劳资团体参与国家社会及经济政策和规则的制定。1 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企业民主时常与企业民主管理相关联。《现代汉语词典》对民主的定义,即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企业民主既是一种民主权利,即企业中的员工享有的民主参与决策、管理的权利,又是相对于政治民主、社会民主而言,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的一种民主形态。企业民主管理,一方面指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即采取尊重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员工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指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与形式,如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监事、厂务公开等。由此可见,企业民主管理,意指企业员工运用民主权利,通过直接参与或选举代表参与等形式,对企业经济事务、政治事务、文化事务以及其他事务实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管理形态及相关制度、形式的总称。

需要澄清的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参与主体是企业员工,但实施企业民主则离不开企业的整体制度设计,一个拒绝民主管理的企业,其员工是无法民主参与的。也就是说企业民主管理必须纳入整个企业治理的框架体系之中方可行。同时,企业民主管理是基于人的民主权利而施行的一种管理形态,这并不否认基于资本的权利而施行的管理形态——现代企业治理中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构成的管理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资本权利而施行的管理形态中,也依然吸收了员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方式,如职工董监事参与到董事会、监事会中。因此,现代企业治理必须妥善处理好基于资本的权利与基于民主的权利而衍生的管理形态的融合。

2.企业民主管理范畴界定

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企业民主管理,首要问题是要厘清企业民主管理的范畴界定。笔者认为,企业民主管理兼具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范畴的属性,即具有“三重性”。

首先,企业民主管理具有生产力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科技、管理是生产力中的非物质要素,但对物质要素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科技是通过提升劳动者能力或其自身转化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影响生产力,而管理本身就是劳动者改造世界的一种劳动,这种劳动当然会产生生产力效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加指挥劳动,不过它有二重性。”2这里的“指挥劳动”,其实就是管理,而且在非孤立劳动的地方不可或缺。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的劳动”。1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的重要论断。他还指出,“管理是知识”,3“管理也是一种技术”。4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管理与劳动、资本、技术并列为四大生产要素,这是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来。管理是生產力中的重要要素,正如科学技术一样,它深入影响生产力的三要素及其结合。科学、民主的管理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生产资料的有效整合配置,优化人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组合,提升生产效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结合的本质就是劳动,而管理本身也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也会形成生产力。因此,管理首先具有生产力属性。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管理,要求无论是资方还是劳方,都要重视管理、改进管理,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这就从理论基础上论证了不管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如何,都应推进管理变革,这是企业提高生产力、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企业民主管理具有生产关系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产权、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必然涉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此又是关系范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指出,“所有制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5可见,管理的本质是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当然也属生产关系范畴。不同的管理方式,形成劳动者之间不同的关系,“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不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不同,威权管理与民主管理不同,它们都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范畴的管理,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创新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民主管理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模式,不进行民主管理的企业单位,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最后,企业民主管理具有上层建筑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6管理必须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为依托,并据此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及制度体系。不同的管理形态形成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制度构建不同的管理形态,作为制度范畴的管理,显然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同时,民主管理本身具有的人本、民主、文化等意涵,也属上层建筑范畴。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一方面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另一方面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就要求管理制度本身要适应经济基础需要,并与民主、法治、人权等上层建筑相关要素相契合。这也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企业适应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价值形态的需要,是推进民主管理的内在逻辑。

二、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关联性

1.治理本质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现代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政府与公民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的广泛性与共识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落实人民依法享有的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就是职工,职工不仅享有平等的民主选举权,还拥有充分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权利;职工还可以自由平等的公民身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并通过舆论媒介、听证协商等多种渠道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在当下中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人,而企业民主管理能够尊重职工的意志,依靠职工的智慧,让职工在日常工作生活场域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并提升自己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能力。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突破了职工以往仅仅作为被管理“客体”的困境,实现了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即职工也具有了“主体性”。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面广量大的企业民主管理,给广大职工民主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体现出“群众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性”内在契合。

2.治理原则的公正性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公正价值为导向的国家治理,才能建构公正的秩序。现代国家治理将市场与社会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治理的参与者,既可以体现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形成一种监督力量,避免政治腐败的产生和对公共利益的侵蚀。企业民主管理不同于强调聚合效果、忽视聚合过程的代议民主,其更加注重职工偏好的形成过程,更加注重职工行使权利所必需的权利保证。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了较为平等、公正的协商沟通机制,能够增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促使基层民主朝着公正性方向发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平等的协商和民主的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劳动人事纠纷,提升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公正秩序的构建。

3.治理方式的包容性

现代国家治理预示着从国家管控社会向国家与社会有效互动转变,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包容文化与合作氛围。企业民主管理通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沟通、磋商和协调形成共识,作用于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多元诉求的整合。一方面,协商合作可以为企业选举民主的改进以及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构成企业公共领域中平等、包容的一般框架;另一方面,协商合作为企业内部问题的自我解决,特别是职工民主意识的养成,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法,有利于职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公共事务治理。企业民主管理就是共同的事商量着办,求同存异、化解分歧、凝聚共识,有利于培育职工的合作意识及企业的包容文化,进而有利于开放包容性社会的构建。

4.治理过程的有序性

现代国家治理需要从全能主义向民主法治转变,治理主体不仅要遵守“刚性规则”,还要遵守“软性规则”,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有活力与有序。作为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企业民主通过制度安排赋予企业民主管理以规范化与程序化,为消解企业内的利益冲突提供规范有序的渠道和平台。企业民主管理的有序性与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要求相契合,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一套程序合法、环节合理、功能完善的企业民主管理体系与框架,并与国家其他相关制度无缝衔接,使基层民主运作过程的价值偏好、行为方式与社会认同制度化,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扩大职工有序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契合性

1.企业民主管理与基层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基础在基层。人民当家作主,既包括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代表组成权力机构而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又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中国的政治体系将人民决定自己事务的政治生活定位为基层民主。1 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党的代表大会多次对此进行了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再次对“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做了部署。基层民主在我国主要包括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及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域,企业是人们日常工作的场域,这两大场域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空间,人们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空间中与自身相关的事务做决定是民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企业民主管理为广大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權益、决定自身事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也为推进劳资合作、促进企业发展构建了一条共识性路径。企业民主管理的意义不局限于企业本身,其对于更广泛的民主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比如培养了职工的民主与公共意识,推动企业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等。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发扬民主、扩大民主、落实民主,是基层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要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的需要,民主就应该延伸到哪里,而企业就为民主的延伸拓展创造了条件。应该把民主建设看作治理资源来进行开发和运用,最典型的战略就是充分开放基层民主,使民主成为基层社会的重要治理资源。2

2.企业民主管理与协商民主

协商是民主原初的存在与运行形式。3 选举民主只是选出人,而协商民主则影响选出来的人的决策。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与社会组织协商等。可见,基层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范畴,是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在基层协商中发挥着平台载体、组织主体的重要作用。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协商,这种协商的特点包括: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可协商、都要协商,如劳动条件、劳动保护、薪资报酬、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协商主体的多层性,即企业中的协商基本涵盖全体工作人员,既包括一定层级的管理者,也包括普通一线职工,而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职工董监事、工会干部等具有特定职责的人员,更是协商的重要参与主体;协商结果的强制性,即企业行政方与工会或职工经过协商的事项,通过签署集体合同、形成制度决议等,对协商主体都具有约束力,这也是基层民主的内在要求。协商民主在广大企业的广泛实践,推进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现代法人治理,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

3.企业民主管理与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是民主政治的两种基本形式。直接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与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管理,间接民主是人们通过选举代表产生代议机关而代为管理国家与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直接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实行的普选制、罢免制、监督制等高度赞赏;列宁对直接民主高度重视,他指出:“要建立由群众自己从下面来管理的整个国家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实际作用。”5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特别要着重努力发展各城乡企业中劳动群众对于企业事务的民主管理。”6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7 直接民主受人口、面积规模的影响,超过一定规模的治理共同体,要实行全面的直接民主就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公民通过选举代理人来代为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这就是间接民主产生的依据。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无好坏之分,都是实行民主的路径方式。一个治理共同体的规模越小,越可能实行直接民主;规模越大,越需要实行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间接民主的前提和基础,间接民主中包含直接民主的因素。当然,对于企业中作为民主参与主体的职工来讲,企业为职工民主参与提供了空间,实行直接民主更能有效促进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企业民主管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尽管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有职工代表大会这一间接民主形式,但更多的是直接民主形式,如职工选举职工代表、职工建言献策、职工评议、职工监督、班组民主管理以及规模较小单位采取的职工大会等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职工对自身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为保障职工的各类权益提供了支持。

4.企业民主管理与实质民主

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是民主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实质民主主张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民主的内在价值,认为人民应该有而且能够实际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其关注民主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程序民主着眼于民主的实际运行,主张建立民主实践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强调民主的过程。可以看出,实质民主是民主的目的与内核,程序民主是民主的表现形式与保障。在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没有程序制度规范,民主就没有保障甚至可能发展成无政府主义,而没有实质民主作为内核,民主有可能走上形式主义从而背离民主的初衷,追求实质民主是民主的原初目的。因此绝不能将民主的形式作为民主的本质来对待,如有的将西方的“三权分立”这一民主形式作为民主的本质或目标来追求就走上邪路了。同时,法律、程序、规则等都有一定的结构性、稳定性和滞后性,通常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因地制宜地得到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根据实质民主的内在要求来推进民主的具体实施。一般来讲,规模越大的治理共同体,必须高度关注程序民主,通过程序民主为广大民主主体的民主权利提供保障。当然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的程序民主对实质民主的保障程度是不同的,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序民主往往保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程序民主则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对于一定规模治理共同体内的内容丰富、事项繁多、需求多样的人民日常社会生活事务,往往更强调实质民主问题,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国的企业民主管理,着眼于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拘形式、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系列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的工作模式,实实在在地落实了职工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实质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比如集体协商在正式协商之前就已进行多轮沟通交流,这种协商更体现民主的本质,后续的协商签约更多具有“仪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他还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实质民主的重要性,这也是民主的本质所在。中国企业民主管理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与有效性。当然,在推进企业民主管理过程中也要注重制度规范建设,以程序民主来进一步保障职工的实质民主。

5.企业民主管理与全过程民主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3 “全过程民主”的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民主的特征,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要求。全过程民主强调了民主的全面性,要求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民主;强调了民主的全程性,要求在各种不同民主形式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体现民主;强调了民主的多层性,在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权利主体都能有效参与其中,反映诉求、表达意见。比如我国立法决策实践就形成了一套包括“立法决策前”编制立法规划、“立法决策中”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立法决策后”跟踪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并收集修改完善建议等在内的全过程程序规则,汇集民智、反映民愿、体现民情、表达民意。4 中国民主追求的是“共识民主”,注重民主的全过程性而非一次性票决,防止出现单一选举民主的“只有选举时才有民主”的困境。“民主发展的本意是超越政治排斥,建立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选举后如果公民只能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向代表赋权,而不能通过选举之外的主动方式影响政策过程,这将造成民主政治的异化。”1 企业民主管理,是我国全过程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首先,从企业民主管理在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来看,企业民主管理属于基层民主范畴,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整体架构中的基础环节,我国全过程民主建设离不开基层民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企业民主管理体现的职工民主权利来看,企业中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知情是前提,参与是路径,决策是关键,监督是保障,前后贯通形成一个闭环,企业民主管理贯彻于这个闭环的全过程。再次,从企业民主管理各种实现形式本身来看,各种民主管理形式实施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民主。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中,从职工代表的酝酿、推荐、选举,到职工代表的履职,再到各种决议的审议建议、审议通过、实施监督、反馈完善等,全过程体现了职工及其代表的民主权利;同时,在规定的程序之外,企业管理方经常性地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对话会,职工代表常态化地联系职工,信访渠道畅通,职工合理化建议等可随时进行,都为职工全过程、全时段民主参与提供了通道。可见,企业民主管理是我国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有力维护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及合法权益。

四、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

1.维护功能

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根本原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企业民主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精神文化权益,维护功能是职工民主参与的原生动力和内在追求。从国外企业民主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民主是国外工人运动、工会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企业民主的发展过程也是职工权益日益得到维护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要包括人权、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其中劳工权益是核心。从中国企业民主管理实践来看,职工参与有关规章制度的讨论修改,职工代表大会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审议通过,职工董监事代表职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职工对劳动安全、劳动条件的监督,职工加入工会并通过工会来维护职工会员的权益等,都体现了企业民主管理的维护功能。

2.教育功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也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企业民主管理实践也发挥着积极的教育功能。从职工角度来看,通过组织职工对企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要制度等进行审议,能够提升职工的大局意识以及对宏观形势的把握能力;通过组织职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够提升职工的民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通过开展集体协商、民主恳谈等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也有利于培育职工的公共精神。从企业行政角度看,通过民主管理,教育引导企业增强民主意识,能够更好地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把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同时,引导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可见,企业民主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民主训练场”,既提供了民主管理空间,又通过这种“民主训练”提升了企业与职工的民主素养。

3.监督功能

监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现代国家治理的监督包括政党监督、人民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而企业民主管理是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路径。企业单位是否严格落实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提供了劳动安全生产条件,是否依法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履行了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各类决议、规章制度及集体合同,单位管理者是否存在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等等,职工都可以进行监督,并可通过正式议案、来信来访、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提出意见、建议或检举、揭发。由于职工群众的广泛性、监督对象的直接性、监督距离的贴近性以及监督事项的切身性,企业民主管理的监督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治理功能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1995)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现代企业治理是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工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打破了以往资方作为单一管理主体、自上而下单向管理、采用制度依托的刚性管理手段等传统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发展规划、劳动就业、薪酬福利、人力资源开发等共同事务的治理,是采取民主协商、制度规制、员工自治、多元共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的治理。企业民主管理的治理功能,首先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治理中,通过调动企业内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其内嵌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其次,体现在企业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经验证明,自身民主管理实施得好的企业,往往更具有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社会责任,在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也更为积极主动,更富建设性。此外,企业民主管理的治理功能还体现在劳动关系领域的治理中。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企业通过民主管理,加强了劳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5.发展功能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生基因,首要的是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探索、改革、创新,其内生动力就在于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企业生存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必须谋求生存和扩张。不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不因情势变迁而调整管理策略,终将被市场淘汰。企业民主正是适应现代企业从科学管理向科学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调动了人这一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需要指出的是,民主管理权当然会对基于资本的管理者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不是取代,而是相互承认与适应,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经验表明,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好的单位,往往人际关系、业务成长、事业拓展、社会交往等都比较好,企业的决策更加精准,管理效率也更高;而劳资矛盾突出、人际关系紧张的单位,往往也是民主管理做得不够的单位。此外,企业民主管理中的班组管理、质量管理、合理化建议以及立功竞赛等活动,还将有效发挥职工群众主力军作用,促进单位建设和发展。

五、企业民主管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价值

1.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国家治理在广义上涵盖对国家一切事务的治理,既涵盖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以及组织、个体层面的纵向治理;又涵盖政府、市场、社会等领域的横向治理。在中国,增强市场治理能力与社会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内容,而企业正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交汇的重要枢纽和基础单元。基于企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企业自身的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企业还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参与国家治理,往往是通过自身治理及参与社会治理来实现的。企业推进民主管理,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改善劳动关系治理,而劳动关系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既符合自身利益需要,也有助于破解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局。一方面,公共信息庞杂,需要依托职工群体探查反馈;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基层企業的支持推进。因此,随着企业对社会治理参与程度的深化,职工群众在其中的作用也将越发凸显。

2.培育基层治理主体

企业民主管理为企业内各方主体参与企业治理提供了实践平台,对企业内的参与主体以及企业自身作为社会治理主体而言,皆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培训渠道。从企业内部参与主体来看,企业党组织要领导、指导好企业民主管理,企业行政要打造企业内部平等协商空间、构建企业与职工平等伙伴关系,企业工会要承担职代会工作机构职责、当好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广大职工要秉承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企业民主、实现互利共赢,这些主体通过企业民主管理实践而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可分割的治理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各主体的治理意识、治理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企业内部治理的行为逻辑会影响企业参与公共治理的行为逻辑,在内部治理中倾向于民主协调的企业,往往在公共治理中更善于对外协作;以企业为载体的职工参与,也有助于培育职工的社会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1可见,企业民主管理对于培育具有民主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现代社会公民,打造规范运行并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市场主体,具有积极意义。

3.丰富基层治理形式

企业民主管理以其特有的职工民主参与效能赋予了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多样的比较优势,为当前激活中国存量民主和发展增量民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具体而言,企业民主管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各主体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常见于企业中的劳资矛盾和人事纠纷之中,主要通过单位党政部门或工会组织出面进行协商调解,从而使劳资恳谈会、工资集体协商会等类似的协商治理形式成为深受职工群众认可的矛盾处理方式。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以集体协商、厂务公开、职工董监事制度为主要形式,以班组民主管理、合理化建议、劳资恳谈会、意见箱、民主生活会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形式。企业民主管理形式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使基层治理形式更加丰富与多元。

4.拓宽基层治理空间

以基层组织协商为运行渠道的社会治理机制,已经成为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和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面广量大,是人们重要的工作生活场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空间,为广大职工群众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和重要途径。同时,随着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民主管理以其特有的职工参与属性,除了传统的线下协商外,还拓展出了网络参与渠道。这也是对基层治理空间的拓展。网络参与主体同企业民主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协商内容的丰富性、诉求表达的及时性等特点高度契合。此外,基层企业民主管理的范畴日益拓展,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福利等问题,事关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重大制度、重要战略等问题,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目标、任务与路径问题等,均可成为企业民主管理的协商内容。这些内容还在不断扩充,实质上也是对基层治理空间的拓展。

5.规范基层治理秩序

企业内部存在资本与劳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政与工会等多元主体,不同主体追求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因而现实地存在着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问题。企业民主管理就是通过职工民主参与,有效协调内部利益,规范内部秩序,构建有序的治理共同体。在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使之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党和政府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企业民主管理归根到底旨在有效协调单位内部矛盾和科学处理职工之间利益冲突,其关键是建立平等开放的职工参与机制和程序科学的协商机制,从而以其解决机制的开放性和协商性吸引职工参与纠纷处理过程,真正尊重职工有序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权利。这种解决机制不仅有利于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基层治理秩序的构建,提升基层社会整体治理效能,从而增强国家现代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六、结语

企业民主管理兼具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属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的权利发展与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企业科学治理、民主治理的必然逻辑。关于推行企业民主管理的问题,不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企业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形式与路径。基于人的民主权利而施行的企业民主管理,与基于资本逻辑而施行的企业管理不相矛盾,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确证。

当前企业民主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够;企业民主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实施主体尤其是非公企业推进民主管理力度不大;企业民主管理的载体还不丰富,载体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边界不清问题;企业民主管理还存在形式化倾向,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素质还需提高等。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实践中的问题也往往与理论思考研究的不深入、不彻底相关。当下企业民主管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亟须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阐释。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1将企业民主管理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进行研究,深刻分析企业民主管理的本质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功能作用、政治价值,对于推进企业民主及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可就实践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载体、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后续研究。

Abstract: Democratic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has the attributes of productive force,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superstructures. Enterprises democratic management shares inherent consistence with national governance,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nature of governance as affinity to the people, the principle of governance as fairness, the method of governance as inclusiveness, and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as orderliness. Enterprises democratic management is a vivid practice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irect democracy, substantive democracy, and whole-process democra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national governance. Enterprises democratic management has played functions of maintenance, education, supervision,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It has demonstrated its political values i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ultivating the main bodie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enriching the form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standardizing the order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Key words: enterprise democracy, national governance, grassroots democracy

(責任编辑:张   蕾)

猜你喜欢

基层民主国家治理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新形势下治理基层腐败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化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农村基层民主的法治化研究
探寻社会治理边界的成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