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1-08-06张玉红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有效性研究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张玉红

摘   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构建人文课堂,培养学生人文底蕴;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实现家校共育,培养责任担当;营造民主课堂,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人文课堂;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38-04

一、发展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養,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般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效益表现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指标”。与此相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也就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主体所获得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其中,首先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准则。

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几方面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能够担负起家国重任、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提升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的课堂教学。

二、发展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发展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素养”一词内涵丰富,既包括传统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其中,知识是人形成能力、养成优良品格、提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知识、提升素质是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又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学科双基、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品质等。发展核心素养,不能忽视对知识的学习,因为不存在去知识化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抽象的、跨学科的,内化在不同的学科素养中,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同时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不利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因素

课堂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平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指向,探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多数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中外优秀文化知之甚少,不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不懂得欣赏文学、艺术之美。其二,不会学习,缺乏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不强,不乐于、不善于学习,没有反思习惯,缺乏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其三,一部分学生不具备健康生活的能力,不懂得自尊自爱、感恩和尊重他人,也没有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中做出有益探索。其四,缺乏责任心,缺乏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不理解父母和教师的一片苦心,缺少对班级和社会的服务精神。

四、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为,共同决定了这个目标能否高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能够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而且要加强个人修养,彰显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感召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人文课堂,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互相尊重、情感上互相亲近、态度上互相欣赏,平等对话、和谐沟通的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文课堂不仅为学生求知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而且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营造了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以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1.构建人文课堂,需要教师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及时反思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始终把人作为核心,关心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发展等。教师可通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增强教育效果。

2.构建人文课堂,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教师要有谦谦君子之风,重视礼仪、心胸豁达、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提升文化素养,增加人文积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知礼重义,从生活细节入手,严格要求自己。

3.构建人文课堂,需要教师胸有格局,展现教育大爱。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做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学校可以组织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演、播放爱国主义电影、教唱爱国主义歌曲、讲民族英雄故事,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转变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用心把握点拨时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需要沉得住气,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不可越庖代俎。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检验的时间。不要急于揭示答案,因为学生只有经历了思考和实践,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获取的知识才是理解基础上的真知。

2.需要教师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课堂上有意识让学生多说、多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思维,辨别是非获取真知。教师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从学生的表达中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

3.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质疑,知识就是在质疑、释疑中获得的。要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好问,要给学生问的空间,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更有指向性。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真正学会了思考。

4.需要教师上好实验课,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实地考察、勤于动手、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的研究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敢于质疑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细心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引导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关注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历史、对时事的评价,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心理适应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关注问题学生。教师需要俯下身,用心倾听学生心声,做必要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学会珍爱生命和自我管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铭记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勇于担当,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将心理健康教学知识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必修科目,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的重要学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再如,语文课本中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鉴别真善美、假恶丑,认识生命意义等课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无论哪一个学科,教师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将其渗人到实际教学中,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责任担当

1.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认真负责的精神,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之明白自己要对学业和前途负责任,走进学校就要好好学习的道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懈进取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发奋读书,通過课堂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发挥特长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竞选班干部,小组长为班级服务。

3.需要教师利用宣传阵地。国旗下的演讲、班会课、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践活动中对责任心产生真切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对集体对他人的用处,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责任心自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

4.需要家校共育,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在家让孩子分担家务,懂得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明白自己肩负着为父母分忧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承担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作为学生要珍惜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效率。

5.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过错。不推诿、不掩饰、不逃避,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有诚恳面对、积极弥补的态度。

(五)营造民主课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教师营造民主课堂,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动手动脑,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1.营造民主课堂,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比如,引导学生上好实验课,学会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教师用心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每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现。

2.营造民主课堂,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题多解,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挑战权威。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以此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加深拓宽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结语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从2019年开始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并申请了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编号:1901023)。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奠基。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抓手,把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允郗.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海礁.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 2017,(05): 82~85.

猜你喜欢

有效性研究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