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域下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2021-08-06龙世杰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教育资源

龙世杰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易地搬迁工作的推进,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很多城市进行了人才引进,大量人员的到来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他们的子女。对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由于地域及教育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因此,探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探索教育公平的实施策略,有利于解决我国的教育弊端,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教育公平;随迁子女;教育资源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社会融入性等问题随之而来。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解决了“入学难”的问题后,面临的是如何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把上好学作为教育起点公平的问题来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和教育结果。

一、概念的界定

(一)随迁子女

随迁子女多是指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有的家在农村,跟随父母来城里或者是跟随父母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城市读书;有的出生在农村,也可能出生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战略的广泛实施,越来越多的城市引进人才,这些被引入城市的人才也加入流动人口的队伍,其子女也成为随迁子女。

(二)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袁振国(2012年)提出“教育公平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具备接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主要是一种制度与选择权的公平”;钱雅静(2012年)指出教育公平包含法律、教育政策、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韩世强(2014年)的观点是,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也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等教育资源的均衡上,在教育结果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业完成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美国的社会学家科尔曼、瑞典的教育家胡森等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教育公平性划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他们除了把教育公平分起点、过程、结果,还提出受教育者享有教育政策、法律、教育活动方面的公平 。

基于以上研究,鉴于教育公平的范围广泛性,在文章中我们探讨的教育公平只是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机会供给的公平就是从教育的起点保证公平。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教育源头的公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起点公平,人才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权益。

对个人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追求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对社会而言可以起到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可以减少就业救济和贫困补助等支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的公平,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教育公平受到社會各界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从制度政策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享有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二、探讨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差距、不平衡在任何社会、任何领域都是存在的,但是差距和不平衡是会改变的,而教育就是改变差距的神奇力量。人们因为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而拥有了公平的发展机会,通过教育激发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在教育中获得的能力,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中,人人都会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法规,从而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改善两极分化现象

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是这些刚刚脱贫的地方,比起发达的地区,经济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个人的收入也必定会有差距,这些现实问题,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贵州省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穷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2020年该省脱贫了,但是教育的水平有没有跟上,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十八大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城乡教育二元格局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想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接受教育,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然而由于地域的限制和教育资源的影响,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孩子一样的公平教育。教育的公平关乎孩子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当下,教育公平成为各界关注的首要问题,关键问题,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2006年荣获伊萨劳动经济学奖的加拿大经济学家卡德(DavidE.Card)和美国经济学家克(AlanB.Krueger)致力于劳动力以及教育投入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学校质量具有经济回报性,学校的好坏与学生的教育程度和未来的收入均有显著的正相关。

引进的人才、农民工等流动人口是我们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教育的公平性,给孩子一样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富分配起到杠杆的作用,特别是贵州这种经济落后,欠发达的地区,给予公平的教育可以让许多刚刚脱贫的子弟能通过教育脱颖而出,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刚刚脱贫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

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给予人们更多更高的受教育机会,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素质,使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得到提升,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展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最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改善随迁子女的教育水平和現状,体现了教育公平。我们要多途径开辟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能够使人得以全面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的独立意识得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他们不盲从,不会轻易相信谣言,具有良好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不会走偏,从这一角度来说,教育公平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达到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三、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家长的频繁流动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是极端不利的,本文探讨的随迁子女是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易地扶贫搬迁进城的子弟,还有人才引进人员的子女,这些所谓的“新移民”,在迁入新地方时当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障性教育服务,使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质量的教育,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在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后,本文对贵州省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展开了分析。根据社会抽样调查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大约有10%的适龄流动儿童处于辍学状态,这个数据说明我国适龄随迁子女的辍学人数不在少数。贵州省在脱贫摘帽前曾经是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很多家长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同时为了给孩子高质量的教育,把孩子也带到了打工所在的城市,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他们始料不及的。通过调查我们把随迁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为以下几点:

1.大部分随迁子女的流动性和随机性较强,各地由于条件的差异,出台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差异。

2.在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每个人对教育的公平性和随迁子女的流动性有不同的理解。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户籍所在地为他们提供了教育场所和设施,他们的迁移,会让农村许多学校招生不足,而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迁入地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因此无法容纳他们。

3.孩子本身对学习不感兴趣,入学困难,难以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条件差,入学困难且费用较高。部分随迁子女转学后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能与本地同学玩在一起,没能完全适应城市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打拼,与孩子交流较少,缺少对孩子心理的引导,再加上新的环境与孩子本身从小生活的环境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社会认知、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价值理念等,导致部分农村来的随迁子女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为在课堂上不会积极发言,与同学缺乏交流,没有朋友等。

4.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3.71%,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7.84%,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18.4%,专科学历的农民工占2%,本科学历的农民工则没有。总的说来,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难以给予子女有效的辅导,再加上思想层面的保守,与子女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隔阂、障碍,导致家庭教育难以合理展开,孩子与家长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5.随迁子女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相较于一些成熟的居住社区新建立的一些学校,随迁地学校在硬件设施上,比如校舍面积、多媒体教室的数量、生均图书册数,以及教育经费的发放上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师资力量薄弱,好的教师难留得住,师生比例失调,“一师多用”等现象依然严重。

6.随迁子女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面临的教育问题是不一样的,如城市建设中的引进人才,由于他们本身自己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子女的辅导和沟通问题上,情况大有改善,他们的随迁子女与当地同学的融入程度较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较好,能有更大的机遇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机会。

四、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性的现状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能否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从“入学难”转向了“上好学”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小学阶段,随迁子女进入城市优质学校的比例占全校总人数的18.9%,初中阶段随迁子女进入城市优质学校的比例占全校总人数的32%。大体而言,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一)师资力量不足

1.教师学历有差距。发达地区的学校、优质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而落后地区、一般学校的教师文凭一般只是大专以上,甚至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

2.教师数量上有差距。优质学校教师从数量到质量上都较充裕,而落后地区师生比例失调,有的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高达23∶1,“一师多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3.优质教师数量上有差距。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努力,但是有许多人认识不到师资配置均衡的重要性,再加上每个教师、每个地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要做到教育资源均衡困难重重。一些已经有了名气的学校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已经进入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家长,害怕教育资源均衡会导致优秀学校消失,从而降低教育质量,影响升学率,他们担心教育资源的均衡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前途;另外一些小有名气的教师,为了照顾家庭,只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他们反对教育资源的均衡。有的学校增设实验班,有的地区开设名校等等,这也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好的地区越来越好,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不解决,恶性循环就会周而复始不停地进行下去。

4.教师待遇上有差异。不同学校教师的待遇有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拿财政工资,在同一地区账面上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优质的学校,学生成绩好,老师的业绩明显,得到的荣誉和社会认可度高,在评定职称和专家头衔以及名师的申报等工作中自然占有明显的优势。

5.落后的师资配置机制。依据教师法来对学校进行师资配置和调动是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的师资配置方法,这种方式属于行政命令式 ,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灵活性较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迁子女、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城市,以前的学校数量和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私立学校应运而生,不可避免地造成师资力量的竞争和流动,以前的教师配置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难以适应城市的教育方式

1.不同地区的教育存在差异。不同的老师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不一致,在课程设置上甚至在教材的选取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随迁子女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初来乍到的随迁子女无所适从,课程衔接就会出现问题,也可能会出现知识的断层。

2.在生活环境方面,农村长大的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城市孩子可能不同,这就会造成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当地儿童。

3.随迁子女难以适应城市里的竞争压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城市家庭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在各级各类的培养是很多的,琴、棋、书、画、外语、舞蹈、口心算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种教育财力的巨大付出是随迁子女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无法比拟的。教师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城市里的学生多才多艺,因此在选拔班干、学习名次等方面,随迁子女难以在竞争中获胜,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4.家庭自身的局限性。随迁子女多来自农村,其家庭自身在经济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出现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忙于挣钱,认为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事情,与孩子疏于沟通,对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五、解决的途径

实施教育公平这项工作,单凭教育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社会系统层面的改革。

(一)完善政策制度

人们的收入有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贫困家庭的收入逐步提高,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渐减弱,但是分化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熟,人们逐步意识到,要保证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基于这些状况,我国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是,优秀师资有限,优质教育机会短缺,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必然要有一定的竞争,城市里的适龄儿童家庭在文化资本、家庭资源方面有一定的先机,城市儿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和其自身所处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氛围,使其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中获胜的概率更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政策层面的干预能够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得到彰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在政策、制度层面上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一定的倾斜政策,以保障随迁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二)扩大优质学校的建设

通过对贵州省几所中小学的随迁子女学习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拥有较好教育资源的随迁子女,其学习态度和学业表现均较为积极。要实现教育的公平,解决随迁子女“上好学”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多建好学校,增加优质学校的供给量,但是考虑到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限制,我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集体办学、委托管理、结对发展、送教支援等形式来盘活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当通过改革、探索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得更深更广。

(三)树立正确的观念

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观念正则行為正,要搞好教育公平,端正思想要放在首位。害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自己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怕被别人超越,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愿实行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公平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校设置“实验班”“平衡班”“择校费”等不公平的现象应该给予抵制,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尽量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距,以扫除教育不公平的障碍。

(四)建立健全机制解决师资配置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关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

2.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计划和市场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加剧,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随迁子女也大量涌入城市,原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现实的需求,应尽快建立适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机制,以竞争促改革,进而实现各个地区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3.制定合理的教师待遇标准。一些学校处于偏远地区和新开发的地区,福利水平不高,缺乏有利的竞争机制,优秀的教师不愿去,因此要均衡各地的教育资源,提高偏远地区师资的待遇,吸引优秀师资到偏远地区去任教。

4.结对帮扶。由于优秀师资有限,为了达到资源共享,实施教育公平的目的,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出台了结对帮扶的政策,这些做法确实达到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目的。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灵活推广这一措施,以达到优秀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

(五)建立教育公平的评价体系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机制,才能发挥其功效。对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以及教育的结果这三个阶段是否公平进行指标细化,是实施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1.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起点的公平,就是学生入学公平。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受教育者不论性别、种族、宗教、出身,只要到了年龄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让孩子就近入学,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入学机会,因此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2.建立教育过程的公平体系。教育过程是否公平,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得到同样的教育。从硬件上说,包括教学经费是否充足,教学设备是否到位,师资配置是否合理等教育投入。从内涵来说,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等,这些都可以细化为指标,成为衡量教育过程是否公平的体系。

3.建立教育结果的公平体系。教育结果的公平可以细化为学生是否能学有所成,是否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等指标体系。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但是教育结果的公平受个体差异、教学质量,以及个人机遇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在建立评价教育结果公平的体系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人机遇等因素的可变性较大,且难以人为控制,因此要做到结果的公平体系的建立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在建立相应体系时标准可以划分得更细致一些。

(六)完善教育公平的政策

1.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各个地区、各类人员的利益平衡。现阶段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多集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教育机会不均等这两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不均衡的现象相当普遍,基于此,国家只有采用合理的政策,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才能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2.制定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机制。我国地域宽广,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那些多年贫穷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要做到教育的公平,必须在政策上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公平,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教育。

(七)改善家庭文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文化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影响,因此在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能忽略家庭的作用。在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强化家校合作,通过优化居住环境,达到优化家庭环境的作用,转变流动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为随迁子女的教育营造最佳的家庭教育氛围。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障所有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益,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教育公平性进行彰显,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通过教育实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流动机制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卢伟,褚宏启.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改革:如何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与教育起点公平[J].中国教育学刊,2017(7):57-62.

[2]刘水云,赵彬.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维度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4):51-58.

[3]慈勤英,李芬.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弱势地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2(3):16-20.

[4]民政部.图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EB/OL].2018-09-01[2020-01-12].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