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压杆模型的ECC深梁受剪承载力分析
2021-08-06胡世翔潘金龙
罗 敏 胡世翔 潘金龙
(1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 211189)(2 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智慧管理研究所, 南京 211167)
钢筋混凝土(RC)深梁具有刚度大、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复杂基础工程和桥梁工程中.一般情况下,RC深梁承受的剪力值较大而弯矩值较小,容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为提高R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增大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大钢筋配筋量和采用新型混凝土材料等[1-3].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ECC是一种高韧性建筑材料,由于纤维的桥连作用,ECC材料可产生多条细密裂缝,直接拉伸应变达3%以上,具有显著的拉应变硬化特征和高韧性性能[4].将ECC材料应用于深梁中作为基体材料,既能提高深梁的受剪承载力,又能提高深梁的延性.文献[5]对ECC深梁和高强混凝土深梁进行抗剪试验,发现ECC深梁发生弯剪破坏,初裂荷载、极限荷载和剪切延性相对高强混凝土深梁均有显著提高.文献[6]中的剪切试验结果表明,与RC深梁相比,ECC深梁的极限剪切强度提高了21%,且ECC深梁破坏时显示更高的延性性能,斜截面表现为细密的多裂缝开裂模式.由此可知,ECC材料能同时从强度和延性两方面改善深梁的抗剪性能,但针对ECC材料与钢筋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深梁的高度和跨度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其截面应力不符合平截面假定,受剪机理较浅梁更为复杂.根据深梁中力流的传递,拉压杆STM模型将深梁抽象成离散桁架模型,由混凝土压杆、纵筋拉杆和节点组成.美国规范[7-8]基于STM模型提出了RC深梁的实用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学者们对RC深梁的STM模型进行了大量改进[9-12],但大多基于试验数据回归得出,不能准确计算混凝土软化效应以及分布筋配筋率的影响[13-14].Tan等[15]基于Mohr-Columb破坏准则,推导并建立了直接STM模型,准确反映了混凝土由横向拉应变引起的抗压强度软化效应.在此基础上,Zhang等[16]提出了修正的STM模型,综合考虑了纵向受拉钢筋、分布筋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预测RC深梁受剪承载力的准确性.然而,基于STM模型的ECC深梁受剪承载力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缺乏实用的计算公式.
本文对不同分布筋配筋率下的ECC简支深梁进行了抗剪试验,分析了纵向钢筋应变、分布筋应变及挠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探究了ECC深梁的破坏特性.基于Mohr-Columb破坏准则推导建立了STM1模型,基于压杆的试验结果[17]建立了STM2模型.采用美国规范ACI318-19、STM1模型和STM2模型计算ECC深梁受剪承载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1 试验
根据美国规范ACI318-19中的STM模型,设计了3根具有不同分布筋配筋率的ECC深梁BE1、BE2、BE3,其分布筋配筋率分别为0、0.31%、0.63%.深梁的横截面尺寸均为100 mm×450 mm,长度为1 100 mm,剪跨比为1,具体配筋如图1所示.为防止局部受压破坏,在加载点和支座处配置了局部加强短筋.
为研究钢筋的应变规律,测量了3根深梁的底部纵筋和顶部架立筋的应变,以及水平分布筋H21、H31~H33和竖向分布筋V21、V22、V31~V34的应变.试件配筋及应变片布置见图1.
(a) 深梁BE1
(b) 深梁BE2
(c) 深梁BE3
底部纵筋采用HRB400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平均值为425 MPa,屈服应变平均值为2.024×10-3.架立筋、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采用HPB300钢筋,实测屈服强度平均值为321 MPa,屈服应变平均值为1.529×10-3.ECC材料中,水泥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4,水胶质量比为0.25,国产聚乙烯醇纤维体积掺量为2%,ECC材料实测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9.9 MPa,初裂抗拉强度平均值为4.0 MPa,极限抗拉强度平均值为5.1 MPa.
ECC深梁为简支梁,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加载处垫板尺寸为200 mm×100 mm×25 mm,支座垫板尺寸为150 mm×100 mm×25 mm.采用YAW-5000F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对深梁进行集中力加载.深梁达到峰值荷载前,采用力控制加载,加载速率为1 kN/s,控制目标值为每级50 kN.深梁达到峰值荷载后,采用位移控制加载,加载速率为0.05 mm/min.在深梁跨中设置位移计测量跨中挠度.通过东华3818型动静态数据采集仪采集应变和位移数据.
图2 试验装置示意图(单位:mm)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深梁破坏形态
ECC深梁的裂缝分布见图3.由图可知,深梁BE1、BE2的破坏过程基本相似:加载时深梁底部跨中首先出现较多弯曲正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深梁腹部出现枣核状斜裂缝,且正裂缝不再升高;荷载继续增加,斜裂缝逐渐向加载点和支座处延伸,形成八字裂缝;达到极限荷载时,斜裂缝宽度突然增大,试件破坏.深梁BE1、BE2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1 446和1 493 kN.
(a) 深梁BE1
(b) 深梁BE2
(c) 深梁BE3
对于深梁BE3,开始加载时,加载点下方出现较多细密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跨中出现正裂缝;荷载增加至450 kN时,梁高1/2处开始出现斜裂缝,且裂缝中间大两端小,呈枣核状;荷载达到700 kN时,加载点下方ECC材料明显隆起,呈撕裂状;试件破坏表面有2条明显的八字斜裂缝,正裂缝数目较少,加载点处ECC材料严重压溃.深梁BE3的极限承载力为943 kN.
2.2 纵筋应变
ECC深梁中纵筋分为底部纵筋和顶部架立筋2类.荷载-纵筋应变曲线见图4.由图可知,深梁BE1和BE2的纵筋应变发展规律类似:底部纵筋的应变随荷载增加而增加,最大应变值小于其屈服应变2.024×10-3,说明底部纵筋未屈服,拉杆没有破坏.顶部架立筋应变的绝对值始终小于其屈服应变1.529×10-3,顶部架立筋亦未屈服,且加载点处仅出现少许裂缝,说明节点未发生破坏.最终破坏时,深梁BE1和BE2中均出现劈裂斜裂缝,破坏模式均属于压杆破坏.
图4 ECC深梁的荷载-纵筋应变曲线
对于深梁BE3,底部纵筋的拉应变值始终小于钢筋屈服应变2.024×10-3,说明底部纵筋未屈服,拉杆没有破坏.刚开始加载时顶部架立筋的应变为压应变;随着荷载的增加,加载点处出现较多裂缝,顶部架立筋的应变逐渐转为拉应变;当荷载继续增加时,顶部架立筋的应变值大于其屈服应变1.529×10-3,且深梁BE3加载点处ECC材料被严重压溃.结合图3(c)可知,深梁BE3的破坏模式属于节点破坏.
2.3 分布筋应变
ECC深梁中的分布筋包括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2类.图5为深梁BE2的荷载-分布筋应变曲线.由图可知,当荷载小于650 kN时,深梁BE2中的分布筋几乎不承担荷载作用.当荷载大于650 kN时,分布筋的应变随荷载增加而增加.当试件破坏时,水平分布筋H21的最大应变仅为0.735×10-3,小于其屈服应变1.529×10-3,说明水平分布筋未屈服;竖向分布筋V21、V22的最大应变均大于其屈服应变1.529×10-3,说明竖向分布筋均达到屈服状态.与水平分布筋相比,竖向分布筋的应变值更大,能发挥更大的抗剪作用.
图5 深梁BE2的荷载-分布筋应变曲线
深梁BE3的荷载-分布筋应变曲线见图6.由图6(a)可知,深梁BE3的水平分布筋H31~H33的应变随荷载增加而增加,其中水平分布筋H33最靠近加载点,应变增幅最大,最大应变值为3.862×10-3,远大于其屈服应变1.529×10-3,说明水平分布筋H33已屈服.然而,水平分布筋H31、H32的应变值均小于其屈服应变,尚处于弹性变形阶段.与水平分布筋H32相比,水平分布筋H31更靠近深梁底部,故其应变值略大.
(a) 水平分布钢筋
(b) 竖向分布钢筋
深梁BE3中荷载-竖向分布筋应变曲线见图6(b).由图可知,竖向分布筋V33、V34靠近加载点,刚开始加载时,二者的应变值很小,当荷载大于850 kN时,应变值迅速增加,并最终超过分布筋的屈服应变,达到屈服.而竖向分布筋V31、V32则远离加载点,二者的应变值随荷载的增加而略微增加,最大应变值仅为0.721×10-3,远小于其屈服应变.
2.4 荷载-挠度曲线
ECC深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见图7.由图可知,加载初期,荷载与挠度呈线性关系;随着荷载的增大,荷载与挠度呈非线性关系.ECC深梁荷载-挠度曲线均具有明显的屈服变形平台,由于ECC材料显著的拉应变硬化性能和优越的裂缝控制能力,曲线呈现出荷载不增加而挠度持续增加的延性特征[18].
图7 ECC深梁的荷载-挠度曲线
对比深梁BE1和BE2的荷载-挠度曲线可知,分布筋配筋率从0增加到0.31%时,ECC深梁的峰值荷载仅增加了3.25%,受剪承载力则未出现显著增加,试验结果与文献[19-20]的结论一致.分布筋配筋率为0.63%时,深梁BE3的峰值荷载小于深梁BE1和BE2,究其原因在于深梁BE3的破坏模式为节点破坏,其受剪承载力由节点强度决定.
3 ECC深梁受剪承载力模型
由试验支承条件和加载方式可知,ECC深梁的计算简图为跨中作用一个集中荷载的简支梁.本文试验结果表明,ECC深梁腹剪斜裂缝开展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因此,将底部纵筋简化为拉杆,将支座与加载点连线方向的ECC材料简化为压杆,压杆与压杆相交的区域、压杆与拉杆相交的区域均简化为节点,可得ECC深梁的STM计算模型(见图8).图中,Vn为深梁的受剪承载力;f1、f2分别为节点区域的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Fc为斜压杆所承受的压力;Ts为拉杆承受的拉力;θs为斜压杆与拉杆的夹角.
图8 ECC深梁STM模型示意图
3.1 STM 1模型
文献[16]提出的修正STM模型是基于应力破坏准则建立的,能综合考虑混凝土软化效应、纵筋和分布筋配筋率对深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21],适用于拉杆或压杆破坏模式的深梁,不适用于节点破坏.图9为等效拉应力分布原理.图中,h为深梁的截面高度;a为剪跨段长度;la、ld分布为顶部节点区的宽度和高度;lb、lc分别为底部节点区的宽度和高度;dc为深梁截面有效高度;T为钢筋中的拉力;θw为钢筋与水平线的夹角;dw为钢筋与斜压杆轴线的交点距离深梁顶部的距离;pt为拉力T在垂直于斜压杆轴线方向上的平均等效拉应力;k、k′分别为斜压杆底部和顶部节点区的应力图形分布系数.结合图8和图9,可推导出ECC简支深梁的受剪承载力公式,建立STM1模型,以计入ECC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分布筋对ECC深梁受剪承载力的贡献.
图9 等效拉应力分布原理图
基于Mohr-Columb破坏准则,支座处节点区的应力关系为
(1)
式中,ft为沿主拉应力方向的节点区复合抗拉强度;f′c为ECC材料的圆柱体抗压强度.
结合图8,根据斜压杆底部节点的力平衡关系可得
(2)
(3)
根据几何尺寸关系可得
(4)
(5)
3.1.1 主拉应力
假设某钢筋(分布筋或纵筋)与斜压杆相交,钢筋中产生拉力T.由于钢筋是离散的,故拉力T也是离散的.为方便计算,假设由拉力T产生的拉应力沿斜压杆呈线性分布,运用力和力矩平衡方程可获得拉力T与拉应力之间的关系,即
(6)
(7)
式中
式中,Ac为深梁有效横截面面积,且Ac=bwdc;bw为深梁横截面宽度.
由式(6)和(7)可得
(8)
主拉应力f1主要来源于纵筋在垂直于斜压杆方向的分力Tssinθs,当dw=dc,θw=0,则有k=4,因此主拉应力f1的表达式可简化为
(9)
3.1.2 复合抗拉强度
复合抗拉强度ft由底部纵筋及分布筋抗拉强度在主拉应力f1方向上的分量fss、fsw以及节点区ECC材料抗拉强度fct组成,即
ft=fct+fss+fsw
(10)
fct表征ECC材料对抗拉强度的贡献.参照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思路[22],将fct修正为fct=fct0(1+kfλf),其中,kf为纤维对ECC材料抗拉强度的影响系数,此处取为0.107;λf为纤维长径比.ECC材料是一种具有应变硬化性能的高韧性材料,开裂后其拉应力仍能随应变增加而增加[23].根据ECC材料的受拉本构关系,保守取fct0为ECC材料的初裂抗拉强度.
fss表征纵筋对抗拉强度的贡献.由式(9)可得
(11)
式中,fy为底部纵筋的屈服强度;As为底部纵筋的横截面总面积.
fsw表征分布筋对复合抗拉强度ft的贡献.尽管分布筋是离散的,但分布筋能限制斜裂缝向斜压杆两端快速发展,故仍需考虑其在节点与斜压杆界面处的作用.在ECC深梁中,假设存在ns根分布筋沿斜压杆均匀分布,则其应力分布系数为
(12)
则有
(13)
式中,fyw为分布筋的屈服强度;Asw1为单根分布筋的横截面面积.
3.1.3 主压应力
考虑拉杆分力对深梁受剪承载力的有利影响,节点区的主压应力f2可表示为
(14)
式中,Astr为斜压杆的横截面面积,且Astr=bw(lccosθs+lbsinθs).
将式(2)、(3)代入式(9)、(14),结合式(1)可得深梁的受剪承载力Vn为
(15)
(16)
3.1.4 计算步骤
综上可知,STM1模型的计算步骤如下:
①首次迭代时假设l1=lc,由式(4)可计算得到θs.
③迭代结束时,利用式(15)计算EC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
3.2 STM 2模型
根据美国规范ACI 318-19中第23.4条,可得斜压杆的名义承载力Fns为
Fns=0.85βcβsf′cAstr
(17)
式中,βc为压杆的约束修正系数;βs为压杆有效系数,对于RC深梁,βs根据压杆的受力和边界情况取值为0.40、0.75或1.00,即通过大量试验回归分析得出的经验值[24-25].
借鉴RC深梁压杆有效系数βs的试验研究方法,参照文献[17],对不同分布筋配筋率下的ECC压杆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ECC深梁,分布筋配筋率为0时βs=1.63,分布筋配筋率为0.31%时βs=1.86.将βs代入式(17),可计算得到EC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Vn为
Vn=Fnssinθs=0.85βcβsf′cAstrsinθs
(18)
4 计算结果分析
采用本文中的ECC深梁及文献[6]中试验梁U0.7-0和U0.7-0.2的试验数据验证STM1模型和STM2模型的有效性,并与基于ACI318-19中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中,Vexp为ECC深梁受剪承载力的试验值;VSTM、VSTM1、VSTM2分别为根据ACI318-19中计算方法、STM1模型、STM 2模型得到的ECC深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值.
表1 ECC深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由表1可知,根据ACI318-19中计算方法、STM1模型、STM 2模型得到的ECC深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均值分别为0.42、0.87、0.82,标准差分别为0.10、0.12、0.05.由此可知,ACI318-19中计算方法低估了EC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STM2模型计算过程简便,可快速地预测EC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但只适用于分布筋配筋率为0或0.31%的ECC深梁;STM1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程度最高,能准确预测不同分布筋配筋率下ECC深梁的受剪承载力.
5 结论
1) 深梁BE1、BE2的底部纵筋和顶部架立筋均未屈服.深梁BE2的竖向分布筋屈服而水平分布筋未屈服,竖向分布筋可以发挥更大的抗剪作用.深梁BE1、BE2的破坏模式均为压杆破坏.分布筋配筋率不大于0.31%时,受剪承载力未随分布筋配筋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2) 深梁BE3的底部纵筋未屈服,靠近加载点的顶部架立筋、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屈服,远离加载点的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未屈服,破坏模式属于节点破坏.
3) 推导建立的ECC深梁STM1模型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力学意义,能综合考虑ECC抗拉性能和分布筋的影响,所得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可为不同分布筋配筋率下ECC深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