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救赎
2021-08-06□谷莉
中外文摘 2021年13期
□ 谷 莉
多年来,诸多欣赏、评论张爱玲的文章,几乎都在赞赏她编织故事奇妙,刻画人物真实生动,入木三分,认为她的作品基调悲观,笔下人物冷漠世俗,从而忽视了其作品中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和救赎情怀。
以《倾城之恋》为代表的作品便是如此。无论是张爱玲自己,还是她笔下的纨绔子弟范柳原以及满怀心事、目的性很强的白流苏,都在心里怀有梦想。虽然这梦想少得难以让人看清,但仍闪烁着浪漫,在对真情的怀疑中隐藏着相信。
有人说:心灵的契合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神话?即便真有,也是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的一刹那像是童话。《倾城之恋》就是这样的童话,男主人公范柳原相信真情,也相信心灵契合,所以才苦苦傻傻地索求。他对女主人公白流苏的追求,傻得可信,傻得可爱。
诚然,对心灵契合的完美爱情,完全相信,有些傻;根本不信,则有些呆。但傻,比呆可爱!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张爱玲善于在世故的人性关系中,尤其是男女情感中,发觉超世俗的浪漫内容,那是一种精神契合。她抱着怀疑的心态去相信,通过笔下人物去追求情感的契合。而表象上又很现实,这就让人物有了真实感,让读者感到文中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邻里或同事。不像琼瑶笔下,多是虚无缥缈的理想化人物,现实中似乎很少见。
应该承认,张爱玲的作品底色大都带有几分苍凉。她悲观地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但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真情、对心灵交汇、对“死生契阔”的渴望。这是她心灵深处的救赎,是蕴藏于作品中的救赎。当读者在小说的引领下产生心灵交汇而感动,不也是一种救赎吗?
张爱玲的作品,总能把不可能化为可能,化世俗为神奇。这也是她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如同一棵常青树,深植于广大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