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主动告别塑料生活

2021-08-06陈保维

中外文摘 2021年13期
关键词:陈丽塑令一格

□ 陈保维

“自带杯”成了很多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2021 年1 月,“最严限塑令”正式落地实行。奶茶店只提供纸吸管,便利店和超市的一次性塑料袋换成了无纺布,有些大学食堂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人们开始感叹减塑带来的不便。

然而,限塑令背后,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当人们感受到塑料的缺席带来的不便,有些人却早已主动过上了低塑料消耗的生活,甚至出现了记录自己零塑料生活的环保博主。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主动告别塑料生活是可行的吗?

桉庆常在外买咖啡喝。咖啡店提供的是纸杯,比起奶茶店里的塑料杯,他觉得是比较环保的。然而,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纸质的咖啡杯内壁还是有一层塑料薄膜在。“没有想到塑料是这样的无处不在。”

在现在,没有塑料的生活不可想象。桉庆和家中长辈聊起塑料时,令他惊讶的是,塑料制品的铺天盖地原来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他父亲读大学的20 世纪80 年代,塑料还是种稀缺品。桉庆的父亲回忆,第一次用塑料制品是一个买菜用的塑料篮,那个时代,“塑料袋还是奢侈品”,人们常用旧报纸、纸张做食物的包装。

短短三十年,塑料已经飞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而且泛滥成“灾”。据统计,我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约30 亿个。过度使用塑料不仅消耗能源,造成气候变化,更留下贻害无穷的污染。

零浪费博主和实践环保的中国年轻人们

“最严限塑令”分三个时间段,最终期限为2025 年,要求商场、超市等场所禁止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快递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袋,等等。减少塑料袋消耗、推动可回收塑料的使用,是限塑令的两大治理主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就此无所顾虑呢?不然。环保机构无毒先锋指出,大量生产可降解塑料袋同样会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且现有的垃圾回收系统不能保证对其无害处理:“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塑料,首先是一次性消费文化。”

以咖啡纸杯为例,由于目前没有技术可以分离紧密粘合的纸杯外壳和其内不可回收的防水塑料,所有的纸杯事实上都是不可回收的,只能选择填埋或焚烧。若不进行分离,微量的塑料会污染融化的纸浆,且可能堵塞设备。于是有些咖啡爱好者开始自带咖啡杯出门,与此前用一次性杯和吸管相比,一口一口的啜饮让自己更用心地品尝。

00 后陈丽发现,实践环保更多的是一件考验勇气的事——关乎是否敢于不同。

买香蕉时,陈丽就碰上了难题。“我不用袋子,放包里就好”。但摊主还是麻利地扯下一个塑料袋把香蕉装起来,笑着告诉她没有关系:“冬天香蕉冰得很,拿着冻手。”

她在一旁觉得摊主热心,但也哭笑不得,最终鼓起勇气把香蕉从袋里重新拿了出来,将袋子还给了摊主,匆匆地走了。陈丽没好意思解释为什么不需要塑料袋。

陈丽乐见限塑令的推行,这意味着她平时的环保实践可以有更小的阻力。她一直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动物福利等问题有所关注,但“往往停留于口头,不知道如何实践”。直到看到了一位名为“壹个袋子”的博主的主题视频,方才发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有许多践行环保主义的空间。

“壹个袋子”是在多伦多留学的中国女孩,在视频里,她背着购物袋、布制的储物篓和饭盒在超市买散装的食物,因而不需要用到塑料保鲜袋。

“壹个袋子”分享道,与其去买环保袋,不如把手头的塑料袋循环利用起来。陈丽受到了她的启发,往背包里放了好几个以前留着的塑料袋,这样买水果时就可以直接拿起来用上。在超市买菜时,她也试着用自带的二手塑料袋装菜去称重,出乎她意料的是,并未受到店员的阻挠。

“壹个袋子”本名一格,95 后。她从2020 年4 月开始制作环保主题的视频,主要分享自己日常生活里的环保实践,从自制洗衣粉到堆肥,从购买二手商品到零塑料的生活方式,在bilibili 上已有1.1 万关注者。她在豆瓣上建立的小组“无痕生活”,也有近9000 个成员。

一格坦言最初心有忐忑,主要是担心引来骂战。然而,发布视频后,她得到的反馈出乎意料的好。她发现,事实上,有非常多的人在默默地实践环保生活方式,只是没有一个平台或者发声的人。“大家已经有了这个需求,做起来就比较顺。”

买无塑料产品、多去集市采购散装食物、不使用含有塑料微粒的塑料海绵……一格的视频介绍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减塑的方式。身在加拿大,她觉得国内的环境实际上更加方便实践环保,比方说菜市场的普及、陆地公共交通的密集,而闲鱼这种平台也方便了二手物件的流通。

回忆为何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最直接的触发点是一部记录山东村庄的洋垃圾处理厂的纪录片《塑料王国》(Plastic China)。生于山东的一格从未料想过自己的土地上,有些人过着被垃圾环绕的生活,劳作在贫穷和对身体有害的环境中。纪录片揭露的是跨国的垃圾流动和塑料垃圾对人的侵蚀,这让她开始系统地关注环保议题。

“此前我只是稍微了解一点环境污染的问题,不知道全球化带来的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也不了解血汗工厂的劳工状况,或者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损害。环保是一个契机,让我去了解社会如何运转,产品如何制造。”

在学习环保知识后,她将这一套价值观实践在生活中,并未觉得有多麻烦,反而感觉活得更清醒了。“有的人问我想那么多会不会很累。我倒觉得秉持环保主义让生活更简单了,有一个准则去贯彻。”

在观众的反馈里,一格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行动的力量。有小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她的视频,不少学生非常好奇,主动改变了消费习惯;有家庭主妇实践了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觉得每天变得更加开心;还有咖啡店主推出了自带杯的营销策略……

北京的有机农夫市集

“之前我在想,要不要做视频,做了有没有意义。这有点像在问一个人环保有没有意义。现在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开始之前就否认一件事情。”一格说。

“塑料没有错”

一格曾在淘宝上买过一种天然材质的日用品,却发现快递包装过度,用了很多塑料。在她与客服沟通后,收到了积极的跟进。一格说,“事实上,消费者有很多话语权。想着所有的商家都在处心积虑赚你的钱,就应该把我们的需求说出来,影响到生产者的决策。”

一格认为,我们常会陷入个人势单力薄的迷思,但事实是,一个人一年内所能节约的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个人消费行为中的选择,也会形成合力,影响到市场行为。实践环保首先不是为了道德,更是为了自己愉快、健康。因此,她不会勉强自己做无法适应的激烈改变,比方说放弃化妆,或是把环保变成指标。若吃素让她很不快乐,她也坦诚自己不会继续。

她说,“像是长途运输的食物,没有塑料保鲜的话就会变质,那么资源就都消耗了,这样的话环保有什么意义呢?塑料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使用习惯。”

就职于环境教育机构“野声”的李霖,在大学念环境学时就一直思考:在一线进行环境治理和落脚,或者是倡导日常中的环保实践,要选择哪种路径?他觉得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由外向内,一个是由内向外的。这一代的年轻人更多选择的是后者,即先从自身的观念改变起,付诸日常起居:“要先理解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消费,理解我们每天的碳足迹。”

外部和内部,大局和个人,“执着于任何一种都挺危险的,这两种路径其实像是莫比乌斯环,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起点,沿着它去流动。从个人的方法开始的,会慢慢发现原来在外部有这么多因素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那么可以支持在一线做这些工作的人,也可以让你的朋友家人网友了解你的观点。”李霖说。

在一次自然教育的观鸟环节中,李霖看到一位高中生忽然开始捡起滩涂上的塑料垃圾。在了解了鸟类的栖息地环境、讨论了塑料污染的生态影响后,捡拾垃圾变得自然而然。后来,陆续有其他学生也加入捡拾,一起捡了一大袋垃圾回到车上。教育者所做的,不过是埋下观念的种子,去创造让环保实践得以扎根生长的条件罢了。

如李霖所说,“很多环境问题,和人怎么看待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有非常大的关系。”限塑令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也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个人的力量。

桉庆也是一格的观众。一次他和朋友逛街,就向朋友介绍了随身携带的咖啡杯。他说,“我现在觉得就要向身边的人大声说环保的理念,就像去买菜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店员自己是为了环保才不要塑料袋的,只有这样才能传播我们的理念。”

但桉庆的朋友不以为然,她告诉桉庆,塑料的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以后你上班了,不可能不吃外卖。”与一己之力太过渺小的迷思相似,桉庆朋友基于现实生活的阻力对环保主义提出了疑义。

但桉庆觉得,减塑并非意味着强迫自己完全不用塑料,而是在可以施展能动性的空间内做出努力,能够推动的改变已经很可观。

限塑令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也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个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

陈丽塑令一格
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的有效应用
完形填空专练(五)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两次瘫痪弱女子:为丈夫支撑起生命的春天
两次瘫痪弱女子:为丈夫支撑起生命的春天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不止多一格
“10”应在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