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门歌传承人殷光兰口述史

2021-08-05陈晓

艺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口述史非遗

摘 要:口述史不仅能帮助再现往事,还能帮助重建历史。取合肥门歌非遗传承人殷光兰口述史为研究个案,深入调查第一手资料,结合文献追踪,对门歌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殷光兰门歌创作与表演的点点滴滴;殷光兰在京城唱响门歌的深刻记忆;门歌传承的实践与思考四个维度,以访谈形式对殷光兰口述史料采录整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印证,试图挖掘门歌传承人口述史料的历史细节。

关键词:殷光兰 非遗 门歌 口述史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歌唱形式,即兴演唱的小段为民歌,有固定情节的坐唱为曲艺。明初,皖中地区的农民惯用“一声高,一声低”的语调吟读唱本,后形成简单的曲调,名曰“高低调”。明末,江淮地区连年荒灾,有人沿门吟唱“高低调”谋生,故称“门歌”或“讨饭歌”,皖西一带则因唱时配以小鼓、小锣而取名“锣鼓书”。皖西的门歌高亢嘹亮,称上路或西路;芜湖、无为的门歌柔美抒情,称下路或东路;合肥等地的门歌兼有两路特色。门歌的语言和音乐与庐剧为同一系统,民间艺人如王绍西、王本银等,半年演唱庐剧,半年演唱小锣(门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肥东县山王乡门歌创作组创作了《抗旱抢种人人忙》《栽秧的人儿爱唱歌》等新作。涌现出以殷光兰、王书琴为代表的“新型门歌手”,特别是殷光兰将门歌从田间、场舍唱进剧场、舞台,唱进中南海。2006年,“门歌”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殷光兰,女,1935年生于安徽肥东,2007年6月18日,被安徽省文化厅确定为合肥门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她曾7次赴京参会,其中4次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即兴演唱“门歌”,周总理称她为“农民的女歌手”。2003年,殷光兰将其作品、出版物、奖章、证书、郭沫若书信、与领袖的合影照片等珍贵资料共计348件,全部捐赠给安徽省档案馆“省名人档案”建档保存。

2019年1月29日,笔者前往肥东县对门歌非遗传承人殷光兰进行了口述访谈。内容包括殷光兰与门歌结缘的经历;门歌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综述和对门歌传承保护现状的反思等。

陈晓(以下简称“陈”):殷老师,您好!我是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中国民族音乐》《安徽民歌概论》等课程。近年来我在做《安徽民歌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您是著名“门歌”艺术家,安徽省首批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天,我想请您谈谈门歌的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门歌的创作经验和表演细节以及您对门歌保护传承的思考与建议,您看可以吗?

殷光兰(以下简称“殷”):当然可以!

一、门歌的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

陈:殷老师,请您谈谈门歌的形成时间?

殷:门歌又名花鼓小锣、锣鼓书、老婆歌等,合肥地区、皖西大别山区、滁州及巢湖以南的长江两岸,一直保留着凤阳花鼓早期花鼓小锣形态。清乾隆年间《缀白裘·花鼓》刊有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来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1}清赵翼在《凤阳乞者》中写道:“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2},学界认为这首歌词的出现早于《缀白裘·花鼓》。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黄梅县志》收有喻文鏊{3}的一首《流民叹》,描述安徽庐州、凤阳的灾民涌入湖北黄梅逃荒的情景:“携妻挈子一路哭,狗声狺狺鸡升屋。千村万落遮道来,去者未已来者续,夜则露栖日乞粮,成群数百逃灾荒。自六月尾至九月,结队渐多渐分张。问渠来自何处所,庐、风一带连淮楚。”证明历史上合肥也是“凤阳花鼓”的流行区。

门歌形成期的下限是同治七年(1868),以《合同记》《打芦花》等门歌长篇为标志。同年,巢县知县陈炳告示:“拟禁约各条,勒石烔炀镇”{4},其中一条为:“近倒七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嗣后如有再演此戏者,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定将此写戏、点戏与班首等人一并枷杖”{5}。同治七年“倒七戏”出现,门歌显然在之前就已形成。清末民初,门歌与庐剧交替演出,农忙分散唱门歌,农闲组班唱庐剧,王本银精通门歌和庐剧,被尊为庐剧宗师,我的师傅王绍西曾以演唱门歌《合同记》享誉一时。

陈:殷老师,请您简要介绍门歌的主要流傳地区?

殷:门歌以合肥为中心发展为中、西、东三路。中路分布在合肥及周边各县;西路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东路分布在滁州及合肥东南的巢湖、无为、宣城和长江两岸。{6}三路门歌因生态环境、方言民俗等差异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西路山区门歌高亢嘹亮;东路沿江地区门歌柔畅抒情;中路则兼有东、西两路特色。门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中、西、东三路庐剧{7}。

陈:殷老师,请您谈谈门歌的结构和音阶调式特征?

殷:门歌曲式为单曲体或单曲的多次反复组合结构。单曲体结构为“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四个乐句的乐段,第一句为歌头,是起腔句结构稍长,大多为六小节;第二、三句为歌身,是中间句多为两小节;第四乐句为歌尾,其结构与歌头相同{8}。花插性句式是歌头、歌尾中可少缺少的部分,句式相对固定。即在歌头或歌尾中,前半部分曲调唱歌词,后半部分则唱“哎呀哎嗨呀”。花插性句式在歌头中几乎固定,在歌尾除了歌头用法相同外,往往会根据唱词内容改用一个带补充性短句代替“哎呀哎嗨呀”{9}。门歌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调式强调主音功能性,除歌尾结束音落在主音外,其歌头、歌身下句都落在主音羽上。歌身上句大多落在宫、商、角、羽音上,极少落在徵音上。{10}门歌旋律强调徵音运用,如歌头起腔句及歌尾句大多从徵音始,主音羽的属音角未被强调,构成旋律羽徵交替(强调羽)现象。

二、门歌创作与表演的深刻记忆

陈:殷老师,1955年8月,您创作的第一首门歌《栽秧的人儿爱唱歌》,在安徽省群艺馆主办的《大家演唱》杂志刊发。1956年夏,新华社记者于明来山王村采访您,撰写题为《农民女歌手——殷光兰》的通讯稿在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纸刊发,“女歌手”的称号从此诞生。随后的六十年间您创作了门歌近千首,请聊聊您是怎样走上门歌创作和表演之路的?

殷:1954年秋,肥东县政府决定在陇西乡山王村举办农民俱乐部,以此作试点取得经验再向全县推广。县文化馆副馆长孙新和文艺创作干事王开明最先来到山王村,王开明为长驻试点业务干部。后来,县文化馆又委派文娱干事鲁受育、宣传干事熊远平、图书干事王娴云前来指导,山王村俱乐部的演唱队、读报队、黑板报、小剧团、创作组等搞得有声有色。群众流传到了陇西乡“白天走花路”(标语、红旗、黑板报),“晚上走响路”(晚上歌声、广播声)。俱乐部创作了《抗旱抢种人人忙》《栽秧的人儿爱唱歌》等作品,培养了殷光兰、王书琴等集创作表演于一身的“农民门歌手”。

安徽省文化局《群众文化简报》上刊有15幅照片,六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清晰记得其中3幅。一幅是庐剧老艺人、我的师傅—王绍西在唱门歌,他自编解说词:“大年三十把塘挑,挖掉穷根栽富苗。太岁头上敢动土,三煞脸上甩大锹。”一幅是一个叫“羌毛”的小孩在打快板,解说词是山王村创作组创作的四句头门歌:“小小羌毛四岁多,会打快板会唱歌,兴修工地来一段,惹得大家笑呵呵!”一幅是我在田埂上演唱《创作人才到处有》的照片:“创作人才到处有,个个都会顺口溜,儿童会把山歌对,青年人庐剧不离口,老年人更加经验多,他们是出口成章,望风采柳。”

陈:殷老师,门歌的歌腔擅长叙事,唱词讲究上下句呼应,请您谈谈门歌的表演形式?

殷:门歌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门子”,是走村串户沿门乞讨形式的称谓。包括两种样态:其一是两人结伴,一鼓一锣,一人主唱,一人帮腔;其二是一人演唱兼打锣鼓,左手拎锣右手握鼓槌,锣下缘接近鼓面,一槌两击。演唱内容是通用的套词加“望风采柳”(即先抓现挂或即兴创作){11}。另一种是“唱书场”,大多为应主人之邀设场,地点多在场地或堂屋。演唱者用三根竹棍架起扁鼓,左手提锣于鼓上,右手以槌击鼓连锣自打自唱。唱书场近似大鼓书,鼓槌和锣可兼作道具,表演者可根据内容需要即兴创作。门歌表演形式逐渐从一人操锣鼓演唱演变为一人领唱,众人伴唱,另加乐队伴奏等。{12}

陈:殷老师,请回忆您演出门歌《整社七日》的详细经过?

殷:1956年1月,安徽省举办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我演唱的门歌《整社七日》确定为参演节目。排练中发现山王村伴唱演员不太理想,决定从汇演人员中挑选,最终选定梁园区的管华英。《整社七日》是反映农村初级社整顿题材,全过程为7天,作品采用叙事体表演方式。296句唱词,由我、王凤琴、丁守义3人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经王开明5次修改,孙新馆长润色而成。

队长听说整社态度马上改变,如:“东家跑,西家唠,不喊大爷就是喊老表,问大爷身体怎样?……”社员提的意见生动形象:“李二妈说了话,队长架子真是大,整天不脱鞋和袜,‘劳动牌香烟手中拿……”。门歌表演是主唱起唱第一句帮腔邀台,主唱唱完每一段,伴唱重唱跟上,主唱打锣伴唱打鼓,中间50句由伴唱管华英完成。1957年1月21日,我登上了江淮大戏院舞台。大幕拉开我登场开唱,一段“歌头”唱完台下掌声如潮,心想好个开门彩!《整社七日》前5天是交待政策,摆现象、说问题、提整改方案。第6天是队长检讨:“想起解放前受的苦,我和大家是一样,……我变了质,忘了本,生产搞得乱纷纷,我对不起上级党,我对不起父老们,要求给我来处分。”队长发言泪纷纷,老张站起来喊报告:“队里有缺点,不能樣样怪领导,摸摸良心说实话,有些社员也不好……”“第七天天气好,社员下田特别早,个个脸上都带笑,个个干活情绪高……只要整社常进行,保证整社能办好!”我俩的演唱吐字清晰,表演诙谐风趣,当我和华英唱到最后一句,台下顿时响起如潮般的掌声!当晚宣布我和滁县李传江获特等奖,颁发奖状、奖章和奖金50元。

陈:殷老师,您跟黄梅戏皇后严凤英是朋友,请您回忆与她“交换教唱”的点滴。

殷:1958年秋,鲁彦周的小说《三八河边》改编成电影,在安徽宿县三八公社开拍。该影片以我省妇女代表团参观访问的形式,反映省劳模、宿县“三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女社长陈淑贞带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的先进事迹。代表团长是省妇联副主任杨哲伦,成员有全国农业劳模龙冬花,省工业劳模韩翠英、许锦培,省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和我。有一天下雨大家都待在宿舍里,严凤英对我说:“小光兰,来,你教我唱门歌。”我说:“行!那你要教我唱黄梅戏,我们来‘交换教唱”。她说:“我先教你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一段吧。”我很快就学会了,但总觉得缺少黄梅戏味道,原来她用安庆方言教,我却用合肥老母鸡语调学。我选了一首15句叙事性门歌教她:“想姐想得痴呆呆,干塘撒网等鱼来,身穿蓑衣盼下雨,手捧铁树望花开,十字路口等姐来。……姐叫小郎别啰嗦,我家大人不管我,有朝一日管一顿,我一要寻死二投河,一家吓得都怕我。”我教一遍她就学会了,并且她逐句给我分析应该用什么感情唱?我夸她唱得比我好,她笑着说:“小妹妹都夸起大姐姐来啦!”

三、“合肥门歌”在京城唱响

陈:请回忆您参加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的光荣经历吧。

殷:1957年8月,我当选为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参会,住在北京西郊友谊宾馆,代表来自全国各省、市、县(区)、厂矿街道妇女干部、劳模共1260名。蔡畅致开幕词,朱德副主席、郭沫若等先后发言,中央机关负责同志、人民团体领导都到会祝贺!捷克、波兰、越南等国妇女代表团前来祝贺并赠送礼品。主席台上有蔡畅、邓颖超、许广平、康克清、章蕴等中国革命妇女运动的领军人物、妇女楷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章程》,选举了全国妇联领导人。休会期间,主席台上有人念纸条:“欢迎安徽代表、农民女歌手殷光兰为大家唱歌!”我走上台激动地说:各位代表大妈、大姐,我用安徽肥东门歌曲调即兴填词为大家演唱:“旧社会我是童养媳,封建礼教把我压,泪水伴着苦歌肚里咽,一年到头装哑巴。新社会,真是好!妇女解放得提高,千家万户听到我的歌,送我个女歌手好称号,我要永远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好!”最后一天,毛主席接见我们并合影留念。毛主席正向我们走来!身后跟着不少中央首长,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主席看,他身材魁梧,高大健硕,红光满面,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嘴唇下真的有颗大肉痣。主席问蔡畅:“这是哪个省的?”蔡畅答:“这是安徽省”我们使劲鼓掌,主席笑着朝着安徽代表团挥手、点头,我们拼命鼓掌,手都拍红了!

陈:殷老师,请谈谈您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暨中国曲艺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门歌”唱到天安门、王府井的详的经过。

殷:1958年8月1日至14日,我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暨中国曲艺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演共演出95场,来自全国各地90个曲种的167个节目。安徽代表团排演了不少曲种节目,可是与其他省份相比就没戏了。如山东快书演员夏景图是山东省快书代表高元钧的徒弟,河南坠子演员吕明琴听到河南代表的表演就“灰掉了”。安徽大鼓演员甘华福唱完知道效果不好,当场就连嚷省领导不重视,人家都配音乐就安徽没有!“门歌”在安徽代表团里一直没人看上眼,别人都是专业的,有几十年艺龄并取得了较高成就。我是来自农村的业余歌手,人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门歌”?出人意料的是门歌的演出效果最好!相声大师侯宝林认真地听了我唱的门歌《歌唱总路线》,唱完最后一个邀台,台下就响起了热烈掌声。侯宝林站在场下等我,一下场他就迎上来跟我握手祝贺并连声说:“好!好!好!门歌我听得懂,内容我听得清,咱们曲艺又添新品种啦!”{13}接着记者采访我,由于“门歌”名字特别,不少专家前来追问其渊源。第二天,大会委派我到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大街等地演唱“门歌”,中央新闻纪录片制片厂为我拍摄专题《新闻简报》。我把“合肥门歌”从农村田埂唱到北京天安门,十分骄傲!全国放映的电影《新闻简报》更是让“合肥门歌”家喻户晓。

《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作品选集》(上、下两册),收录了包括评书、相声、快板、快书、渔鼓道情、牌子曲、弹词、琴书、大鼓、时调小曲、走唱、门歌等61个曲种88个作品。全体代表参加了中国曲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该会经1979年11月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改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替代了原“中国曲艺研究会”),作家赵树理当选为主席,我也荣幸地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曲艺大辞典》增加了“门歌”辞条(殷光兰爱人熊远平撰稿)。

陈:殷老师,您光荣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在国宴上周总理一眼就认出您并笑着说:“我们的女歌手又来了!”请您回忆一下细节。

殷: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的观礼安徽仅有10位全国劳模、省劳模代表。资料包括:第一件是观礼证,是一个长约20公分,宽约4公分缎质烫金布条,上有“观礼”两个大字,下方两排小字“东七台”“我是第0489号”。还有一只非常精致的徽章,长约2公分,宽约1.5公分,中间是国徽,下面是“1949—1959”。第二件是有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名字的大红烫金请帖:“定于1959年9月30晚7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敬请光临”。第三件是国庆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的请柬,白底红字,邀请出席观看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和盛大阅兵仪式及注意事项等。9月30日晚6:30,我手持大红烫金请帖,自豪地走进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由中国人设计施工,10个月胜利竣工。1958年,我参加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会议期间曾来此搬砖抬土。{14}

9月30日晚7:00国宴准时开始。八十多个国家的贵宾和国内各界代表出席了宴会。中宣部长、文联主席周扬陪同周总理前来敬酒,总理一眼就认出我并笑着说:“我们的女歌手也来了!”我连忙回答:“总理好!我来了……”这时我不争气的泪水直掉,喉咙也哽住了再也讲不出话来。周扬部长说:“总理代表毛主席、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来向我们文艺战线的同志敬酒来啦!”几桌文艺代表都站起来热情鼓掌,纷纷举杯朝着总理一饮而尽。周扬说话有点口吃:“总理今晚每桌都到,任务很重,就不跟大家交谈了。”同桌一位同仁问我:“安徽姑娘,总理为何跟这么熟?给我们讲讲过程吧。”我说:“总理刚才到我们这桌开口就讲我们的民歌手也来了,当时我也感到很意外,我跟总理没有直接交往,他认识我可能是我去年在北京开过几次会,在会上我作了边讲边唱的发言,休会期间有人写条子要安徽民歌手上台唱歌,我的即兴演唱引起大家的关注。总理是全国的“大管家”,很多会议他都在场,也许是我的歌声给他老人家留下了一点印象,他才认识我这个农村歌手。刚才我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我要是说出:祝总理健康长寿该多好啊!真可惜,我真恨自己!”{15}

四、对门歌传承保护现状的反思

陈:殷老师,当下许多非遗项目都深陷传承和保护困境,您能谈谈门歌的现状吗?

殷:不容乐观,我认为门歌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创作能力有限,演出作品脱离时代,受众群体局限,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断层等。

陈:那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更没有学习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其次,门歌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文化水平有限,有了创作灵感不能很快形成文本,以致于作品缺乏时代性。门歌表演不能常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受众群体缩小,生存空间萎缩。{16}最后,门歌传承人出现断层。几十年来,我的门歌弟子有三十多人,不乏有天赋者,大多数弟子认为学习传统门歌耗时费力,经济回报小而改行,专门从事门歌表演的更是寥寥无几。传统门歌入门比较容易,要想掌握老艺人望风采柳的功夫却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门歌艺人锐减,门歌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

陈:进入21世纪,传统文化受到全媒体时代娱乐多元化的冲击,门歌这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统门歌如何在当下立足?尝试将门歌的传统内容与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殷老师,对于门歌的当代传承保护与发展您有什么切身的经验和可行的建议吗?

殷: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门歌的传承保护工作。

第一,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门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传承价值。挖掘非遗门歌的深层内涵和多元价值,拓展非遗门歌的文化意蕴,是我们传承保护门歌文化遗产的思想保证。第二,创新传承模式。文化工作者要搜集、整理門歌文献(文字、剧照)、文物(道具)和音视频等资料并建档保存,在此基础上对门歌的传承谱系与文化变迁、地域分布与传播路径等内容深入探讨,撰写门歌志述丛书;还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设门歌网站,以举办门歌学术讲座和门歌传承人专场音乐会等方式,对门歌进行多维度的推广宣传。第三,挖掘和培养门歌人才。将门歌纳入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增加与门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风民俗等地方性知识,同时,从各级各类学校种等选拔有音乐特长的好苗进行重点辅导。第四,完善收徒传艺体制。开办门歌培训班,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提升传承人的演唱能力和表演技艺,确保传统门歌能活态传承。提高表演、研究人才的学历层次,培养编演策划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门歌是皖中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品种,门歌在现代社会潮流下的式微,门歌的传承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期待在非遗背景下,呼唤更多的同仁和我们一起共同守护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陈:殷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我们分享了您精彩的门歌人生,让我们对门歌有了深刻了解,也感谢您不遗余力地为门歌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祝您身体健康!

五、采访后记

鉴于目前对门歌的传统歌词、音乐形式的研究成果较少,在采访中我并未就一些学术性的问题进行追问,也无必要让殷老师介绍,因为有些专业的学术性问题不是一位门歌传承人能够回答好的,这些应是学者们的科研课题。本次采访涉及殷光兰老师学习门歌的经历,也是殷老师较准确的一些回忆;对门歌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色等若干问题作了印证。我们期待着,这篇口述访谈录对门歌的研究有所帮助。

注释:

{1}{4}{5}{8}{10}{1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第446页。

{2}《明中都城考》引自姜玉峰,孟庆国编《凤阳歌》第37-3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3}喻文鏊(1746-1816)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喻大墩人,字冶存,号石农,又号考田山人。

{6}殷芳.近距离感受门歌传承人.殷光兰广播歌选,2010(4)第11页。

{7}{11}庐剧,俗称“倒七戏”,下文庐剧和倒七戏,通用。

{9}褚群武,张晓刚.乞讨人的艺术——论皖中南闹春门歌的审美选择[J].黄钟,2013(1)第121页。

{13}涌涛.幸福山歌滚滚来——读殷光兰的民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5(4) 第87页。

{14}殷芳.近距离感受门歌传承人.殷光兰 广播歌选,2010(4) 第12页。

{15}老歌.唱进中南海的民间女歌手[J].文史博览,2012(1) 第36页。

{16}邓煜,吕政轩.陕北“靖边跑驴”国家非遗传承人张有万访谈录[J].文化遗产2018(6)第131页。

注: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安徽民歌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2019CX054);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滩簧腔系剧种的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20YJA760007);202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民歌数据库及其文化生态圈的构建》(SK2020A0141)。

猜你喜欢

口述史非遗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