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不能“标题党”

2021-08-05黄奕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标题党口语化学术论文

黄奕

2020年9月,某教授发表论文《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因标题中的“很烂”一词与严肃的论文过于违和,引发了舆论热议。有人认为“很烂”一词粗俗不堪,不适合出现在论文中,作者此举,纯属博人眼球;有人认为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即便是康德,人们也有批评否定的权利。我的看法是,该教授此举不合适、不应该。

首先,“很烂”一词属于口语且比较粗俗,不适合出现在书面的严肃的论文中。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准确和恰当是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场合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写严肃的学术论文,特别是其中的评价性话语,无疑要使用规范恰当的书面语,而这位教授以“很烂”这一口语色彩极强且带有明显贬斥倾向的词语来评价康德的伦理学,并将其放入标题中作为评论的重心,就令人诧异了。“很烂”是口语化的评价词,一般用来吐槽及表达内心强烈的厌恶之情,但将其放入论文中很不妥。况且,“很烂”纯属主观性评价,什么程度的烂才是“很烂”?显然没有衡量的标准。将它运用在学术论文中,既不符合语言使用的要求,更不是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表达。这无异于在医院门前立上“欢迎光临,感谢惠顾”的标牌一般让人觉得刺目,感觉啼笑皆非。

其次,用“很烂”一词来评判康德的经典著作,既不尊重康德,也有失客观公允。康德是著名的哲学家,成就举世瞩目,对后世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了伦理道德研究领域的经典。该教授却以“很烂”一词来评价,实在让人很难接受。当然,这不是说人们不能质疑康德的这本书,也不是说我们不能容忍别人对这本书的批评。再著名的学者也有错误之处,影响再大的作品也有其局限性,但用“很烂”一词来评价,大有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的意味,很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误认为康德的《形而上学原理》真的就是一无是处。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谈到“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和“你是没骨气的文人”时说,一字之差,意思便可差出十万八千里,表面上看是词句上的斟酌,实质上是思想情感表达上分寸的把握。同样,“很烂”这个口语化的极具贬斥意味的词语,表现的不仅是词语的选择,还有该教授对康德的伦理学的鄙弃嘲讽情绪,这是对康德的不尊重。当然,人文类的学术论文难免会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但不能突破客观理性公正评价的原则和底线。“很烂”一词,主观色彩浓厚,用它来评判康德的著作,怎么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呢?

再次,此举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利于良好治学风气的形成。网友之所以反应激烈,纷纷批评某教授,不仅是对“很烂”一词用得不准确、不合适的反感,更是对这位教授傲慢无礼、治学不严谨、哗众取宠的不满与失望。教授将粗俗的“很烂”一词置于严肃的论文标题中,难免让人怀疑他这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博出位”,与网络中的“标题党”如出一辙。如此做法,罔顾公众情绪,触及了公众的底线,也暴露了某教授浮躁的治学心态。

学术论文不是网文,请“咬文嚼字”,严谨以对,切莫陷入行文随意的誤区。(指导老师:程秀全)

【简评】文章开篇即亮明观点:该教授此举不合适、不应该,然后从语境、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令人信服。文章既着眼于该论文的不当之处,又指明此举对治学风气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呼吁人们严谨治学,批判与建设并举。文章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层层深入,说服力强。

猜你喜欢

标题党口语化学术论文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互联网新媒体中“标题党”现象探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杜绝网络“标题党”向传统媒体渗透
邢非的诗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标题党”恶意制造坑人噱头有点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