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多维·校本: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21-08-05李锋陈鹏
李锋 陈鹏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大背景下,新高考改革既充分彰显了教育的“人本”回归,又深刻映射出社会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实际需要,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因此成为改革的关键举措。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作为联通学校与社会的中介,为高中生统合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的目标及实现自我愿景、社会价值构筑了科学平台,促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主规划生涯的意识与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地方与学校特色,建构包括生涯教育基础课程、品格提升课程、学科渗透课程、生涯体验课程、综合素质评价课程的生涯校本课程体系,以期改进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高考;普通高中;核心素养;生涯教育;校本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67-06
自20世纪开始,为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及全球化之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美、澳、日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学生生涯发展上已做出明确的部署和系统的设计规划。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足见新时代背景下,“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是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必要举措,还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与特色途径。强烈的时代需要与个体成人的内在规定性,呼唤普通高中学校明确自身教育定位,高度重视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应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专业指导和发展性策略支持。
一、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多重困境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多数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涯教育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以及部分东部城市高中较为成熟。大部分地区的高中生涯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普通高中学校在生涯教育开展与落实过程中陷入多重困境。
(一)高中生涯教育概念的已有研究不足
生涯教育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确认既是高中生涯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又决定了高中生涯教育实践开展的基本方向。有研究者根据已有文献统计分析,归纳出16个高中生涯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分别为“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生涯技术教育”“职业生涯管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涯与技术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生涯辅导”“生涯发展及其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生涯教育与指导”“生涯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1]。已有研究中核心概念的差异化趋向与错落分布虽体现了研究者对高中生涯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却暴露出多数研究者对高中生涯教育概念认知模糊、尚未形成较为成熟与统一的本土化概念理解的问题与弊病。对高中生涯教育核心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决定了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内容与形式,模糊的概念界定是高中生涯教育研究与实施的第一重困境。
(二)高中生涯教育实践主体缺乏协同
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及团体、学校、家庭等多方主体的联动合作,各主体立足自身充分发挥作用更是高中生涯教育实践落实的有效保障。
但从现实情况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缺少专门人员对生涯教育实施进行有效调配、管理与监控,导致高中生涯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明显。课程、教材、师资、设施等软硬件资源的总体供给不足,使得学校没有充分的建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此同时,专业生涯指导教师严重缺乏,学校往往请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兼任生涯教育教师,系统的生涯教育基本无从谈及。此外,“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对家长影响深重,家庭观念的滞后使得家庭在学生生涯教育方面作用不够,在家校合作上也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社会、高校、学术团体、媒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尚未关注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建设,资源支持存在接续问题。
多方关照的不足致使广大普通高中生生涯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对于自己在高考后选择何种专业处于迷茫状态,对于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未能及早规划。因此,如何实现高中生涯教育的突围成为高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寻径: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理性审视,高中生涯教育的成功开展应当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的统合,由此形成衔接通畅的高中生涯教育革新闭环,促使各环节贯通一致,形成生涯教育育人合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各项举措将高中生涯教育落实到位。如设立地方性生涯教育的法规,使生涯教育有规可依;结合国家生涯教育要求制定地方性生涯教育大纲,明确并细化生涯教育内容;设立专门的生涯教育指导机构,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将生涯教育列入学校的科学发展考核等系列举措。这一过程中,普通高中學校作为开展与落实生涯教育的中心场所,在生涯教育实践层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学生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生涯教育课程作为高中学校推进生涯教育指导的核心载体,既能补充与丰富学校传统课程,又能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收获精彩人生。
学生个性化的多元需求与全面发展需要规定了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校本、多维面向、立体建构。笔者结合地方与学校特色,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经过长期试验,逐渐探索出一套包括生涯教育基础课程、品格提升课程、学科渗透课程、生涯体验课程、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在内五位一体的生涯校本课程体系。
(一)生涯教育基础课程:传授生涯知识
生涯教育以发展人为第一要义,因而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然应遵循人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客观认知规律。笔者依托“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的金字塔模型,以生涯知识、生涯决策技能、生涯元认知作为核心内容,架构起纵横贯通、上下接续的生涯教育基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并按照学龄要求依梯度阶段性排布生涯任务与目标(如图1)。生涯知识作为职业生涯认知感性经验的集合与归纳,生涯教育基础课程应以生涯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作为基础任务贯穿全局,从而促使学生以知厚蕴、以知化行,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识职业,具备初步的生涯意识与生涯决策能力,为今后自身生涯发展与科学规划奠定第一块基石。
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体系,确定生涯课程内容规划(见表1)。教材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设计生涯实践活动,按照背景、目的、流程、成果、反思、材料六个部分设计生涯实践活动,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基于任务驱动式活动理念推进生涯活动实施,按照生涯任务单、生涯知识单、生涯探索单、生涯评价单逐步推进。同时创立与教材相适应的课堂范式,包括创设生涯活动情境,构建生涯探索平台,展示生涯活动成果。此外,还设计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涯教育的多元路径,包括学科融合、团体指导、个体指导、职业体验,并通过撰写成长日志、自传等自我评价及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品格提升课程:培育生涯情感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从生涯教育的角度看,品格直指未来的生涯情感关系。因为就品格本质而言,处理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事务(工作、学习)的关系。据此,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表现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人与事务关系上的认真(责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渗透着复杂的情感要素,人的综合品格的高低关系着情感关系的处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教育从知识时代进入“素养时代”,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可以从生涯发展指导做起。拟定高中生核心品格素养发展的自律、敬重、责任三维目标,建立基于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二维生涯指导活动课程体系(见图2),将核心素养融入生涯指导中,生成包含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的品格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三)学科渗透课程:锤炼生涯意志
尽管生涯课程可以多样化开设,但现实中生涯教育课程师资缺乏,课时安排困难,因此,促使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成为更务实与全面的渗透生涯教育的有效方式。发达国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并以课程标准的形式体现教育方案,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等方法保障生涯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对于学业压力巨大的普通高中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是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这不仅可以缓解学校和课程教师的压力,而且与学生未来的选考科目也直接关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科渗透生涯课程,是指以现有的高中学科课程为依托,建立纵横交融的生涯课程体系。首先,构建融入生涯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围绕各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理念与学科素养,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涯教育融会贯通的目标体系(如图3),重在学科价值观的引导,基奠生涯方向的意志品质。其次,整合融入生涯教育的学科教育内容。结合学科课程内容与教材知识体系,整合学科中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职业信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生涯教育内容,在学科活动中体现生涯教育的理念,在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能力提高中增强生涯规划意识。再次,开展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在学科渗透课程中锤炼生涯意志,并遵循如下原则:价值导向原则——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的引领;关联性原则——挖掘教材中与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涯知识,培养生涯规划意识,拥有生涯智慧;可行性原则——有理有据,有方法有步骤,可操作性强;一致性原则——家庭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共同指向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指向核心素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生涯体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将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教育部于2017年9月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不同,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完整的体系,课程内容是确定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兴趣、立足实践、回归生活、着眼创新、面向未来的,其具有整体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普通高中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职业体验这一课程模块,做好学生生涯指导工作。
在课程设计中,应建立集学校职业体验中心生成、学科融合、社团融合、普职融合、社会互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见图4)。其中,学校职业体验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和师资等资源,建立专门化、系统性的职业体验课程;学科融合的职业体验课程,应结合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社团活动中的职业体验课程,应充分发挥学校选修课程和学生社团组织,形成灵活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普职融合的职业体验课程,应充分引导具有专业优势和资源特色的职业院校参与开发职业体验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家庭、社会、学校互动的职业体验课程,应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家庭互换式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式职业体验、校企互动式职业体验等多元立体的课程资源。总之,学科围绕职业、职业围绕素养、素养体现立德树人,职业体验课程架起了学科与职业生涯的桥梁、架起了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素养的桥梁、架起了生涯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桥梁,以此为突破点,既解决了现实中生涯教育的缺失问题,也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缺位问题。
(五)综合素质评价课程:保障生涯评价
《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围绕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六个方面进行写实记录,建立个人档案。因此,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学生未来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根据文件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前,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以统一格式提供给高校。事实上,学生的个人档案就是学生的高中生涯评价记录,因此生涯教育可以对接综合素质评价,彻底转变学校育人方式。
对接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将生涯教育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生涯规划书与综合素质评价书的使用相結合。基于此,高中生涯规划书设计了个人基本信息、生涯设计(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发展愿景、高中生涯目标设定),高中三年学期目标达成表、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高中生涯成果展示表。通过常规性的习惯养成评价、主题性的全面发展评价、成果性的个性发展评价等方式实施。评价由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更突出了个性发展;评价既照顾普通高中的共性发展,更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评价既有利于高校使用学生综合素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既是发展性评价,更是生成性评价;评价促进人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发展。
生涯教育的设计开发与切实开展促使高中生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个性禀赋与能力潜力相结合、成人与成才相结合、基本素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进而他们会明白自己要什么、要到那里去;他们会整合各种内外资源,合理完善自我,开发自身潜能;他们会将自己的行动锁定于实现目标的路径上,并持续保持动力,着眼于“全面发展”的基础层次,追求“自由发展”的卓越层次,最终一步步接近生涯目标,奔向梦想。立体、多维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是新高考下课程改革的探索,亦是学生生涯发展的起航。
参考文献:
[1]庞春敏.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7(6):29.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