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2021-08-05曾国娜
◆摘 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是关乎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基础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存在的民族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蒙古族是我国多民族中的一员,铸牢蒙古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着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为例阐述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对于研究如何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族;民族团结
在2019年9月27日的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含义和基本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成为学者的研究热潮,大部分学者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涉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含义,而聚焦于到某个民族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研究铸牢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统一与安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聚居于此的蒙古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伟大民族,始终以高度的热情守护着祖国大西北的安全,但是在蒙古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民族问题出现。
(一)民族地区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待加强
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扶持与引领下,内蒙古的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蒙古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尽力守护着祖国大西北的安全。但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民族问题造成了人民思想上的不坚定,对我国的民族平等和团结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任何时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必要的,蒙古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铸牢蒙古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思想上让各民族一条心,才能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局面,从而调动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内蒙古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内蒙古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在中央民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当前我国的相关民族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其中有两个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的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持续加大的支持力度和民族地区仍然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并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但是真正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达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水平,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要关注内蒙古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断增进蒙古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三)内蒙古地区部分领域的不断完善和欠缺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人民的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人民群众渴望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更加完善的醫疗、更高水平的教育等。在蒙古族聚居地,部分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例如:部分聚居地存在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旦有人生病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北京、天津等发达城市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蒙古族聚居地的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蒙古地区还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产业对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中部地区已经实现了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而东西部地区占较大比重的仍然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要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优的风景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同时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固、人民的团结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和阶段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跟时代潮流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西方的价值观念。部分文化产品中蕴含“普世价值观”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弱化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重要思想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想要分裂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思想观念经常涌现出苗头,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持续推进产生了严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作用,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行。
(二)有利于稳步推进各项民族工作
内蒙古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水平、教育的体制机制都亟待改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不断改进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工作。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能够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出了党和国家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发展共识的不断凝聚,确保党和国家各项的民族工作可以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中稳步推进。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富有民族色彩的内容。党和国家历来倡导文化要互相交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动荡,但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足迹却不曾停息,从赵武灵王发展的胡服骑射,追溯到北魏的孝文帝为了融入汉族之中进行的汉化改革;从最初的“洛阳家家学胡乐”发展到“万里羌人尽汉歌”的繁荣景象;边疆民族地区习用的“上衣下裳”和“雅歌儒服”的服饰习惯,延续到中原逐步盛行“上衣下裤”和胡衣胡帽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族之间文化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加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史長河中久经不衰,在岁月的沉淀中熠熠生辉。
三、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路径
(一)加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强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只有解决了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巩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蒙古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使得其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优秀文化共同发展、兼收并蓄,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各民族的不断交流使得人类日益处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全国各族人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同样的价值追求以及明确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也进一步巩固。蒙古族人民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强大的思想基础。
(二)满足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制约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各区域、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勉强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很长的路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少数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需要过上好日子,民生是幸福的基础,是人民幸福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的重要一员,蒙古族人民多样化需求的不断满足是党中央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要做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定地落实好各项民生工作,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满意度。
(三)加大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理念,及时向学生介绍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政策,通过课堂上和课下的不断渗透和实践教学,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政府和社区工作者要经常组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会议、讲座、板报等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民族地区的人民深刻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和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也出台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民族高校巨大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骨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教育让广大青年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在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变成一种实际的爱国行为,从而筑牢民族地区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伯玺.习近平出席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光明日报[J],2019.
[2]李晨阳.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新特征.人民政协网.[引用日期:2017年5月24日].
[3]辛美琪.内蒙古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之产业结构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2020(04).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研究[J],2018(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丁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中国民族报[J].2020(5).
[8]郑东波.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日报(汉)[J].2020(2).
[9]才项卓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路径.海南报[J].2020(07).
作者简介
曾国娜(1997—),女,汉族,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