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睡眠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08-05朱莉曾凡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肝功能肝癌疾病

朱莉 曾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30

原发性肝癌主要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和上皮组织,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病死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1〕。现阶段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以介入治疗为主,临床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可再次手术等优点。但长期实践证实,肝癌介入治疗期间若临床护理不当极易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其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出现如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其肝功能恢复缓慢的同时,睡眠质量明显下降〔2〕。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临床护理不当时,失眠率可达90%以上〔3〕。同时研究证实,睡眠障碍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阻碍其机体免疫力恢复,因此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预后恢复缓慢〔4〕。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确诊,③均行肝癌介入治疗,④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⑤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急性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心力衰竭及免疫性疾病者;②存在严重心、肾、肺、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③近期使用或正在使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④近1个月内存在急性外科情况,且须住院或手术治疗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者;⑥存在精神性疾病或语言行为障碍者。试验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58.1±6.9)岁;疾病种类:肝细胞癌22例,小肝癌15例,胆管细胞癌4例,混合型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3~84岁,平均(57.9±7.3)岁;疾病种类:肝细胞癌20例,小肝癌15例,胆管细胞癌3例,混合型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肝癌介入治疗,即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瘤体功血动脉,并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健康宣教、术前准备、病情监测及叮嘱用药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专业责任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且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演练培训。②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护理小组成员根据患者心理、生理及疾病认知程度等具体情况对其实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案,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按照相关方案实施临床护理。③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肝癌及介入治疗的相关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同时向其介绍相关护理人员,增强护患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做针对性心理疏导,以促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在行介入治疗前,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告知其及手术时间,叮嘱其术前6 h禁食,4 h禁水,同时向患者讲解医院制度,介绍病房环境,以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治疗环境〔6〕。④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手术操作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抚,以提高手术配合度,同时及时调整患者体位,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异常则及时报告医师做对症处理。⑤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切口变化,定期清洗消毒,以避免感染发生,当患者因不良情绪或术后栓塞组织水肿、缺血及坏死引起疼痛症状,可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或通过看书、聊天、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或通过催眠方式帮助患者睡眠减轻对疼痛的敏感度,必要时则可遵医嘱给予适量止痛药物,护理小组成员还可叮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手术药物尽快排出,加速患者新陈代谢的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同时可在术后12 h指导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并向普通食物过渡,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鼓励其进行床上翻身、四肢伸张活动,并逐渐向床下活动过渡,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日常护理期间在加强病房巡视力度的同时,应注意保持夜间病房安静,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环境〔7-9〕。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护理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STB(总胆红素);②采用PSQI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包括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入睡时间、辅助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7个因子,以0~3分计,总分值21分,分值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失眠、疼痛、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

护理前两组患者ALT、AST、ST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ALT、AST、STB指标较护理明显下降,且两组患者ALT、AST、STB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全球性的高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后初期症状不显,但病情进展较快,因此临床确证时多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0〕。目前随着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临床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该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健康问题。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手段方式,多指通过导管向患者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杀灭肿瘤细胞来延缓患者生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1〕。但同时患者受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介入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临床还应及时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干预。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治疗护理模式〔12〕。临床护理路径主要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路径方案,并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以满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来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6,13-14〕。本研究通过组建临床护理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通过临床护理基础理论和技术演练培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临床护理方案,并要求小组成员严格遵照计划实施,提高小组成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安抚保证患者维持乐观心态,告知患者疾病和介入治疗相关知识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在此基础上护理小组成员通过叮嘱患者遵循饮食相关指导原则,按时服药,鼓励其进行康复训练来促进其肝功能恢复,同时还通过分散疼痛注意力,给予止痛药物,给予安静的睡眠环境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STB指标较护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患者ALT、AST、ST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入睡时间、辅助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PSQI总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入睡时间、辅助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改善肝癌介入治疗患的肝功能和睡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失眠、疼痛、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在严格执行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提升自我护理质量的同时,针对介入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如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变化,并定期清洗消毒以防切口感染,同时针对术后疼痛情况采取分散注意力,给予止痛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而催眠、疼痛处理均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适量的康复训练则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同时,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利于促进其肝功能恢复,睡眠质量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而肝功能恢复、睡眠质量提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均有利于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因此该护理模式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肝功能肝癌疾病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