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综合心理干预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影响
2021-08-05孙芳
孙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济南 250012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中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头面部疼痛或伴有胀满感与压迫感、粘脓性前鼻漏、后鼻漏及嗅觉减退、丧失等现象〔1-2〕。多数研究者认为,该发病机制与代谢性疾病、免疫因素、变态反应炎症及机体自身等多种原因有关。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鼻腔冲洗是目前针对该病症主要治疗方式〔3〕,然而患者因临床诊治过程延长、机体功能下降与症状加重情况,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据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46.1%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焦虑患者占37.4%,术前、术后的心理健康状态评分低于正常人,使得患者心理人格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4〕。由于临床上对患者心理干预往往较单一,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而精神障碍已被认定为影响患者预后,造成其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2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18~63岁,平均(40.59±16.42)岁;病程1~3年,平均(2.06±0.43)年;文化程度:初中28例,高中19例,大学16例;居住地址:城市29例,乡镇34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23;年龄18~62岁,平均(42.15±17.02)岁;病程1.0~3.2年,平均(2.28±0.64)年;文化程度:初中25例,高中20,大学18例;居住地址:城市27例,乡镇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②年龄≥18岁;③无认知障碍,可进行沟通者;④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全身系统性慢性疾病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既往已有严重心理障碍者,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术前访视、询问康复情况、嘱咐注意事项、指导复诊流程、术后不适护理以及出院前3 d内进行药物、复诊指导,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等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分阶段综合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3.1成立综合心理干预小组 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该院资历深厚的主治医师、专业水平较高的护士长以及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专科护理人员组成综合心理干预小组,采取知识讲座、视频解说等形式对成员进行相关沟通内容、技巧、方法与模式统一培训。组内人员通过情景模拟与探讨实践应用过程,同时结合该院患者个体案例与一般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最终结合该院患者个体因素及病情资料适当调整干预内容,以确保计划干预质量。
1.3.2入院个体心理疏导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当天热情接待与问候,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指导其做相关身体检查与心理评估,同时发放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主治医师根据心理评估结果采取“一对一”的支持性心理疏导,选取温馨光线柔和、舒适、安静的环境氛围,播放轻柔音乐的同时,认真、耐心倾听患者心理需求,观察、分析患者异常语言与行为是由哪些不合理情绪与信念引起的。引导患者对自我认可与认知进行训练,充分鼓励患者寻找自我社会存在价值感与认同感,交流过程中对患者所诉说事件及感受表示理解与安慰,以筑建、拉近与患者信任关系。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有很大的康复希望!”等语言激励患者,使患者感知目前病情处于稳定期,只要不放弃,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可使病情好转并治愈,同时收集患者入院当天的个人检查结果与评估资料。
1.3.3术前
1.3.3.1认知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的疾病认知调查问卷结果、问题的轻重缓急与诉求确认不同患者的沟通主题,采取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患者的疾病评价、社会支持情况、疾病困扰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5个认知方面。如:“你感觉生病之后,身边朋友与家人对你有什么改变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病情的?”“你需要我们哪方面的帮助?”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心理看法与疾病回答,纠正其不正确的疾病知识,并讲解手术、药物等各方面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术后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同时向患者说明鼻管、鼻腔纱布等科学护理方法,避免患者因错误认知而加重负面心理。
1.3.3.2行为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每日定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缓解患者术前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选择柔和、静谧环境开展放松训练,医护人员及患者统一穿舒适、宽松衣服,引导患者在床上或躺椅上采取坐仰卧位,播放轻缓音乐,引导其收缩肌群,并保持10 s以内,引导患者体会肌肉紧张的感觉,紧接着再1次放松15 s,全程嘱咐患者保持放松的感觉。指导患者感受自身上肢、面部、躯干、一直到下肢、双腿顺序进行收缩与舒张,直到感觉自身肌肉达到最佳松弛状态,以减轻焦虑、紧张心理,全程在25 min 之内结束〔6〕。
1.3.3.3社会支持干预 部分家庭由于治疗过程的经济压力及照顾负担对患者缺乏陪伴与沟通,使得患者因自身疾病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因此,护理人员为家属详细讲解治疗费用产生的原因与必要性,并在花费每笔治疗开支前请患者家属知情与同意,获取家属心理与支持。同时鼓励患者家属或照料患者人员,以及患者朋友同事多来看望与陪伴患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社会价值与存在感。
1.3.4术后
1.3.4.1团体心理干预 在心理治疗师与医护人员的带领下,组织科内患者开展社交治疗、绘画治疗、情绪管理、沙盘治疗及舞动治疗等团体活动〔7〕。通过邀请之前成功康复的人士在活动中对患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让患者感受鼓励、安全与问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病情。在活动最后,每位患者对活动进行回顾与总结感受,并在小方纸中写上自己最想感谢的人与想说的话,培养患者积极与感恩心理。
1.3.4.2情绪心理干预 由于术后患者需经鼻腔纱条填塞,因恢复期间的疼痛常引起患者心理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随时关注患者变化,并表示同情与理解,同时给予其安慰及鼓励。通过各种语言暗示,如:“今天你表现不错,手术进行地比较顺利!”“这位医师的主刀技术水平很好,院内很多患者都康复了”等正能量语言,使患者产生足够放心。
1.3.4.3冥想放松干预 避开干扰,选择较为温暖、安静的场地,在餐后2 h,排空胃肠与膀胱的情况下,开展冥想放松训练,帮助其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播放《花香鸟语》《高山流水》《花溪》等轻音乐〔8〕,护理人员口述引导语,指导患者全身心的放松投入,挺直后背,眼睛呈半闭或全闭状态,引导患者维持缓慢、均匀的呼吸,跟随音乐冥想放松。
1.4 观察指标
①心理健康:选取综合心理健康测评(SCL-90)〔9〕调查表。该表共有90个选项,9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其中的敌对、偏执、恐怖及精神病性4个维度。敌对、偏执:总分为24分,>12分代表患者容易产生敌对情感与行为,<6分表示脾气温和,无破坏行为,偏执症状不明显;恐怖:总分为28分,>14分为恐怖症较为明显,<7分为能够正常交往与活动;精神病性:总分为40分,>20分为精神症状较明显,<10分为症状不明显。②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10〕评估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有10个条目,由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三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以20分为满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社会支持情况越良好。③鼻塞:选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1〕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差异,0分,无痛,没有任何疼痛感觉;1~3分,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及生活;7~10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疼痛情况越良好。④生存质量:利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量表(SNOT-20)〔12〕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对比,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其中包括情感结果、生理问题及功能限制3个维度。平均每个维度以20分为满分制,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鼻塞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污染、生活压力与方式的转变,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通常是由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鼻甲、鼻息肉肥达等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属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13-14〕。据相关研究表明,慢性鼻-鼻窦炎占耳鼻咽喉科的9.8%~14.5%,占鼻部病例的78.0%,且耳鼻喉科疾病由于治疗反复及较为复杂,患者在诊治期间极易产生负面、消极心理,部分患者由于鼻部症状久治不愈,因此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尤为重要〔15-16〕。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着重知识宣教,以及解决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与行为干预,而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导致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症状加重及预后困难的重要因素〔17〕。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往往过于关注因鼻窦炎造成的不适症状与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而产生内向、神经质等负面情绪,以及对治疗效果要求较高,从而产生抑郁、焦躁心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引起医学临床的日益重视〔18〕。因此,本研究改变以往注重疾病治疗与护理、口头宣教、药物指导等方式,采取分阶段综合心理干预,成立综合心理干预小组,结合该院患者个体因素及病情资料适当调整干预内容并实施。在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兴趣爱好与背景展开话题,在“一对一”的交流中对患者所诉说事件及感受表示理解与安慰,以拉近与患者的信任关系。术前通过认知心理干预与行为心理干预,纠正其不正确的疾病知识,并讲解手术、药物等各方面治疗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因错误认知而加重负面心理;采取放松训练方法,缓解患者术前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由于考虑到部分家庭由于治疗过程的经济压力及照顾负担对患者缺乏一定陪伴与沟通,使得患者因自身疾病产生悲观、消极心理。本研究采取社会支持干预,详细向家属讲解治疗费用产生的原因与必要性,以获取家属心理与支持,并鼓励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朋友、同事多来看望与陪伴患者,提高患者社会价值与存在感。据相关调查显示,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可导致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容易引起医患纠纷〔17〕。本研究在术后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情绪心理干预、冥想放松干预,减轻患者在恢复期间的疼痛与引起患者心理烦躁等负面情绪;并组织科内患者开展社交治疗、绘画治疗、情绪管理等团体活动,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病情;在患者排空胃肠与膀胱的情况下〔18〕,引导其开展冥想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本研究结果表明,分阶段性的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预后具有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采取分阶段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明显降低其鼻塞VAS评分及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