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8-05夏铭蔚
刘 华,张 丹,夏铭蔚,苏 浩
(巴中市中心医院,四川 巴中 636000)
顽固性面瘫是指患者发生周围性面瘫后,因面神经受损位置较深或诊疗方法失误,发病1~6个月后仍遗留口眼歪斜、眼裂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蹙眉皱额等较严重的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1]。本病病因十分复杂,病情缠绵不愈,对患者的咀嚼功能、外在形象及社交生活均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现阶段西医对面瘫的治疗原则为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神经水肿,减轻面神经受压,促进面神经功能康复,急性期治疗多以抗病毒药物、类固醇激素及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为主,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医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较丰富,治疗方法也较繁多,包括针刺、艾灸、内服中药、外敷中药、拔罐、穴位埋线等,其中针刺是中医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2],多配合中药内服或外敷、推拿、拔罐等综合性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患者后遗症发生风险[3]。为进一步优化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了采用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联合对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能否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4]中周围性面瘫的规定:患侧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表现为蹙眉、皱额、眼睑闭合及泪液分泌均出现异常,口角下垂,撅嘴、鼓腮、示齿、吹哨等行为受限,角膜反射消失,舌前2/3出现味觉不全,听觉障碍或听觉过敏,排除雷-亨综合征、Guillain-Barré 综合征、乳突炎、迷路炎、中耳炎、糖尿病神经病等能够引起上述症状体征的疾病。中医诊断符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5]中对“口僻”的规定,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口角歪斜,久而未愈,眼闭合不全,饮水易漏,面肌无力,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薄,脉沉涩。
1.2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病程2~6个月,单侧发病,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中药外敷的感觉,获得患者本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继发于腮腺炎、肿瘤、后颅凹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的面瘫患者,合并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疾病等患者,患侧皮肤破损或合并较严重感染者,意识不清楚无法正确表达中药外敷感觉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皮肤对受试药物成分过敏者,严重惧怕针刺治疗者。
1.4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20例作为入选对象。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学要求。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8(48.6±7.6)岁;病程2~6(4.18±0.68)个月。对照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9(49.1±7.5)岁;病程2~5.8(4.15±0.65)个月。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主要穴位选择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翳风、下关、颧髎、足三里及合谷穴;抬眉困难者加攒竹穴,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穴,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穴。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面部腧穴采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25 mm×25 mm),其余穴位采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0 mm×40 mm)。太阳、颧髎、下关、翳风:直刺0.5寸;攒竹穴、阳白穴:平刺0.5寸;承浆穴:斜刺0.5寸;地仓穴向颊车穴透刺,深约0.8寸;合谷穴:直刺1.0寸;足三里:直刺1.0~1.2寸;迎香穴:针尖往内上方向平刺0.5寸。面部穴位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合谷穴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泻法。针刺治疗30 min/次,每日1次,每周针刺5次,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中药制备方法:取适量制马钱子,将其烘干,打磨成细粉,与淀粉按1∶5比例调和均匀,再加入白醋和蜂蜜按照3∶1比例调和均匀。毫针刺入面部腧穴后立即贴敷制备好的中药敷料,中药外敷以针刺部位为中心,贴敷的厚度和直径约同于一元钱硬币。中药外敷结束后先除去面部中药敷料,然后取出毫针,再用无菌棉球将剩余中药擦拭干净。2组均治疗8周。
1.6观察指标
1.6.1麻痹症状积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6]拟定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要麻痹症状包括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耸鼻受限、鼓腮受限、示齿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进行量化积分,以0分为完全性麻痹,10分为麻痹消失,恢复正常。
1.6.2面部残疾程度 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7]对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状况进行评估,其主要包括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共10项内容,FDIP评分采用维度正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躯体功能越好,FDIS评分采用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社会生活功能越低。
1.6.3面神经功能 采用House- 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法[8]对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进行分级评定,以面神经恢复正常,面部支配区域功能恢复正常为Ⅰ级;面部轻度功能障碍为Ⅱ级;面部中度功能障碍,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差异,尚无严重外形损害为Ⅲ级;面神经中度功能损害,面部肌肉出现瘫痪,已损害外形为Ⅳ级;面神经重度障碍,面部活动仅伴有轻微可见运动为Ⅴ级;面神经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为Ⅵ级。
1.6.4临床疗效 参照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9]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面部所有区域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伴有轻微的联带运动,仍有轻微功能减弱,静止状态下面部可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功能恢复,轻度用力后可完全闭合,面部轻微不对称;有效:治疗后,患者伴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伴有轻度的联带运动、挛缩及患侧面部痉挛,未出现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静止状态下面部张力基本正常,上额运动较弱,用力可完全闭合,伴有明显不对称;无效:治疗后,患者静止状态下面部不对称,上额无运动,不能完全闭合。
1.7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相关样本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时予以t检验,方差不齐时予以校正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耸鼻受限、鼓腮受限、示齿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积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项积分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1。
表1 2组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耸鼻受限治疗前治疗8周后鼓腮受限治疗前治疗8周后示齿受限治疗前治疗8周后患侧面肌肌力障碍治疗前治疗8周后观察组606.78±0.778.62±1.09①②6.51±0.738.79±1.02①②7.11±0.818.72±0.99①②6.37±0.718.96±1.13①②对照组606.85±0.817.46±0.83①6.44±0.697.82±0.85①7.07±0.767.93±0.87①6.43±0.757.85±0.92①
2.2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程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FDIP 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FDI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DIP 评分更高(P<0.05),FDIS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程度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2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例(%)
2.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2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及中药外敷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3 讨 论
顽固性面瘫是指排除中枢性面瘫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面神经受损,经治疗较长时间后仍未痊愈的周围性面瘫。本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经较长时间治疗后仍遗留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味觉和听觉减退等后遗症,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0]。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学说有病毒感染学说、免疫异常学说、面神经血运障碍学说等,并认为顽固性面瘫主要是因长时间未得到合理有效治疗,面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失于纠正以及面部肌肉功能长久失用所致[11]。顽固性面瘫的病程较长,患者已无面神经水肿,感染的病毒已基本被消除,加上其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目前西医尚缺乏针对性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面部残疾程度及面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针刺及中药外敷不良反应。提示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面部麻痹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失为一种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