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别样的读写风景
2021-08-04殷涛潘琪
殷涛 潘琪
摘要:学生的语文读写活动与自然、生活相联系,成为语文教学中别样的读写风景。以“春天”为主题的语文读写活动包括:“放飞思绪,品味盎然的春天”,学生利用课文资源,实现心慕手追,以读促写;“怀想人文,歌咏人文的春天”,学生在诵读中有效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种下绿意, 礼赞生命的春天”,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紫藤架下,书写少年的春天”,学生实现个性化表达。
关键词:读写活动;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年四季,草木枯荣,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主题: 希望、成长、收获…… 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读写活动与自然、生活相联系,成为我们孜孜探索的课题。“相约春天”“拥抱夏天”“收获秋天”读“写冬天”…… 各种主题的诗文吟诵与写作活动应运而生。这其中,尤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最为丰富,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道别样的读写风景。
风景一:放飞思绪,品味盎然的春天
《春》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課文,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情感。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急着去介绍作者,让学生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和自己对话,在不断的体验、感悟、交流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因此,在上课前的2分钟,我们展示春天的图片,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帮助学生回忆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导语引领学生打开春天的大门,接下来的配乐朗诵则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一遍、两遍…… 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思绪飞出教室, 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而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这些美景的特点,美在心中却难以言表。所以, 我们让学生进行诗词、段落的比较阅读,通过朗读品味,概括出文中景物的特点,理解“春”究竟美在哪里。比如,在引导学生归纳春草的特点时,我们选取三首写春草的诗句,让学生先分别说出诗歌中春草的特点,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春与哪一句诗描写的画面最接近。
学生发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写出了夏草的茂盛和郁郁葱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生机勃发的特点;“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春望》)写的是暮春时节国都沦陷, 荒草遍地。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的《春》则写出了春草勃发、生机盎然的特点。
我们采用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多样的朗读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懂得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进而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源,实现心慕手追,以读促写。
风景二:怀想人文,歌咏人文的春天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一派蓬勃。为什么不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歌咏、礼赞乃至创造这个春天呢? 尤其是看过了《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能否也“乘着春天的翅膀,朗读春天”? 这一设想得到了常州市新桥初级中学的认同;很快,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常州市实验初中也欣然加入。
小巧精致的东坡公园,扶疏花木变幻着四季的表情,亭台楼阁剪裁着江南的一角。最重要的是,公园人文色彩极其浓郁,除了苏东坡的洗砚池,还有苏东坡塑像、仰苏阁等建筑。我们的“乘着春天的翅膀”诗文朗诵会就在仰苏阁举行。朗诵会共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诗会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
朗读内容为现代诗歌;朗读形式为“推荐语+ 诗歌”;每首诗歌朗诵时长2—3分钟,每校2首, 推荐语和诗歌朗读可以合作。
第二板块:倾听春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朗读内容为名家笔下的春天;朗读形式为“推荐语+名篇节选”;每段节选朗读时长为3—4分钟,每校2段,推荐语和名篇节选朗读可以合作。
第三板块:走过春天———人生有情泪沾臆。
朗读内容为师生征文“我和春天的故事”;朗读形式为“感言+节选”;每篇文章朗读时长3—4 分钟,每校2篇,推荐语和文章朗读可以合作。
站在春天里怀想,站在春天里放歌,在文字与声音里,师生与春相逢,把春的故事写进三月未央,也把春天种在了眸底、心间。
风景三:种下绿意,礼赞生命的春天
树是春天的主角,其本身意蕴丰富,意象鲜明。因此,我们以“种下春天”为主题,以“树”为关键词串联读写设计,旨在唤醒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本次读写活动以年轮为单位,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年轮:树本多情,时光深处的温柔绿荫。
围绕“你的生命有没有被‘树打动过? 树无语,把自己站成一张竖琴,等待着多情的手指将它弹拨,那会是你吗?” 的引导问题,师生梳理品鉴, 领略古人所寄寓的深挚情感。比如,“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中的世事变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的怅惘苍茫,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蕴含的思念之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出了蕴藏在诗文中的那份深情和摇曳在枝叶间的那份温情。
第二年轮:命中之树,生活里的那抹绿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长一种树。借助现场实景,学生了解两地(常州和云南芒市)市树的基本特性和相关文化,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树”的特色。常州的园艺师实景讲授常州市树广玉兰,千里之外云南芒市的两位同学详细介绍了芒市市树树包塔。新奇有趣的介绍使学生对树,乃至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接下来,教师出示红梅公园的绿荫大道图片, 带领学生分析张晓风的《行道树》,礼赞那一抹生命之绿;再反复品读王鼎钧《那树》的文字,学生读出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看到了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生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第三年轮:心中有树,生命路上的铿锵绿意。
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种树,表达种下春天、种下希望之意,也希望学生能像树一样扎根大地、面朝阳光,收获生命旅途的那份绿意。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树的精神, 也是人的精神。种树过程中,教师将舒婷的《致橡树》一诗送给女生,将曾卓的《悬崖边的树》赠予男生,并以齐诵三毛的《说给自己听》结束本课。此时,结合课前布置的写作任务,勾连生命的记忆, 讲述关于树的故事,学生必然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借助“小蚂蚁”平台, 实现多地的多所学校异地同堂。相隔千里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切磋琢磨,共享共赢,丰富了写作形式,激发了写作兴趣,增加了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风景四:紫藤架下,书写少年的春天
《紫藤萝瀑布》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名作,其中对花的描写让人赞叹,由花而生命的感悟令人动容。40 多年前的文章如今依然鲜活逼人,是青年学生不可多得的文学熏陶和生命教育的素材。2020 年疫情之后复课时,正逢紫藤盛放的春日,又恰好上到这一课。于是,师生愉快地决定:就在紫藤架下上课。
此刻,校园里的藤蔓已爬满了廊架,累累垂垂都是淡紫色的花朵,成为“人间四月芳菲尽”时的特别风景。
先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互动:“文章里你最喜欢(受触动)的是什么? 为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面对紫藤,你最想看什么? 为什么?” 互动之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思路和表达主旨。此时,请学生深情齐诵,他们群情兴奋、跃跃欲试。教师又特意提醒,宗璞先生笔下的紫藤萝瀑布,我们无缘得见,但校园的紫藤就在那里,要带着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品,写出“自己的紫藤”。这其实就是避免学生为课文所拘囿,亦步亦趋,千人一面。这也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学生很快到了紫藤架下,有的驻足仰望,有的凝眸屏息,有的小聲议论,有的已奋笔疾书…… 少年如花儿绽放,花儿如少年娇嫩。文中困扰着作者的那些“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依然笼罩在当下,然而,有什么能够阻止紫藤萝的绽放,阻止少年们对美好的向往呢?
文中有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的,世事无常而生命永恒,唯有奔流方能不朽,在这个紫藤吹响号角的春天,愿每个学生都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殷涛,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潘琪,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