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及护理临床观察

2021-08-04曾梅英

光明中医 2021年13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排气腹部

曾梅英

腹部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在手术期间受到麻醉、手术刺激、术后镇痛以及腹部炎症等情况的影响,进而导致患者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蠕动受到抑制的情况,进而使患者的胃肠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情况,患者临床特征为腹部胀气、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情况[1]。同时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体内一些毒素被吸收,进而出现肠麻痹和胀气情况,甚至出现肠粘连以及肠梗阻等并发症。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则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影响,影响预后效果[2]。因此,对于腹部手术患者予以有效的措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相关研究指出,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不仅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本次研究通过对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乐安县中医院实施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针刺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乐安县中医院进行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及护理组(40例)。护理组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1例、19例;患者年龄分布23~71岁,平均为(45.86±7.52)岁;手术类型包括:11例胃癌根治术、9例胃部切除术、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4例胆囊切除术、4例结直肠癌手术、4例其他。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0例、20例;患者年龄分布21~70岁,平均为(46.09±7.86)岁;手术类型包括:12例胃癌根治术,7例胃部切除术,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术、5例结直肠癌手术、4例其他。采用SPSS 23.0软件对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乐安县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手术,且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且术后3~14 d内采用常规处理后仍未改善者;②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诊断依据2001年《外科学》[3]第五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判断;患者术后表现出以下症状:上腹部以及胸骨后疼痛,反酸或食物反流、胃灼热、餐后饱胀火证胀气、嗳气、早饱、恶心、呕吐、厌食、难以描述的腹部不适等;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意识障碍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禁食,同时给予患者止血、抗炎等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和常规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护理组:采用针刺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针刺治疗,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庭、梁门、气冲以及关元等,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进针,针刺得气之后留针20 min,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持续针刺治疗5 d。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于术后6 h协助患者翻身,同时建议在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床上肢体活动锻炼,每日活动大约5次,每次持续约10 min;术后第2天结合第1天术后情况适当地加大运动,同时协助患者扶床行走,行走时间约为10 min,每日1次。术后第3天逐渐增加运动量,延长行走时间,每日活动2次,术后第4天搀扶患者在病房内行走,控制时间0.5 h内,每日3次。在锻炼期间,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量力而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患者完成各项锻炼。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和护理工作,告知患者家属相关腹部按摩的方法,注意控制按摩的力度,轻重交替,以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5 min,每日3次;叮嘱患者进行缩肛运动,提升臀部,加强收腹,直至换排气恢复为止。术后第1天对患者背部相关穴位进行按摩,患者取侧卧位,以2个拇指为中心,张开双手,以大杼穴为起始穴,之后向下按摩,一直到第4骶椎处,将白环俞穴作为中指穴位,进行反复按摩,按摩腰背部直到患者的双肩位置,每日进行5次按摩;术后第2天早晚按摩1次,若第3天排气功能仍未恢复则继续进行按摩。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当患者排气功能恢复之后,前2 h服用温开水,之后给予排气汤,给予半流质饮食。术后1周饮食中不能加用调料,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服用各种汤水时,除去表面油质。加强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术后前10 d内避免过度运动,不能洗澡,注意保证口腔清洁,若疼痛难忍可以适当地采用止痛药物等。

1.4.2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等自主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痊愈: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且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全部改善;显效:患者肠鸣音恢复4~5次/min,且肛门首次排气,患者腹痛腹胀症状缓解,有轻微便秘情况;有效:患者肠鸣音3次/min,较弱,肛门首次排气,腹痛腹胀症状缓解;无效:患者肠鸣音、腹痛腹胀及肛门排气等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1-无效率。护理满意度采用乐安县中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分为非常满意(评分≥90分),满意(评分80~89分),一般(评分60~79分),不满意(评分<60分)。总满意度=1-不满意。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护理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例,%)

2.2 并发症发生率采用不同方法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2.3 护理满意度采用不同方法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2.4 自主功能指标恢复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干预后,护理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等自主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自主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胃肠功能紊乱是目前临床上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受阻等,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则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预后效果[4]。当前,临床上对于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案,临床治疗主要以再次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为主,再次手术会引起患者出现二度损伤,进而出现恶性循环等[5]。而药物治疗也尚无特效药物,效果并不理想。胃肠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中医上讲其主收纳,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胃肠功能紊乱归属于“肠结”等范畴,机体手术后受到损伤,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破气破血、精气亏损等,气机不畅以及转化物停滞是导致患者发病的病机[6]。因此,中医临床认为此病的治疗需以通腑气、通络祛瘀为主。针刺是我国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案,其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使用率较高。且相关文献研究指出,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联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

本次研究通过对乐安县中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分析,护理组予以针灸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护理组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偏高,且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组患者各自主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针刺治疗配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本次研究期间,针刺穴位主要包括中脘、足三里、内庭、梁门、气冲以及关元等,可以有效调理患者的肠道气机,具有理气消食、行气止痛、疏经通络、行气补血、健脾疏肝等效果,同时可以调和肠胃,舒肝养胃,降逆利水等,诸穴位配合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疏通气机,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加强对患者进行锻炼指导饮食指导等,同时结合手法按摩等,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8]。

综上,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排气腹部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
排气歧管螺栓紧固力的测定
缩缸强化汽油机用高效排气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