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胆逐瘀方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08-04任明振
任明振
胆结石是一种胆囊内胆汁等化合物浓缩凝结而形成的结石样病变,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病变之一,根据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胆囊结石、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1]。近年来,随着生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由于地域因素的不同,结石发生的部位也不一致,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同时,结石长期摩擦刺激胆囊壁而产生长期的炎症刺激,形成慢性炎症,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因此胆囊结石需要定期观察结石的大小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适时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2]。腹腔镜下胆结石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微创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术式之一,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由于手术损伤机体组织等因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因此术后适当的调理胃肠功能,不仅对术后加速康复具有一定作用,而且还能减轻患者术后症状,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笔者观察栾川县人民医院因胆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给予清胆逐瘀方,观察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现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栾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33.37±12.35)岁;病程3~15年,平均(7.59±2.92)年。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5~65岁,平均(31.79±11.57)岁;病程4~17年,平均(8.87±3.67)年。经检验,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3]中胆结石的诊断标准:右上腹痛, 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内有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光团,且彩超和X线等影像学诊断均诊断为胆结石。
1.2.2 中医辨证标准按照《中医内科学》[4]中胁痛湿热蕴结的辨证标准: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③确诊为胆囊结石,具有手术指征且同意并接受胆囊手术切除治疗者;④无药物食物过敏者;⑤依从性好,能按照要求服药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不具备手术指征者;③不能按规定坚持服用药物或受试期间疗效无法明确者;④合并胆管结石者。
1.5 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栾川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护理常规及西医术后补液、抗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禁食、禁水6 h,给予常规抗菌消炎止痛药物,术后12 h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适当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6 h以后少量口服50 ml清胆逐瘀汤,分4次服用;排气后服正常量。方药如下:柴胡15 g,茵陈10 g,枳实9 g,白芍9 g,黄芩9 g,大黄6 g,桃仁9 g,红花9 g,甘草6 g。水煎400 ml,每次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6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排气时间、肠鸣音时间及排便时间;并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CRP、IL-6、IL-8和TNF-α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血清炎症因子检验方式:取患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IL-6、IL-8和TNF-α的变化(由栾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完成)。
1.7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显效: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好,炎症因子水平恢复或接近正常,术后无其他不适;有效: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主要症状改善,炎症因子有所降低;无效: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差,需要其他辅助治疗。
2 结果
2.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和TNF-α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例,
3 讨论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管系统疾病,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结石逐渐增大可引起一系列胆囊疼痛症状,诱发胆囊炎、胆管炎及胰腺炎[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该病在我国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且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发病率在10%~1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目前对于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胆囊收缩异常,胆汁排出障碍而促使结石的形成,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胆酸类制剂,严重者可选择手术干预治疗。胆结石长期在胆囊内而摩擦胆囊壁,造成胆囊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胆结石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炎症因子的升高,其中C-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记物,机体处于炎症反应期内CRP急剧升高,IL-6、IL-8等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TNF-α是重要的促炎因子,患者炎症进展期显著升高并诱导机体炎症介质的释放[8]。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由于外界创伤损伤机体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功能紊乱,因此术后需重视患者生理功能的调整与恢复,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促进机体生理功能恢复[9]。
中医关于胆石症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胀论》[10]:“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正之腑,内藏精汁,为肝气之余并储存于胆囊,受肝的疏泄作用而排泄有度,受外界因素、情志因素或者其他病理因素的影响,胆囊舒泄失常,胆汁过多留存于胆囊内,久则凝练成砂石。中医认为胆石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气机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常,胆汁排泄障碍,瘀积体内,久则产生湿热邪气,严重者湿热邪气上泛皮肤和双目,导致黄疸病的发生;本病以湿热邪气侵袭为主,同时合并气滞血瘀证候,故在本病的治疗上应重视清湿热和活血化瘀的联合应用。
患者在临床实施胆囊切除术后,病变部位及结石虽然经过手术取出,但是长期的胆道结石阻滞气机导致机体湿热邪气蕴积、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仍然存在,因此术后给予中医药调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次研究以自拟清胆逐瘀汤应用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观察其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经临床反馈,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并促进患者炎症因子恢复,改善患者术后不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具有抗菌、抗炎、清热及镇痛的作用,胆结石患者往往由于结石等有形实邪阻滞,表现为肝郁气滞的症状,以柴胡疏肝解郁,肝气舒畅则气血运行和畅[11];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是治疗肝胆湿热首选药物[12];枳实行气散瘀,还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的效果,避免因手术导致的胃肠梗阻[13];白芍养血敛阴,具有抗炎解痉镇痛的作用[14];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其水煎剂具有抗炎、免疫促进和镇静解热作用[15];大黄泻热凉血、逐瘀通经,其提取物有抑菌、止血和抗肿瘤作用,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等多种作用[16];桃仁活血祛痰,具有较好的改善血流、抗炎、镇痛和抗过敏等作用[17];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具有免疫活性和抗炎作用[18];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IL-6、IL-8和TNF-α等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本研究表明自拟清胆逐瘀汤在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降低炎症因子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等作用。
综上所述,自拟清胆逐瘀汤可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缓解炎症反应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