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肾病汤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及CysC、TGF-β1、PCX水平的影响
2021-08-04王尚飞
王尚飞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常见的、难治愈且易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安全[1]。临床以降血脂、抗凝血等为主,但效果并不显著。中医认为IMN是由瘀血湿热所致,应以活血化瘀、祛湿补气为主。而自拟肾病汤主以黄芪、丹参、白芍等14味药材组成,具有益肾、健脾等多重功效,且服用局限性小。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自拟肾病汤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胱抑素C(CysC)、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CX)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IMN患者共90例。遵循随机、平均原则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19~72岁,平均(41.82±3.8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平均(4.95±0.31)年。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1~74岁,平均(40.12±4.7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1年,平均(5.02±0.52)年。2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本研究已由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及治疗规范》[2]中关于IMN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3]中关于脾肾亏虚、肾络瘀阻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下肢水肿,乏倦等;次症:面色暗滞,腰膝酸痛等。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心肺功能正常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骨髓造血障碍者;精神障碍者等。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如降血脂、抗凝血等。研究组:联合自拟肾病汤治疗,方剂:黄芪、丹参、白芍、赤芍各30 g,当归、党参、牡丹皮、地龙、黄芩、穿山甲各20 g,徐长卿、醋莪术、川芎各15 g,水蛭10 g。温水煎煮300 ml,1剂/d。30 d为一个疗程,2组均治疗6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参考《特发性膜性肾病诊疗指南解读》[4]疗效标准:痊愈:肾功能正常,头晕、腹泻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头晕、腹泻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肾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无好转或加重。②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比色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③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ysC及TGF-β1、PCX水平。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血清Scr、BUN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比较 (例,
2.3 血清CysC、TGF-β1、PCX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血清CysC、TGF-β1、PCX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清CysC、TGF-β1、PCX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IMN由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异常,降低肾小球滤过功能,易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症状,严重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临床采取常规方案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但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IMN属于“腰痛”“水肿”等范畴,起因与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复感外邪等有关,治疗以清热祛湿、健脾益气为主。自拟肾病汤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固表;白芍平肝止痛;徐长卿祛风湿;莪术、水蛭、穿山甲、川芎有行血破瘀之功效;黄芩、牡丹皮、赤芍、丹参与当归凉血止血[5]。全方共奏化瘀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肾病汤可有效提高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肾功能[6]。CysC、TGF-β1及PCX均参与IMN进展过程,当肾脏受损时CysC水平异常升高;且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可升高TGF-β1水平;PCX水平与肾病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现代药理显示,黄芪中的黄酮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黄芩中的黄芩苷可提高环磷腺苷水平,抑制炎症因子;丹参中的丹参酮可调节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达到抗炎目的[7-9]。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ysC、TGF-β1、PCX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肾病汤可有效抑制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炎性因子[10]。
综上,自拟肾病汤可提高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治愈率,改善肾功能且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