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思路*

2021-08-04余倩颖

光明中医 2021年13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仲景干姜

余倩颖 宋 玮

《伤寒论》方后注是仲景辨证论治学说的羽翼部分[1],研究《伤寒论》必须对方后注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方能全面掌握仲景学术思想体系,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宋版《伤寒论》序:“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以仲景书经方用药之本,本于神农。舍“本”求“末”,难明经方用药之本义,注解本草,必溯《神农本草经》之源。故研究《伤寒论》方后注次症加减用药,应以经解论,以论证经,相互参照,相互发挥。现将《伤寒论》方后注加减化裁用药特点总结如下。

1 呕者用生姜

生姜在《神农本草经》中同干姜作为同一药物论述,所谓:干姜“生者尤良”。《神农本草经》载:“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生姜治疗呕吐的有:理中汤方后注“吐多者,加生姜三两”,为中阳被伤,脾气下陷,升降失常,导致吐利并见,加生姜温中止呕;通脉四逆汤方后注“呕者,加生姜二两”,为寒饮上逆,干犯胃腑,加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神农本草经》时期生姜尚未分列,与干姜同用,并言其辛甚气烈,长期服用能去除臭气,辟秽通阳。至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生姜、干姜分别使用。《伤寒论》方后注用生姜温中止呕。由此看来,张仲景在“除臭气”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将其用于治疗寒性呕哕。孙思邈称其为“呕家圣药”,《千金方》谓:“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经方中生姜常与法半夏配合,用于各种性质的呕逆证。如小半夏汤用生姜配法半夏治疗痰饮呕吐;小柴胡汤用生姜配合法半夏治疗少阳胆热犯胃引起的呕吐;大柴胡汤正气不虚,以少阳胆腑邪热壅滞为主证,取生姜和胃止呕治标;生姜泻心汤取生姜治疗寒热错杂性呕吐。胃气上逆引发的呕吐颇多,可为痰饮之邪,或因寒、因热、因虚、因实以及寒热错杂阻结于中。

2 腹痛用芍药、附子

《神农本草经》曰:芍药“主邪气腹痛”,并明确指出芍药能“止痛”。《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芍药治疗腹痛的有:小柴胡汤方后注“若腹中痛,加芍药三两”,为木郁乘土,脾络不和,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止痛;通脉四逆汤方后注:“腹中痛者,加芍药二两”,为阴寒凝滞于经脉,加芍药养血和络,缓急止痛。

《神农本草经》言芍药治疗“邪气腹痛”,结合该条文“除血痹、止痛”等字眼,可推测“邪气”为肝气,肝气乘脾则痛,敛肝气则痛止。《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注中芍药的药用延续《神农本草经》的“肝木乘脾”腹痛,然而通脉四逆汤将芍药的功效扩展,用于治疗脾阳虚腹痛。由此看来,仲景对于芍药的功用既有继承,又有扩充。经方中除肝木乘脾的腹痛、脾阳虚腹痛,还用芍药治疗脾阴虚腹痛以及胎前产后腹痛,比如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养脾阴止腹痛;枳实芍药汤产后气血郁滞的腹痛。同样,《本草正义》亦指出“芍药专治腹痛”。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附子治疗腹痛的有:四逆散方后注:“腹中痛,加附子一枚”为脾阳失助,寒邪内乘,加附子温中止痛。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温中、金创”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将其用于治疗中寒腹痛。附子温中散寒止痛,正如《本草正义》:“里达下元而温痼冷”。

综上,仲景用芍药、附子治疗腹痛,既继承《神农本草经》,又有发展。《伤寒论》方后注针对腹痛,或加芍药,或加附子,然芍药用于肝木凌脾的腹痛,附子治阳虚腹痛。芍药属阴柔之品,阳虚者慎用,正如真武汤方后注:“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便为示例。

3 小便不利用茯苓

《神农本草经》曰:茯苓“利小便”,淡渗利水道。《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茯苓治疗小便不利的有:小柴胡汤方后注:“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四两”,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加茯苓以利水;小青龙汤方后注:“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加茯苓四两”,为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加茯苓通利小便;四逆散方后注:“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为阳郁气滞,水道不通,加茯苓畅达三焦以利小便;真武汤方后注:“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综上,《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茯苓可治疗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成因复杂,仲景方后注加减将其扩展为治疗水饮内停、气化不利之小便不利,以及阳郁气滞、三焦水道不利之小便不利。另外,经方用茯苓通利小便所治的病症有六:①膀胱气化不利之方五苓散;②治黄疸小便不利之方茵陈五苓散;③肾虚小便不利之肾气丸;④治上焦燥热、下焦阳虚寒水不化所致小便不利之栝蒌瞿麦丸;⑤治阳明热盛伤阴,或少阴热化伤阴,水热互结小便不利之方猪苓汤;⑥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之葵子茯苓散。

4 下利用干姜 白术

《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肠澼下痢”,治寒邪之在肠胃者。《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干姜治疗下利的有:真武汤方后注:“若下利者,加干姜二两”,为阳虚不能制水,水气浸渍于胃肠,加干姜温中止利。仲景及《神农本草经》均用干姜治疗中寒下利。诚如徐灵胎曰:“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善温中止利。其次,干姜治疗虚寒性下利,多与人参、甘草、白术相配;寒甚者,加附子;夹热者,可与芩、连为伍。

《神农本草经》不分苍术、白术,记载为“术”,且未提及其有治下利的药用。仲景亦未区分苍术、白术。《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术治疗下利的有:理中汤方后注:“下多者,还用术”,为脾气下陷,脾阳失运,加白术健脾燥湿以止利。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及仲景均为苍术、白术同用,《神农本草经》未提及“术”治下利之效,此为仲景的扩充。经方中白术常用于治疗脾虚湿泻,常与淡渗利湿药茯苓、泽泻等相配;若虚甚者可加配人参、甘草;中寒者,加配干姜;肾阳不足者,与附子相配。

5 咳者用干姜 五味子 细辛

仲景凡治患者有咳嗽病症时,习惯用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具有敛肺滋肾的功效,适用于肺虚久咳、肺肾两虚之咳[1],正如《本草备要》所说:“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宁嗽定喘”[2]。《神农本草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肺主气,肺气敛则咳逆除。诚如《药品化义》曰:“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辛能润肺降逆,痰饮宜温与化并用,符合饮伏于肺,肺失肃降,气逆于上而咳喘之病机。《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治咳逆”。《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干姜、五味子治疗咳嗽的有:小柴胡汤方后注:“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为水寒犯肺,肺气上逆,加干姜温化寒饮,加五味子敛肺降逆。四逆散方后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为肺失阳助,寒乘气逆,加干姜温化寒饮,加五味子敛肺。

综上,《神农本草经》提及五味子、干姜、细辛可治“咳逆上气”,仲景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三者温肺、宣肺、敛肺,散中有收,敛中有散,对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治疗水寒犯肺的咳喘有良效。正如真武汤方后注:“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便为示例。

6 悸者用桂枝 茯苓

《神农本草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茯苓治疗悸动的有:理中丸方后注:“悸者,加茯苓二两”,为水邪凌心,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只提及茯苓可治疗“惊邪恐悸”,而仲景方后注将其功效扩大化,用来治疗水邪凌心之心悸。《伤寒论》中水气凌心之心悸、饮停中焦之心下悸以及水动于下之脐下悸,均可用茯苓治疗悸动。例如,《伤寒论》第74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为水邪与胃阳相搏。《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为下焦水气有乘虚上冲之势。

《神农本草经》谓: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桂枝治疗悸动的有:四逆散方后注:“悸者,加桂枝五分”,为心失阳助,水邪上逆,加桂枝温通心阳;理中丸方后注:“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加桂四两”,此处脐上悸动,是水气欲冲之相,加桂枝以温肾降冲,通阳化气。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及仲景时代均没有桂枝肉桂之分。《神农本草经》中提及牡桂有治疗“上气”的疗效,《伤寒论》遵《神农本草经》言其治“上气”之功,并将其发展与补充,用其治疗心阳不振而悸动。

7 除宿食用大黄

《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留饮宿食”,其荡涤肠道,攻涤凝结之邪,而使之下降,乃驱逐停滞之良药。《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大黄除宿食的有: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注“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为大病初愈,正气尚弱,脾胃未调,因饮食不节而致复发,若兼有宿食停滞,脘腹疼痛,大便不畅,可加大黄以下其结滞。由此可见,《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注用大黄“调中化食”是对《神农本草经》除“宿食”的最好注解。

8 瓜蒌根治口渴 瓜蒌实治疗胸中烦热

《神农本草经》谓:瓜蒌“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神农本草经》中瓜蒌药用是根,即现今通用名天花粉。其味苦微甘而性寒,色白质轻气浮,最善养阴清热,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疏证》中说本品能“启脾家阴津上潮”,并说其止渴的作用是“易成亦易消”。《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瓜蒌根治口渴的有:小柴胡汤方后注:“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四两”,为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故去法半夏之辛燥,加瓜蒌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而止渴。小青龙汤方后注:“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也可证实。

《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瓜蒌实治疗胸中烦热的有:小柴胡汤方后注:“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为热聚胸胁,未犯胃腑,热聚则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辛散降逆,故去人参、法半夏,加瓜蒌实以除热荡实,祛胸中烦热。但是,《神农本草经》中“栝楼”为瓜蒌根,未提及栝楼实。栝楼实即全瓜蒌,仲景用瓜蒌实治疗胸中烦热为《神农本草经》的扩展与补充。

9 葱茎通阳气

《神农本草经》谓:葱实“其茎: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葱实通阳气的有:通脉四逆汤方后注:“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为阴寒盛于内,虚阳被格于外,加葱白以交通内外,通脉回阳。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中未提及葱茎有通阳气之效,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之葱茎“通阳气”之效,为仲景之补充。吴仪洛《本草从新》说:“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并加之,以通脉回阳,若面赤而格阳于上者,尤须用之”。一语释出用葱茎之意。

为便于直观分析,将上述《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功效作简要总结。见表1。

表1

由表1可知,《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既有对《神农本草经》的继承,又有扩展与补充。其中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用生姜“除臭气”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将其用于治疗寒性呕哕。仲景对于芍药的功用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之“邪气腹痛”,方后注加减并在其基础上扩充了肝木乘脾的腹痛、脾阳虚腹痛;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用附子“温中、金创”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将其用于治疗中寒腹痛。《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茯苓可治疗小便不利。但是,小便不利成因复杂,仲景方后注加减将其扩展为治疗水饮内停、气化不利之小便不利,以及阳郁气滞、三焦水道不利之小便不利。仲景及《神农本草经》均用干姜治疗中寒下利。《神农本草经》及仲景均不分苍术、白术,《神农本草经》记载为“术”,且未提及其有治下利的药用,“术”治下利为仲景的扩充。《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干姜、细辛可治“咳逆上气”,仲景进一步将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伍,三者温肺、宣肺、敛肺,散中有收,敛中有散,用于治疗水寒犯肺的咳喘。《神农本草经》只提及茯苓可治疗“惊邪恐悸”,而仲景方后注将其功效扩大化,用来治疗水邪凌心之心悸。《神农本草经》及仲景时代均没有桂枝肉桂之分。《神农本草经》中提及牡桂有治疗“上气”的疗效,《伤寒论》遵《神农本草经》言其治“上气”之功,并将其发展与补充,用其治疗心阳不振而悸动。《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注用大黄“调中化食”是对《神农本草经》除“宿食”的最好注解。《神农本草经》中“瓜蒌”为瓜蒌根,未提及瓜蒌实。《伤寒论》方后注瓜蒌根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继承,而仲景用瓜蒌实治疗胸中烦热为《神农本草经》的扩展与补充。《神农本草经》中未提及葱茎有通阳气之效,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之葱茎“通阳气”之效,为仲景之补充。其次,通过表1可以看出,茯苓既有“利小便”又有治疗“心悸”的功效;干姜既可治疗下利,又可用于咳嗽,异病同治。

综上所述,《伤寒论》附有方后注药物随症加减的方子有七, 即小青龙汤、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真武汤、理中丸、枳实栀子豉汤,其结合病证特点化裁用药,同药治异症,异药治同症,可谓是药简力专。《伤寒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3],其方后注加减用药规律,体现了证同药异、药同证异的辨证化裁思想[4]。基于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病证结合诊疗体系[5],解读张仲景的临证遣方用药思路,只有系统、深刻理解经方用药规律,才能发挥药物之专长,才能学会方药配伍之技巧。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仲景干姜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