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1-08-03乐荣俊
乐荣俊
摘 要: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古建遗址等优秀教育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学生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以及家国情怀等方面开展教育,提升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提高小学道法教育水平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文化元素;道德与法治;小學;现状与融合路径
一、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
在我国,乡土文化主要以丰富民俗、美化人居环境为目的。因此中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元素中积累了广大人民的经验,具有深刻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先人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树立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继承和宣传乡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乡土文化元素的现状
(一)乡土文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材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乡土文化教学仍停留在对内容的解读和了解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中选取的乡土文化内容仍只局限于常识,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学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
(二)乡土文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学校因素
目前,小学在教师的专业上针对性不足,存在着年轻化和教学水平一般化的问题。学校普遍认为在小学教育中,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培养更为重要,忽视了对孩子民俗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没有意识到乡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对乡土文化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大范围应用。
(三)乡土文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社会因素
社会各种资源的不平衡。学校难以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造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教育发展滞后。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乡土文化元素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的校本课程研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乡土文化的组织和发展中,需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乡土自然资源,完善乡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在道德与法治特色活动组织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主题教学活动,是构建乡土文化教育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时,主题黑板报是活动宣传和凸显主题的重要内容,应立足与乡土文化话题,设计“家乡的建筑”“家乡的小吃”“家长的手工艺”“红色文化“等栏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来自主设计板报内容。学生通过浏览主题黑板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识渗透,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开展与道德与法治课程配套的主题实践活动
中国乡土文化中的自然学习资源,丰富了小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体现了小学教学的个性和多样性。教育者应探索德育课程由课堂教学向课外辐射的路径,构建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最终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模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学生的这个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开展乡土文化特色的道德与法治课外主题实践活动。
(三)开展地方乡土元素入脑入心提升活动
根据小学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农村文化元素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进行细分,设立红色沙县、闽学文化、沙县小吃等子主题活动。对于每一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找素材,开展调研活动;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所见所得以及调研感受;最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方式构建对乡土文化元素的认识。通过相关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文化相关的建筑、美景、美食等特色内容,同时在学习中实现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知识,开发智力,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以及政治理论的夯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应将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积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改善教育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育彬. 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J]. 新课程导学,2020(17):23-24.
[2]韩卫强. 乡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策略例谈[J]. 教育界,2020(06):87-89.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