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需求相统一的路径探究
2021-08-03方亮秀
方亮秀
【摘要】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体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然而,实际情况被考试制度绑架,在“分数见高低”的当下,产生了大量的应试需求,素质教育与应试需求相对立。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看待二者关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需求相统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试需求;核心素养
一、缘起——由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新闻概况:2020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南京一中被推上热搜,部分高三学生家长由于孩子高考考砸了,于是手举“一中不行”的牌子在学校门前抗议示威,抗议学校校长“搞素质教育,不抓学习,轻视高考”,要求校长“下课”。事后,校方发布《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提出“延长晚自习到10点、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一系列在外界看来是具有应试教育倾向的整改措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被外界看作“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最后以“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妥协而终结了维持几日的“战争”。
先不论南京一中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验实施得如何,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大教育行为。“应试教育”有弊端,但由此衍生的需要——应试需求,是学生心理层面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试需求属于大多数学生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学生通过努力发挥潜能,达到提高考试能力和考试分数这种看得见的进步以实现自我并再次超越自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这种需求要么被弱视,要么被极端重视,难道素质教育与应试需求只能处于对立面?
二、关键词界定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为价值取向,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提高分数的一种教育方法;應试需求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和灵活应对考试的能力而产生的意愿和需要。应试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应试需求则是心理层面的,是人的内在需求。因此,二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三、困境与抉择
(一)困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并强调“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公民的素质,是强调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
虽然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若高考的总指挥棒不变,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摆脱应试需求。即使教师在观念上认同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会运用“题海战术”“考试技巧”等应试教育方法去满足应试需求,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如果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可能会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分数降低,在纸笔测验盛行的当下,显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不能满足学生的应试需求,教师也不能对分数置之不顾。如此境地,让一线数学教师陷入了深度困境之中。如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兼顾学生的应试需求,探究出一条实现素质教育与学生应试需求相统一的路径呢?
(二)抉择
教师如果陷入二选一的抉择之中,必然是因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需求置于相对立的困境之中。如果摒弃素质教育,一味追求分数,那么除了看得见的分数、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是支离破碎的。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是成功的“考生”,而非“学生”,更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检测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但如果教师剑走偏锋,忽视学生的应试需求,轻视考试制度,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强调尊重学生自由而个性的发展,教师自身若基本功不足够扎实,教学经验不足够充分,那么数学教学将会处于失控状态。
《超级演说家》中一名家长谈到自己的困惑:“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他说:“快乐教育,好像只能快乐那么几年,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在你的老年付出代价。”他的心声代表着很多家长的心声,这样的心声让学生和家长产生应试需求,而他的困惑也是所有教师的困惑。我们该反思:应该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
四、路径分析
(一)正视两者关系,坚定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摇
应试需求与素质教育其实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包含分数的提高,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检测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能够反映出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含应试及应试以外更为丰富的内涵。分数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搞素质教育不应当成为分数降低的理由和借口。学生在追求应试需求的过程中,能够因为解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而自得其乐;能够因为分数的提高而逐渐热爱数学;能够因为取得高分而欢呼雀跃、自我肯定……这些都是因为考试而更有意义,这些在考试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吗?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兼顾学生的应试需求。成功的素质教育应该能够通过应试以达到分数的提高,分数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素质教育践行的结果。
(二)实施课堂变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素质的整体提升
课堂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应试需求、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保证。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立足于本班级的情况,创新出一条路径,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载体,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创新评价方式,让传统考试检测出学生多方面能力
之所以很多人对应试有异议,无非是因为其功能的单一性,不能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素质教育较之于应试教育具有更多的功能、更丰富的内涵,因此被更多人所接纳。然而,由于高考的总指挥棒,学生产生极大的应试需求。在如此强大的内需之下,我们必须创新评价方式,让考试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能检测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检测出数学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
很多学者基于当前评价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各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存在哪种评价方式最好。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而它的适合与否决定于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学习目标的匹配程度,还决定于教师是否领会其精华而实施的程度、达到的实际效果。通过评价,推动数学教与学。当教师能够建立一个平衡而又多元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那么学生必将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谓“评什么學什么”,当评价内容变得多元,评价方式变得多样,评价方法变得多种,那么基于应试需求的心理,学生必将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得到全面发展,这其中包括分数的提高,从而满足应试需求。
(四)修炼教师内功,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论是实行课堂变革还是创新多种评价方式,都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大量地阅读相关的书籍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另外,教师要做到及时反思、经常反思并记录反思,只有经常反思的教师,才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自来水,源源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课堂,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全人”。
(五)注重点滴积累,重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独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当然,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仅仅依赖课堂学习就能完全习得,更多的是平时的点滴积累。只有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优良的思维习惯,才能一改重形式、轻本质的学习现象,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新支点。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张振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8):8-9.
刘庆龙.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学生的“应试”动机[J].当代教育论坛,2017(05):40-50.
马云鹏,吴正宪.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钟焦平.坚定发展素质教育不动摇[J].赣南日报,2020-08-11(005).
冯军福.高考“考砸”,素质教育惹的祸?[J].河南日报,2020-08-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