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转移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

2021-08-03叶行付信彬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思政课教学改革

叶行 付信彬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但目前高校思政课还存在思想性不深、理论性不足、亲和力不够和针对性不强等现象,是高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知识转移理论通过研究分析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支持。研究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是思政课课堂教学、思政教师影响力、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国家社会的整体认可度。给予的教学改革建议是教学形式的改变应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思政教师考核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知识转移;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72-002

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上好高校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课程思想性不深、理论性不足、亲和力不够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课堂教学创新性不足,学生学习体验不能强有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如何通过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思政课影响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未来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知识转移是知识传递的重要理论[1]。该理论是通过研究分析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建立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体系,影响或改变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行为,提升整体知识转移绩效水平。将知识转移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有利于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识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教学改革手段提高知识传递效率,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新的角度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校思政课知识转移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堂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其讲授与转移的知识内容分为显性与隐性两大类别。显性知识是课堂上思政教师讲授的,浮于思政元素表面的课程内容知识。而隐性知识是寓于思政元素之中,旨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和锻炼研判错误观点与思潮的逻辑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对我们以知识转移原理为基础,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知识转移绩,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思想性不够深刻

思想性是思政课影响力的主心骨。依据文化理论研究[2],没有深刻的思想性的讲授,就不能引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文化体验,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与训练。因此,思政课深刻的思想性,是将课堂讲授知识真正触及学生内心的“魂”,促进知识入心入脑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改革当中,一些教师存在仅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却对讲授内容的思想深刻性并不重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有来有回。但思政课的价值引导、传导主流价值观等目的难以达成,学生关注点是教师教学形式的创新,而不是知识本身。

(二)理论性不够充足

理论性是思政课影响力的血肉。课堂上没有透彻的学理分析,没有彻底的思想理论,就难以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难以将思政课知识真正传递予学生。任何事物,没有理论的支持,就难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更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理论性是铸造学生内心“魂”的材料,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用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改革当中,一些教师存在将课程案例、知识点等课堂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难以用理论形成自身课堂内容的逻辑自洽,学生的关注点在于课堂零星的案例与知识点,而不能对碎片式的内容进行串联,缺乏对课堂整体性关注。

(三)亲和力有待提升

亲和力是思政课影响力的经络。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两者的自然衔接的关键就在于亲和力的提升。教师坚持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的特点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关键教学环节,对畅通知识转移通道,提升思想性与理论性的整体性合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亲和力是启动学生燃“魂”的开关。在教学改革当中,一些思政课存在亲和力不足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思想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不足;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等问题还需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予以支持。

(四)针对性不够强

针对性是思政课影响力的方向。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痛点”,注重启发性教育,对学生关注的大政方针与时事热点,作彻底的剖析与讲解,直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绕不过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完善学生内心“魂”的重要补充,对知识转移绩效的提升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在教学改革当中,当触及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教师避之不及,课程内容遮遮掩掩,是无法真正上好思想政治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这些内容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教师本人的知识内涵提升。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知识转移的因素

影响高校思政课知识转移的因素,是研究知识转移理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的重要内容,这为建立模型、设计调查问卷与整理归纳反馈等一系列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依据调查研究反馈结果来看,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

教学影响知识转移绩效是学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含了太多内容,边界如果无限扩大最终反而无法研究教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目前来看,研究宜将教学因素拆分成以下几个子因素进行研究,一是教学形式的因素,即思政课教师所采取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例如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无论如何去组合课堂教学形式,知识转移绩效的水平依然是评价形式组合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学内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纯粹是教学目标所指定的知识内容,更是跨学科相关内容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的补充。例如培植爱国主义的教学目标,需要很多不仅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例子来支撑教学,可能还要在对狭义爱国主义的概念进行拓展,收集更多的爱国主义案例。

(二)思政教师影响力

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者,其对学生的影响力,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成效[3]。总的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习方面,教师在课堂授课学生的认可程度。好的授课反馈对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是正相关的,课后对学生的耐心指导,在师德师风好的反馈也提升了教师的影响力;二是思想方面,课堂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引导得到学生好的反馈,教师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这更是一种内在的影响,这种影响而提升的影响力也更是稳定的、高效的;三是生活方面,还有许多思政教师参与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人生导师也作知心朋友,这也是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思政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力,在学生层面有助于提升知识转移的效率,这是知识转移需要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思政教師在课堂授课的成效,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水平。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因素,而从目前教学来看,高校思政课学生对其的态度,基本不存在预习该门课的环节。很多需要思政课教师去捕捉国家的时事与热点、青年话语与青年成长关注的话题,这在教师方面可以作的努力,却放弃了学生课前对知识梳理学习的要求。因此应该通过教学形式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能进行真正的课前预习工作,这办法虽然土但很奏效,也助于教师在实现引导三观塑造的教学任务上能做的更好。知识转移,从来都是双向的。

(四)国家与社会整体认可度

思政课知识转移水平还直接受到国家与社会整体认可度的影响[4]。在整体的大环境下,对思政课引导培植的内容的认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例如学生在接受知识前,要对思政课讲授的知识事先有一定的认可度,这个认可度来源于国家与社会,换句话说来自于青年成长的环境。若环境事先对课堂的一些内容没有正激励,知识转移的成效也会随之下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后,如果国家与社会对学生接受的思政课的知识进行了正激励,也将进一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建议

(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应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出发

简单的不同教学形式的堆砌与排序,在表面看来是丰富了教学手段,然而知识转移的水平还待学生的反馈进行逐步的完善。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知识载体,可能适合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古诗文适合的学习方法即是背诵,而自然科学的公式理论侧重于理解。因此思政教师在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时,应该以学生接受度为指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扩宽知识转移渠道,提高知识转移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要长期去抓的重要任务,对于思政教师的培养也应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政策支持[5]。很多学校依然存在轻思政,重业务的想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依然停留在口头上,用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依然存在;思政教师仅是上课,教师发展的规律不受尊重;物质与制度保障不能很好的落实。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迸发出的教学能量自然就受影响,队伍建设就难以做好。

(三)完善思政教师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标在于引导思政教师能长期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应该是在原有考核基础上的一种改良,而不是推翻以前所有考核指标。原有考核指标对于推动学校学科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其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应该吸取其有益的成分。设立新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推翻所有意味着对先前工作的否定,这会让教师对前期开展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

(四)提升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参与度

仅靠教师课堂教学,知识转移效率并不能很好的提升。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是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保障。思政教师应采用多种app平台或其他方式,以重温知识点,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参与度,进一步强化课堂知识内容向学生的转移。

(五)多学科凝聚思政教育合力

创造平台与条件,为多学科“课程思政”进一步凝聚教育合力提供可能。思政课堂知识转移除了思政课程为主阵地以外,跨学科的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也是促进思政知识入心入脑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比较多的工作,但实际开展工作当中,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融合的程度,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还缺乏比较好的评价机制。因此知识转移也为“课程思政”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六)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

科层制的体制需要自上而下做好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从队伍建设、考核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梳理好如何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实施连续性的支持性政策,为思政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关键环节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高校作为教育一线的基层工作单位,在教育实践环节,也要向上做实事求是的政策性建议,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课题: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视角下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编号JAS20083;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廉洁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策略研究”编号JAS20081

参考文献:

[1]陈佑成,张孙博文,马永强.知识转移视角下涉农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4-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卢艳秋,孙丹丹.基于MOA模型的代际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1(02):241-245

[5]何建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05):238-243+251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思政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