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标志认定20年前沿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SSCI文献资料与CiteSpace统计方法
2021-08-03伽红凯沈光宏刘颖健宫凤影
伽红凯 陈 晖 沈光宏 刘颖健 宫凤影
(1.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南京 210095;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 100081)
近年来我国地理标志研究进展迅速并成为“三农”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国内学者从内在属性、法律保护、品牌塑造、增收效应等不同视角展开探讨[1~4],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绍兴酒”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一个实践成果为起点,地理标志认定与管理工作在我国从无到有,至今已走过20载历程。在20年之际,回顾并梳理国内学者针对地理标志主题的理论研究进展,对于厘清地理标志理论发展脉络及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2000-2020年发表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地理标志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最近20年国内地理标志相关理论进展与研究成果概况。在此基础上,评述既有理论研究的共性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又被称为“知识领域映射地图”,其是通过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来反映特定研究领域内知识演进趋势与内在联系的语义网络,CiteSpace、VOSviewer、SPSS等均 为 较常见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5]。本研究使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法,基于CSSC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 5.7.R1并结合Excel统计软件,通过对2000-2020年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的地理标志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相关文献在发文时间、涉及学科、研究作者与机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对我国地理标志实践20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进行关键词共现、时区及聚类分析,以系统梳理并总结国内地理标志研究相关热点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
为确保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地理标志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笔者选择高级检索方式,设置检索主题词为“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原产地标志”“原产地域产品”,刊物来源限定为“CSSCI”文献,时间范围勾选为2000-2020年,检索共获得地理标志相关主题的CSSCI文献448篇。此外,笔者通过对进入分析范围的每一篇文献的摘要、关键词进行仔细阅读,针对存疑的文献展开通篇阅读,以确保进入分析范围的文献质量及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在剔除与研究主题差距较大、篇幅较短的文献后,最终筛选得到420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笔者将研究文献的基金项目、所属学科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二、基于样本数据的前沿研究成果梳理
(一)基本特征分析
1.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某一时间段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可通过其整体发文数量来反映。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研究CSSCI文献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20年来,我国地理标志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期、快速成长期、稳步发展期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0-2004年,这一时期主题为地理标志的CSSCI文献年发文量均不足10篇,且增长态势较为平缓,尚处于研究的萌芽探索期。第2阶段为2005-2011年,该阶段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2010年地理标志CSSCI文献发文数量达到34篇,约为2004年发文数量的5倍。第3阶段为2012-2020年,这一阶段发文数量随年份推进略有浮动,整体看发展态势渐趋稳定,年均发文量接近24篇,充分反映了学者对该领域研究从初创伊始到各方关注、广泛讨论,再到逐步稳定、理性看待的态势。
图1 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研究CSSCI文献数量
2.研究文献涉及学科。研究文献涉及学科在反映研究领域活跃程度的同时,也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思想与发展导向[6]。一般认为,进入某研究领域的学科越多,该领域的研究活力越旺盛。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研究学科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发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学科共有9个,法学、经济学与管理学3门学科发文量累计百分比超75%,占总发文量的2/3以上,表明我国地理标志研究带有较强的法律、经济及管理导向性。此外,伴随着地理标志多重价值逐步被学界挖掘后,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也相应地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多元学科研究特性逐步增强。
表1 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研究学科分布情况
地理标志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从不同类型基金支持数量来侧面反映。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CSSCI文献基金支持情况如图2所示,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等对地理标志研究的支持数量可以发现,地理标志研究主要被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所重点关注。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农业农村部(含原农业部)、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关基金支持数量不难看出,地理标志保护主管部门对该领域研究及建设的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我国20年地理标志实践的持续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显现,各地对地理标志研究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深,从多数省份对于地理标志研究的基金投入及项目数量均可得到不同程度体现。
图2 2000-2020年我国地理标志CSSCI文献基金支持情况
3.研究核心作者及研究团队。高频发文作者及研究团队是某一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地理标志研究领域文献的核心作者合作图谱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最具合作规模的研究团队是以陈通为核心的学术团体,包含李志方、曾艳、王文玲等学者。该团队成员均来自于天津大学,研究方向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7~8]。除该团队外,地理标志领域另有数个研究团队,包括同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李秉龙与尚旭东(合作4篇),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云南财经大学的杨静与同济大学的朱雪忠两位学者形成了跨机构合作关系(合作3篇),主要基于国际法与知识产权视角对地理标志发展进行研究。此外,在地理标志研究领域较有建树的核心学者包括山东大学的王笑冰、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的苏悦娟、中南民族大学的严永和、华东政法大学的王莲峰等。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作者发文年份来看,王笑冰、严永和与郑颖捷3位学者对于地理标志研究动向关注时间长达10年及以上。另有部分学者虽对地理标志关注时间较长,但2015年后再无相关公开成果。多数学者对地理标志研究呈短期关注态势,持续关注的学者较为少。
4.核心研究机构。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与发文机构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数成正比关系,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在地理标志研究领域的成果越丰富。核心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核心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合作共同体。主要地理标志研究核心机构见表2,不难看出,就研究机构属性来看,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除属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级行政机构的原国家工商总局、农业农村部(含原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属于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外,其余均为高等院校,地理标志专门性研究机构匮乏;其中,财经类、农业类院校占比较多,且二级机构学科背景主要以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一定程度上符合地理标志研究的主题特色。从核心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44所发文机构中有12家位于北京,占核心发文机构总数的27.27%;位于湖北省、山东省的研究发文机构均为4家,分别占机构总数的9.09%;位于江苏省、上海市的研究发文机构均为3家,分别占机构总数的6.81%。
表2 地理标志研究的核心机构
(二)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CiteSpace软件根据导入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关键词共现关系以图谱中连线粗细程度及网络密度来表征。节点在整个语义网络结构中担任媒介者能力的大小以中介中心性来衡量[9]。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将Threshold数值设置为8,得到网络密度为0.007 4、866个连线、483个节点的地理标志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主题词是“地理标志”与“知识产权”(因篇幅有限,关键词频次与中介中心性数据未在文中进行展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共有6个(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结构中担任媒介者的能力较强),除核心议题“地理标志”外,余下的5个关键词分别是“知识产权”“农产品”“保护”“商标法”“WTO”,共计296篇研究文献包含了上述6个研究主题,占进入分析范围研究文献总数的70.48%。由此可见,自原国家工商总局、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原农业部管辖下的3套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建立以来,关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探讨持续升温,相关研究就此围绕“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法”等主题展开。
图5 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2.关键词时区分析。关键词时区图谱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现某一特定时期及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分布情况[10]。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6。结合地理标志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见图1),以国内3套地理标志认定与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为线索,该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期、快速成长期、稳步发展期3个阶段。
图6 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第1阶段为萌芽探索期(2000-2004年)。从Timezone图谱中可以发现,原产地域产品、商标保护、WTO、知识产权、TRIPS协议等词汇构成了该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主题。这些关键词多为书面称谓、法学术语及国际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协议简称,类别较为单一。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为尽快与国际地理标志保护规则接轨,履行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期形成的“TRIPS协议”中规定的义务,学界在入世后对我国地理标志法律属性、保护制度及TRIPS协议下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一时期针对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商标法保护模式[11],也有学者指出地理标志的法律属性应当明确定位为公权,并采用专门法模式进行保护[12]。整体而言,该阶段地理标志研究多从法学的视角来探讨,其他学科进入地理标志研究领域较少,整个领域尚处于研究的萌芽探索阶段。
第2阶段为快速成长期(2005-2011年)。伴随着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2007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3部门管理的地理标志复合保护模式正式形成。也正是这一时期,多头管理的地理标志认定与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学者们依据现实需要就如何完善国内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主张以商标法为法律核心,并对现行商标法律制度作必要修订与改进[13];二是主张借鉴部分欧盟国家对地理标志采取的专门法保护模式[14];三是主张依据国情并考虑制度重塑成本,积极协调商标法和专门法并行保护的局面[15]。此外,这一时期,地理标志对农户增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相关实证研究逐步推进[16]。
第3阶段为稳步发展期(2012-2020年)。这一阶段地理标志研究呈现稳定发展态势。伴随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将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相关地理标志保护研究热度只增不减,并于同年再次达到发文量峰值。此外,地理标志多重价值在这一时期为社会所重点关注,地理标志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地理标志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等问题顺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7~18],侧面展现了学界突破传统研究主题束缚所做的有益探索。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首次提出部署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地理标志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标志保护模式探讨依然是该领域的研究主线,显然这与我国国情及地理标志保护实践密切相关。
3.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对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聚类网络模块值(modularity)及轮廓值(mean silhouette)进行观测,可以知晓研究主题的聚合情况。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见图7,其中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Q=0.7349,远高于临界模块值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网络同质性平均值mean silhouette=0.9357,高于平均轮廓值0.5,说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且多个聚类群体之间同质性较高。究其原因,地理标志研究主题除知识产权、商标法等一些法学模块外,其余的主题多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品牌等内容,此类主题涉及的学科多为农业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彼此之间相近程度较大。
图7 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地理标志关键词聚类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10个聚类的轮廓值均>0.7,除“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两大聚类外,其余均在0.9以上。在表明聚类可信度高的同时,也反映了各个聚类内部同质性较高这一现象。聚类大小代表构成聚类的关键词数量。可以发现,最大的3个聚类分别是“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保护”,聚类大小分别为80、65、40。这些聚类侧面凸显学界在对应年份的研究热点。
表3 地理标志研究关键词聚类情况
三、可视化结果分析
伴随着我国地理标志从无到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学界对于地理标志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以2000年1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绍兴酒”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为起点,基于地理标志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快速增长,研究成果丰硕且富有解释力。基于上述可视化分析,不难发现:
(一)地理标志研究伴随着我国地理标志实践进程而不断发展近20年国内对地理标志的研究从长期鲜有问津到集中关注探讨,再到当前趋于稳定,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实践历程密不可分。从地理标志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来看,伴随着国内《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3部地理标志法律及部门规章的制定与实施,学界对地理标志的研究也从最初对发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援引发展到国内地理标志保护模式探索与管理完善上,并于时代背景与现实情境下衍生出地理标志与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搭便车”投机行为治理、产业扶贫等结合的新兴研究热点,可见地理标志实践背景是促使国内地理标志研究迅速推进的重要外部因素。
(二)地理标志研究在多元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尚显不足地理标志研究主要被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所重点关注。一方面,俱乐部产品属性决定了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中政府政策干预与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必然性,故地理标志研究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地理标志产品因特定的地理来源而具备独特的品质,对地理标志产地多样的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考察必然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需要注意到,尽管多门学科逐渐深入地理标志研究领域且少部分文献呈现出交叉融合研究特征,但大多局限于法学与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法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等双学科交叉研究,3门及以上的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仍显不足。
(三)地理标志研究在领军团队及地区分布方面都有待发展目前国内地理标志研究领域虽然形成了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合作群,但多数学者之间学术联系较为松散,多为单打独斗,领军型研究团体数量较少;在形成学术合作群的学者之间,绝大多数属于同一科研机构,跨机构合作现象较少,研究合作存在较强的封闭性。从研究机构属性来看,多数研究机构属于农业类及财经类院校,专门性地理标志研究机构匮乏。此外,地理标志研究多依托于高等院校,兼业研究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从研究机构的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理标志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少。究其原因,东中部地区消费结构升级更新速度较快,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加上该区域教育资源丰富,地理标志研究机构多分布于此也就不足为奇。
四、研究展望
结合前人研究及上文可视化分析结论,笔者就地理标志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3点建议。
(一)聚焦现实需要从国内既有保护实践来看,地理标志复合保护模式经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后仍饱受政学两界争议。当前如何应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及向国际贡献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智慧,并依据国际保护演变趋势与我国实际,亟需重点考虑调整相关保护模式与标准。在未来的地理标志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理顺地理标志相关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并出台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专门法、填补地理标志与在先商标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空白是着力的必然方向。相关研究应多以现实需要为导向,以解决当下及日后面临的国内地理标志保护之需。
(二)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地理标志研究理论大多还停留于对国外地理标志保护理论的借鉴,本土化理论建构匮乏,未来应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以实现研究规模、体系与质量的新突破。已有研究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探讨大多聚焦于农户增收、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理标志规模的影响或将其设置为一般常态化假设,鲜少有学者关注到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成机制与驱动因素,造成地理标志分析呈现“单线突进”的现象。此外,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的今天,历史文化内涵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区别于其他普通产品的关键要素,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发掘。
(三)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地理标志领域研究的着力方向。因此,相关探讨可从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生态学等相异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寻求新的研究主题及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路径;同时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人员和机构的交流合作,从而深化对地理标志领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在从其他学科寻求新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国内地理标志实践相结合,确保所引入与建构的理论是地理标志领域所关注并所需的重点问题,以保证研究不偏离国内地理标志实践需要。此外,在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过程中,可借助专门的地理标志研究机构作为主要突破力量,整合学科交叉融合成果。
诚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首先,从数据选择来看,由于本文的研究限制于CSSCI数据库范围内,因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于地理标志主题研究较多但CSSCI文献统计中发文量较少的学者的文献引用不足的问题,并且本文仅分析了中文期刊文献,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专著和外文论文没有关注,从而无法全面反映过去20年中国学者在地理标志研究领域的贡献情况。其次,本研究仅对文献进行了初步描述性统计,并未涉及到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下的理论进展。对地理标志某几个具体主题的理论进展情况进行全时间跨度的分析,更有利于梳理理论演进脉络,为此,有待未来继续跟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