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021-08-02辛鸿婧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辛鸿婧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科学的实践观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目标的发展。环境观塑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新时代一体化体系。人的本质观促进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世界的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环境观;人的本质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对事物进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的前提下,提出改造世界和改造个人相结合的实践观点、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人的本质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等一系列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这些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守并为之追求的目标。

一、实践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实践观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实践观的思想主要如下:批评了旧哲学在实践问题上的理论错误。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把现实世界看作与人的自觉活动无关的、现成的存在物,因此是以直观的方式解释认识活动的本质,解释人的本质。唯心主义虽然重视对人的自觉性活动的研究,强调人的主体性,但他们却把这种活动主要理解为精神性的活动。费尔巴哈不能从创造世界的角度理解人的活动,甚至从“卑污的犹太人”这种道德评论的角度理解实践。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理解实践的革命性、批判性功能。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同时,也阐述了新哲学的实践观。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以批判的眼光来看,重要的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甚至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由人的观念创造的。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其源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并最终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二)《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啟示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各个环节,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

1.用实践的观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从事社会实践的现实的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内容的教学起主导作用,内容要有整体观、全局观。做到以文化人,课程中应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中国梦,信仰、信念、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知行合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用实践的观点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实践是沟通理论和实际、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内容和形式的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避免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之上,而是结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连接主客观,实现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用实践的观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而不是仅仅传播各种理论的过程。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渠道,应用多种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用实践的观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在精神领域里规范人们的思想活动,也不应只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实用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的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们应当把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把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依据,把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环境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环境观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指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学说,它“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环境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的,指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人们所处的境况。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也影响和制约人的思想道德倾向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二者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通过教育把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认识统一起来。

(二)《提纲》对高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启示

1.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养成良好道德规范

人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品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充分营造一个充满中国梦、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的和谐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人们品德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是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实践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2.重视优化学校环境,发展优良思想品德

学校环境作为隐形资源,对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校是人们专门营造的培养学生的环境,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的机构,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觉做到“六个要”和“八个统一”。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效果,对学生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3.引导建设家庭环境,培育良好教育观念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深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人们最初社会化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子女会在无形中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建设优良的家庭环境,促进良好家庭观念的灌输,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纲》人的本质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人的本质观论述

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欠缺对社会性、历史性因素考察,也没有从实践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依据实践、现实性、社会关系进一步提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新认识,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发生实质性变化。

1.从现实性上认识人的本质观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从现实性上谈及人的本质,通过对人的抽象性和人的理想性这两个方面来考察人的现实性,进而对人的本质有深层次的闡述。对于费尔巴哈而言,一直将人看作“抽象”的人,认为是单个人的抽象物。而在马克思看来,单个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与社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都归属于社会的一部分。生存在这个世界中,单个人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并不是抽象出来的事物。而相对于“现实性”而言,那么非现实性的、潜在的人的本质又该如何挖掘,显然也是需要通过历史的、具体的现实活动才能实现。实践一直贯穿着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从实践的现实性上,马克思认为人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这种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的状态就是要推翻当时环境下的黑暗统治,消灭剥削压迫,让无产阶级真正独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2.通过社会关系认识人的本质观

在《提纲》第六条中所谈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里所谈及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配合形成的,主要是指一般的生产关系,而精神关系是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具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道德、宗教和法律等。这些社会关系一直贯穿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依赖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进一步认识人的本质。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

(二)《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质观启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时代特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涉及领域较为广泛,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逐渐从单个人到社会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究人的本质。现今对于中国发展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独特见解对于当今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

1.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本质思想过程中,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当今的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社会各项事务的开展都紧紧围绕着人民,人民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思想中包含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主要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本质,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对于个人而言,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需要充分发挥潜能积极参与实践,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与此同时不断为他人和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种贡献和付出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们通过付出也能从中索取一定的回报,自我满足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努力达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使人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亦能彰显人生价值。

2.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说明人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中存在,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满足物质、精神上的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到新方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来跟进一步的要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不是独立个体的发展,是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可超越性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有力的论据。在当代社会,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人的发展,保障人的权益,创造优势条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社会中每一个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力,往德、智、体、美、劳的方向全面发展,形成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人。

综上,《提纲》的写作距今已175年之久,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面对许多的新问题,《提纲》中蕴含的实践观、环境观、人的本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怡,杨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基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06):7-11.

[2]程秀霞.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1-6.

[3]张佳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赤子(上中旬),2016(01):75.

[4]肖婷婷,彭建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06):85-86+92.

猜你喜欢

实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