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学:小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08-02吴永树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将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到了新的高度。要研用教材厘清小学应用文写作的教材编排,巧用支架建构小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样式,活用资源探寻小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蹊径,在“用中学”中开展应用写作教学,让应用文写作教学真正围绕“用”而展开,真正实现“用”的功能。

关键词:用中学;应用文写作;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005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语文”为的是“用语文”,而形成“用语文”能力的根本路径恰恰就是“用语文”本身,因为只有在“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可能真正形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用中学”即指向“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1]。应用文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有着惯用格式的实用性文体,它的实用性特点,决定其更加需要“用中学”。

一、研用教材,厘清小学应用文写作内容的教材编排

统编教材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应用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还应用文写作应有的地位。教学中,教师应研读教材,既从整体上熟悉全套教材的应用文写作安排,又在局部认真钻研每一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难点;应以“用”为本,体现应用文的教学本色[2]。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中,需要厘清教材编排的体系和特点,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精准施策。

(一)应用文写作内容的编排

从表1可以看到,全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13项关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基本均匀分布在每个年级。写作主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应用文的实用价值,更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应用文写作内容编排的特点

1.着眼生活,凸显实用性。应用文本身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点。二下的写通知、三下的写寻物启事、五下的写研究报告、六上的写倡议书、六下的写策划书等,涉及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体。

2.循序渐进,凸显阶梯性。统编教材在应用文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年龄特点,由简入繁,由句到段再成篇,循序渐进。一上的“写一句祝福的话”,其实就是写一句话;到写通知,写日记,写寻物启事,基本属于段的训练;到了高年段才正式进入篇章的写作。单就四上、五上和六下都有的写信教学而言,四上更多关注的是书信的格式,而对书信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五上写信的题目是“我想对您说”,除了要用书信的形式外,更有了具体的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体会到你的感情。”六下的写信则要求或表达感恩,或期许未来,或放飞梦想。这就是教材内容编排的阶梯性的最好诠释。

3.情味十足,凸显交际性。读者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作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发出者,更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仅仅是“写的结果”,更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3]45。统编教材选入的应用文教学内容,不仅看重文体本身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交际的“情味”。一上的“写一句祝福的话”就是表达作者对家人朋友衷心的祝福;五上写信的主题“我想对您说”不仅可以是对父母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是对自己敬佩的人的由衷敬意的表达;六下的“写信”“毕业赠言”更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期望、对同学的不舍、对母校的感恩,这些都蕴含着浓浓的“情味”。

二、巧用支架,建构小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样式

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后被移植到了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支架,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活动、形成能力、锻炼思维的具有一定支持性的结构或框架。

(一)经验支架,导学前置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材的提前学习等等,都累积成了其学习经验。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前置性学习来降低教学的坡度,提升教学的效果。如“学写倡议书”的教学之前,教师设计了前置性学习导学案:

明话题。倡议书:________________。

明格式。倡议书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教材就能够知道倡议书是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实施的具有公开性和号召性的书信。它是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署名日期几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前置性导学,学生带着对倡议书初步认识的经验走进课堂,这样就可以把课堂时间节省下来用在选话题和写作上,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學的实效性。

(二)语境支架,乐学走心

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这个语境包括话题、读者、目的、文体等。正是因为话题、读者、目的、文体不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才变得千变万化无以穷尽[3]50。事实上,语境创设不仅具有引发写作动机的作用,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4]。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情境来催生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应用文写作。如“我想对您说”的教学中,教师创生了这样的情境:观看创意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来交流感触最深的画面,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播放父母提前录制的音频,让学生了解到其实父母也特别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音视频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涟漪,而后让学生在研学单上写下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话,在交流过程中进行归类——表达情感、讲讲看法、提出建议,并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方面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此时学生所写的均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是真正乐学走心的文字,学生课堂上的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任务支架,助学增效

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常见教学法之一,将教学内容隐藏在课堂的具体任务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应用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任务支架,分为习作任务和评价任务。准确而清晰的任务支架能够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如在“策划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学单表格的形式提供了策划书模板的习作任务支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重点对策划书的活动名称、活动目的及活动流程进行讨论写作。学生在任务完成之后对策划书的板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写作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指向更加精准,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上手。再如,在四上“写信”教学中,教师提供了评价任务支架——格式规范、对象明确、消息真实,每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教师示范评价之后,安排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任务支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任务支架不仅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再次巩固内化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四)体验支架,所学为用

所谓体验,是指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认识事物。应用文的交际功能更有助于学生体验的生成。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用”才是目的。回归到生活中,真正运用所学的应用文,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所学”和“所用”融为一体,才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旨归。如在“学写倡议书”的教学之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你认为自己写的倡议书适合在什么地方发布?课后请在合适的地方发布自己的倡议书,并留心观察自己的倡议是否被接受。学生发现,倡议书需要在公共场合公开,才有可能得到响应,于是把自己写的倡议书经过装饰加工后发布在班级、校园公告栏、小区告示栏、微信朋友圈等地方。发布后有意识地关注身边人的举动,发现他人受倡议书的积极影响而做出善举,学生们因此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

基于以上四个支架,我们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中尝试建构了“应用写作‘四步法”的教学样式:经验导学—语境乐学—任务助学—体验所学。这样的教学样式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有效推进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活用资源,探寻小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蹊径

应用文写作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拘囿于教材。让应用文写作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语文教师另辟蹊径,让学生在“用中学”。

(一)借力班集体,生生共进

班集体建设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寻找到应用文写作的契机。例如“制定班级公约”,这个主题是在五上第一单元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的。语文教师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延展性写作教学,让学生力求做到公约语言简洁明白,朗朗上口。再如“征集班级口号”,口号性的语言要求格式工整,简洁凝练,讲究韵律,表达严密。在班级口号创作征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学习了解口号的成文特点,从尝试模仿开始,再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从而达到“用中学”的目的。

(二)借力新媒体,与时俱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經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高年级学生对QQ、微信、美篇等App也并不陌生。我们可以在家长同意并支持的前提下,让学生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带进学校,开展如手机短信的编写发送、QQ动态及微信朋友圈的编写发布、利用美篇制作电子请柬及班级活动推送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学会合理、规范地运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也是学生今后生活的必需,是与时俱进的应然做法。

学好应用文,用好应用文,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的直接体现。应用文的种类很多,功能也很强大,它的实用价值决定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理应放在“用”上,让应用文写作教学真正围绕“用”而展开,真正实现“用”的功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祥连.“用中学”:构建“用学课堂”[J].中国教师,2017(11):58.

[2]吴海林.统编教材应用文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2019(9):26.

[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林瑜.基于交际语境的应用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4):39.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交际语境视阈下的小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L/2020/4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1-13

作者简介:吴永树,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0031),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在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中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