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文化误读探究
2021-08-02李靖
李靖
摘 要:中西文化在起源上存在很大差异,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体现出了各种个人修养、道德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精神。希腊的城邦文化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之间也会存在文化误读。
关键词:中西文化 文化误读
开展中西文化的对比,详细挖掘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误读现象,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文化发展形势有积极的作用。
1 中西文化对比
1.1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属于社会心理的一种关键驱动器,其是不同社会个体心理构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于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定。由于文化来源的不同,中西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别[1]。以古希腊城邦文化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构建了一种以人自然本性为基础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个体的人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本性中存在的驱动力推动人趋近于完美。人性在塑造过程中环境仅仅是作为一种条件和帮助,让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潜能展示出来,因此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真实性才是其价值观的体现。而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更加突出以人为主体,讲求天地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让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知足常乐、重义轻利、豁达乐观的价值观。
1.2 伦理道德观不同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体现出了极强的家族意识,其强调血缘关系的差别;而血缘关系的差别在西方伦理道德观中被极大淡化。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人们为了生存四处迁徙,大家庭也不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家庭的范围已经进一步缩小到了父母、子女等一些基本单位,家族血缘关系也越来越淡薄,因此西方世界的伦理道德观也不再局限于家族,而是融入到了整个社会集体[2]。因此西方价值观中更加注重契约、法规,其重点突出的是人的价值。即使是熟人或亲人之间也需要通过报酬来实现互相帮忙。中国是基于小农经济构建起来社会,人们要想生存就需要依赖于家庭成员,因此也逐步形成了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伦理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中,注重君臣、父子、长幼有序。在家族中晚辈不能僭越长辈。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祖父辈、父母辈和子女住在一起的现象。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让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模式和文化关系,其行为取向会受到关系亲疏远近的影响,也更加能够体现出人情味,而往往对于那些处于范围之外的然后表现冷漠甚至无情。
2 关于中西文化的误读和利用
2.1 文化价值核心
对于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180多种定义模式,但在所有的定义中对于文化核心价值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价值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之关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但道德价值观是对不同文化核心价值的进行区别的主要标准[3]。
2.2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汉代丝绸之路的构建是西方最初关于中国知识的了解的途径,中西文化之间是以穆斯林世界为连接桥梁。对于中国文化西方最初是通过间接经验来进行了解,当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商人的基于上述的先验经验来到中国之后,其所看到的仅仅是表面上所看到的事物,而这些传教士和商人也是最早将中国文化误读带到欧洲的群体,在种种不同的现实和想象基础上,导致很多西方人至今为止也很难对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真正内涵进行理解。
2.3 中国对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的误读
在西方人的价值体系中智慧和勇敢完全符合企业文化价值,从五四运动至今以来,那有很多来自于中国的学者对智慧和勇敢的理解存在误读。智慧理所当然的属于一种重要的价值,但是智慧只有在得到善良一直统帅下才能够得进一步推崇。
中西文化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一种大陆文明,而西方文明则属于海洋文明。中西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误读必然会引发文化概念的误读,而文化概念的误读逐步加深又会使得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传播误读被深化,自此也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隔阂进一步加深。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历史上的首次碰触就衍生出了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和中西文化交流如人的影子一般不可分割,文化的交流必然会诞生文化的误读和文化利用。因此,与其在文化误读在纠缠中消耗时间,不如对中西文化的误读给予正视,这样才能找出其中的价值,才能促进中西文化更加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艳霞.中西文化背景下金枝与苔丝女性形象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6):62-66.
[2] 秦澤鑫.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20(24):129-130.
[3] 全红.中西茶文化英语翻译的对比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11):311-312.
[4] 陈飞.中西家谱文化的对比考察[J].寻根,2020(0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