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2020-05-28
近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西方文化是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之后第二个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的外来文化。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十九世纪,中国的思想家就有对西方文化不成体系的零星论述。到了二十世纪,这种认知进一步深化。1921年,梁漱溟先生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批研究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著作。
苏峰、李姝、芦坚强合编的《中西文化比较》就是一本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的力作。本书认为,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本书在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之前,首先分析了生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土壤。在作者看来,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文明起源的不同,经济形式的不同(中国的主导经济形式是是农耕经济,西方的主导经济形式是海洋贸易),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国社会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西方社会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城邦制度)。相比于许多著作只是简单罗列中西文化的不同,本书还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这就在理论深度上超过了前人和当代同类型的许多著作。
本書从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制度演变、哲学精神、宗教差异、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中西文学差别、艺术的不同表现、教育传统和理念、科技思想、民俗等方面进行对比,系统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加入了时代因素。书中也回顾了历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从历史角度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并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展望了中西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对话的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世纪,在当今这个经济、文化交流迅捷而频繁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必然越来越紧密,中西文化的内涵也就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中西文化融合是无法避免的。作者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的形成、演进和交融,也是颇具现代性的。本书最后对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行了总结——中国文化是无神文化、德性文化、和谐文化,西方文化是有神文化、智性文化、对抗文化,并就各自的特性和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释。
这本书既吸取了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又有自身独到的见解;既有自信,又不固步自封;富有时代特点,兼有理论深度。在众多的中西文化比较著作中,《中西文化比较》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优秀著作。
此外,本书的编写形式也很丰富:每章都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既美观,又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字内容;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了思考题,读者可以在学习一章的内容后进行总结和复习,加深记忆。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也是一本对中西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佳作。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