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粤北高校的党组织建设
——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例

2021-01-31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广东省委粤北文理学院

吕 莹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全面抗战开始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广东省委成立,省内各级党组织逐渐恢复重建。为了抗日需要,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大力发展新党员,争取建立强大的群众性的党。日军占领广州后,广东省委搬迁到韶关。广州的主要大学和中学经过辗转,相继迁到粤北办校,大批青年学子也来到韶关。中共广东省委(1938年4月至1940年12月)和粤北省委(1940年12月成立)重视青年工作,都设有青年部,着力发展青年进步力量、青年学生党员,在学校中加强党组织建设,在主要大学中建立健全党支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一、广东党组织重视党的建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广东国民党当局相继在各地开始“清党”。这一时期,中共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大量党员和群众惨遭杀戮。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党的活动由公开转向秘密,由地上转入地下。

国民党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残酷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广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4年9月后,除了冯白驹、古大存分别在琼崖、东江带领红军坚持游击斗争外,基本都停止了活动。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南临委”)成立,广东党组织开始恢复活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尽快恢复、健全被破坏的党组织,重建各省党的领导机关。9月,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携手抗日,共赴国难,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广东对抗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在广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需要进一步健全发展广东的党组织。9月,为加强党对广东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张文彬来到广东,10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南委”)成立。1938年4月,“南委”撤销,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成立。

在随后召开的广东省委第一次执委扩大会上,确定党的首要任务是“切实做好党建工作”[1]。广东省委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派出党员到北江、东江等地,帮助地方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在1938年8月召开的广东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上,提出“发展一万个新党员”,要“建立强而大的群众性的广东党”[2]。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广东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往粤北,在全省范围内发展党组织。

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共合作,对日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打破了日军不 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由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武器装备精良,来势汹汹,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惠阳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

广州陷落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省党部、第四战区司令部等机构相继北迁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的广东省会。中共广东省委、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在广州沦陷后也迁到韶关。广州及其他沦陷区的大学和中学也辗转迁到粤北,大学主要有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岭南大学等,广大青年学生跟随学校纷纷来到粤北。中共广东省委成立后,一直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广州陷落后,认识到在抗战过程中,积极培植自己力量的重要性,省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明确指出以后工作中心之一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党的基础。随着政治地位的骤升,各种政治身份、抗战立场不同的人汇聚到韶关,韶关的形势变得极为复杂,为了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坚持抗战方向,北江地区各级党组织迫切需要统一领导。1939年7月,中共北江特委成立。北江特委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中就有如党员人数少、文化水平低这样的问题。北江特委初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党组织,尤其是发展农村和学校的党组织。广东省委和后来成立的粤北省委、北江特委均设有青年部,工作中心之一就是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进行党组织建设,发展进步力量,把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在大学中发展党员和加强组织建设

随着大批学校相继迁到粤北,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北江特委在这些学校尤其大学中积极发展党员。省委调动粤中特委和北江特委青年部长到省委青年部工作,直接领导一部分大学的党组织。粤北高校中党员数量大幅增加,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先后与地方党组织联系,通过安排复学、组织学生考学等形式培养、发展党员。广东省委通知各特委、县委,各地的党员有条件到大学读书的,尽可能让他们复学或者报考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迁到粤北后,党员彭和章、林敬文先后复学回到学校。中山大学李汉兴、黄若潮、吴震乾等返校复学,他们曾担任过领导干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3]238。罗培元、林志纯、罗湘林等学生党员返校复学。钟国祥、郑彦文等一批党员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朱振生、关照禧、伍子高、李建熹四位党员考入岭南大学。还有一些党员是从外地学校转学来的,或者是来借读的。在党组织的推动下,党员同志通过组织各种社团、学会,如同学会、读书会等,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发展了不少学生入党。随着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领导和推动,高校中的党员数量大量增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0年初只有3名党员,到1942年已有42名党员;中山大学党员达到100多名。

在发展党员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党组织的建设。1940年初,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迁到连县东陂,当时只有杨顺、张普士、杨钟昌三名党员。随着党员数量增加,学校成立了党支部,由林敬文(毕业离校后由江国光)任支部书记,健全了党的组织。时任中共北江特委青年部长兼连阳中心县委书记的张江明,直接联系该校的党组织。后来刘渭章和骆维强等党员从地方党组织转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钟国祥、郑彦文等一批党员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又陆续成立了两个支部,分别由刘渭章和郑彦文担任支部书记。1941年春,张江明调到粤北省委青年部,由粤北省委青年部直接领导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党组织。1942年3月,粤北省委青年部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在该校三个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中心支部,由江国光任书记[4]571。

粤北省委非常重视高校党的工作,把陈能兴、张江明由地方调到青年部任正副部长,由青年部领导高校党员的发展和党组织建设,并定期向省委书记汇报相关情况。1940年10月,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迁到坪石,青年部副部长张江明直接联系中山大学各学院的党支部。中山大学基础较好,各学院都有自己的党支部,主要有:法学院支部,林之存、罗培元、罗湘林先后担任书记;文学院支部,卢炽辉、黄德士先后担任书记;农学院支部,方君直、吴逸民先后担任书记;工学院支部,王浩源、刘秉楷先后担任书记;师范学院支部,周钊、吴显慧、李汉兴先后担任书记;理学院支部,林挺担任书记;医学院支部,吴子熹担任书记[4]558。粤北省委鉴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不断,决定不在中山大学建立党委或全校性的党总支。粤北省委十分重视中山大学,省委青年部设在坪石,省委书记李大林通过青年部领导学校党员发展、党组织建设,推动中山大学的学生抗日和爱国民主运动,青年部每个月向省委书记汇报工作。

岭南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办,是一所私立大学,学生多为港澳华侨、高官及有钱人子弟,学费高昂,学校教育充斥着美国式民主和生活方式。由于学校性质和教育所限,学校里没有党员。1942年,岭南大学在香港陷落后,迁到韶关曲江大村,逐渐招收了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学生,为党在岭南大学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年的招生中,有朱振生、关照禧、伍子高、李建熹等四名党员进入学校学习。由于当时粤北省委事件已经发生,党员实行“三勤”,加上党员数量少,没有建立党支部。虽然学校党员之间没有组织关系,但在工作中还是互相配合、团结合作的[3]137。

三、开展党员思想建设

粤北省委加强对高校党员的培训工作,进行革命教育,通过读书会、学习会等方式进行教育,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开展党员培训。1941年和1942年,粤北省委青年部分别在乐昌和坪石举办了两期党员培训班,第一期以中山大学党员为主,第二期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党员为主。培训班由省委青年部部长陈能兴和副部长张江明组织并主持,为期20多天。省委宣传部部长黄康、副部长李殷丹,统战部部长饶彰枫,妇女部部长朱瑞瑶和青年部部长到班讲课,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各项群众运动,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员气节教育,还让党员同志传阅了油印的党内秘密文件[5]。培训班结束后,党员同志利用所做的笔记,开展小组学习,向其他党员传达了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和精神。通过培训和小组学习,党员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

粤北省委通过读书会、学习会等方式,组织党员和先进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收集革命理论家的著作,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基础》等,供党员和先进分子学习。粤北省委通过秘密电台与党中央保持联系,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文章,如《〈共产党人〉发刊词》《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通过电台传来之后,及时向各大学的党支部传达,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党中央的文件与指示也经过电台传来,如《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省委组织党员学习和贯彻执行。省委还组织党员同志阅读进步报刊杂志,如《新华日报》《解放》《群众》《新华南》《北江日报》《新军》等。

通过培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党中央的文件与指示,阅读进步报刊杂志,党员和先进分子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对时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四、“粤北省委事件”后的情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广东的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了对广东共产党组织的破坏。1942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了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部长饶卫华,制造了“粤北省委事件”。事件发生后,省委各部负责人、省委电台和工作人员从韶关撤退隐蔽,省委秘书长严重留下做善后工作。

1942年6月,南方局和周恩来指示南方工作委员会及广东党组织,南方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党组织继续贯彻“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暴露的干部撤到游击区,未暴露的干部以社会职业做掩护;割断与已经暴露地区的组织关系,暂停除沦陷区以外的组织活动;党员以群众身份实行勤业、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活动。8月,南方局向东江军政委员会主任尹林平发出电报指示,重新强调:除了日本占领区、游击区党组织能正常活动,国统区党组织一律暂时停止活动,何时恢复组织活动,等待中央指示[6]。

收到南方局和周恩来的指示后,原粤北省委党组织派人到各地传达,其中派青年部张江明向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等大学党组织传达和贯彻,要求党员执行“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执行“三勤”任务。各高校党组织收到指示后各自传达到党员,逐步停止了党组织活动。虽然党组织停止了活动,但是党员之间依然有联系,互相往来,采取学术研讨、读书会、文艺演出等间接的形式进行工作。党员同志在隐蔽埋伏中,认真开展“三勤”活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广交朋友、团结群众,为革命积蓄力量。

国统区党组织停止活动后,由东江军政委员会传达贯彻党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代行了广东省委的职责。1943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把原粤北省委各部门的负责人调到东江纵队工作,留在韶关的严重和张江明于1943年11月到达东江纵队。1944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书记尹林平派张江明回粤北工作,准备恢复粤北党组织,并把粤北已经暴露的党员(包括各大学和十二集团军政工队)调到东江纵队工作。

张江明携带《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和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绩和贡献的材料,秘密返回坪石,将这些材料发放给党员同志学习。张江明联系了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党支部负责人、连阳中心县委和十二集团军政工队个别党员,向他们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指示及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关于恢复粤北党组织的指示,介绍了东江纵队的成立和发展情况及向粤北发展的计划。

1944年春,张江明在坪石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后来机智逃脱,不久返回东江纵队。他将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党员名单、联系方式等交给尹林平,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多次派人到韶关,通知和动员党员及进步青年到东江纵队参加革命活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大中学校学生分批行动,到达东江纵队的有600多人,其中中山大学学生200人左右,广东省立文理学院50多人,岭南大学10多人。在东江纵队,他们经过青年干部训练班的学习,被分配到东江、珠江、韩江抗日前线,从事军事、群众等工作,在抗战中锻炼成长。

1944年春,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1945年初,日军先后攻占了乐昌、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广东省政府搬到西部山区,粤北的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再度被战火波及。中山大学仓促通告紧急疏散搬迁,代理校长金曾澄率领部分师生,经乐昌、仁化、龙川抵达梅州,设立校本部,农学院部分师生则迁到梅州五华;总务长何春帆带领部分师生于1月20日撤抵连县三江镇。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遭受重大损失,师生返到连县东陂学校旧址,不久迁往罗定榃濮乡复课,并另外在兴宁甘塘与广东法商学院合作设立分教处,以安置疏散到东江地区的师生。1944年5月,岭南大学接到广东省教育厅疏散指令后,在6月初组织学生期末考试,让学生放假回家,部分学生留在大村的校园。1945年1月,韶关沦陷前,校长李应林率领岭南大学师生员工疏散,前往梅县。

猜你喜欢

广东省委粤北文理学院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李嘉:珠海市委书记接受调查
粤北始兴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