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

2021-08-02赵立志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五味子麦冬桂枝

解 宇,赵立志

(1.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以下简称“房颤”)指心脏异位起搏点发放无序冲动所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心悸、头晕、神疲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力衰竭、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其早发现、早诊治意义重大[1]。房颤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包括复律、控制心室率、抗凝、射频消融等,但因存在药物性心律失常、抗凝出血、心脏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而有其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房颤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多靶点作用、依从性高等优势。中医将房颤归属“心悸”“怔忡”等范畴,其发病与素体亏虚、劳倦内伤、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有关,病性总括为本虚标实,临证多虚实夹杂。研究[2-4]证实,运用活血化瘀、养阴益气、宁心安神等治法治疗房颤疗效较好。因此,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在CNKI数据库中以“房颤”为主题词,“中医”(全文)、“房颤”为主题词,“中药”(全文)为检索条件,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共检索出1 646篇文献。

1.2 处方筛选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内科学》中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②中医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③写出明确方药组成的文献;④文献设计方案合理,且中药组较西药对照组治疗效果突出。

1.2.2 排除标准 ①文献综述、动物性实验研究、临证验案、会议论文;②主要诊断合并其他疾病者;③观察病例数不足30例;④无具体方药组成,研究单味中药或中成药(如注射液、胶囊剂、片剂等)的文献;⑤同一方剂据证型不同而进行加减的文献;⑥一稿多投者按照1篇处理;⑦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情况。

1.3 处方录入

整理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每篇文献中的具体中药,中药名称及分类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范,如“生地黄”统一为“地黄”,“生牡蛎”统一为“牡蛎”等,将其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

1.4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与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对所整理的中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中药使用频次及中药分类情况统计、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共检索出文献1 646篇,经过筛选后纳入43篇有效文献,包含中药共98味,使用频次共计479次。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中药分别为麦冬、炙甘草、桂枝、地黄、党参、当归、黄芪、五味子、丹参、川芎,累计频次180次,占总频次的37.58%。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较高的前20味中药

2.2 中药功效分类使用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98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4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达183次,占比38.20%。使用频次前5的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安神药,累积使用频次为366次,总占比为76.41%。见表2。

表2 中药功效分类使用情况

2.3 中药关联规则情况

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将使用频次≥10次的15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表示同时包含A与B的事务占总事务的比例,置信度指包含A的事务中同时包含B事务的比例,提升度表示“包含A的事务中同时包含B事务的比例”与“包含B事务的比例”的比值。其中,提升度反映了关联规则中A与B的相关性,提升度>1且越高表明正相关性越高,提升度<1且越低表明负相关性越高,提升度=1表明无相关性。在本研究中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50%,获得110条关联规则,其中龙骨-牡蛎、龙骨-麦冬-牡蛎、地黄-桂枝-炙甘草-阿胶等药对关联程度较高,部分药对组合见表3。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0%,得到5条关联规则,五味子和麦冬关联程度最高,见表4。

表3 中药治疗房颤部分药对组合

表4 中药治疗房颤配伍关联规则

2.4 中药聚类分析情况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对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如分为2类,则麦冬、炙甘草、党参、桂枝、地黄、阿胶为一类,五味子、丹参、牡蛎、龙骨、川芎、红花、酸枣仁、当归、黄芪为一类;如分为4类,则麦冬、炙甘草为一类,党参、桂枝、地黄、阿胶为一类,五味子、丹参、牡蛎、龙骨为一类,其余药物为一类;还可将其分为7类,麦冬、炙甘草为第一类,党参单独一类,桂枝、地黄、阿胶为第三类,五味子为一类,丹参、牡蛎、龙骨为一类,川芎、红花为一类,酸枣仁、当归、黄芪为一类。见图1。

图1 使用频次≥10次药物聚类情况

3 讨论

根据房颤的症状特点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因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惶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发时常伴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结。常因惊恐、外感、劳累诱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严重者终日悸动,稍劳尤甚,预后较差。对房颤的病因病机认识,各代医家见解不一。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认为伤寒为心悸病因。再则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认为阴虚劳损、气血不足为心悸主要原因。李东垣在《兰室秘藏》有言:“心神烦乱怔忡,是胸中气乱有热,皆因膈上伏火蒸蒸然不安”,主张火热致病。段文慧等[5]认为,房颤是由人体内外风邪导致,主张从“风”论治。徐浩教授主张房颤从“虚、瘀、风”论治,应用益气养阴活血、熄风安神法治疗[6]。房颤病机不外本虚标实,由气血阴阳亏损致心神失养或痰浊、水饮及瘀血阻滞心脉所致。临床证见多虚实夹杂,实证日久,耗损正气,可兼见气、血、阴、阳亏虚。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互结为患。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肾、肺、肝关系密切。根据不同证型,可予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养心安神、清热化痰、活血行气等相应治法。中医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且副作用较小、耐受性较高、应用广泛。研究[7-10]证实,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安神定悸、凉血清热中药可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本研究利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及古今医案云平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麦冬、炙甘草、桂枝、地黄、党参等,常用中药配伍有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麦冬等。正如《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云:“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唯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强调本虚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尤宜补虚,诸如益气养阴之类。麦冬与五味子是临床常用补阴药对,《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与五味子同用可清心除烦、宁心安神、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中敛心气,共奏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辛以散结,甘可补虚”“能止奔豚,更安惊悸。”正气亏虚,卫外不固,予党参、黄芪之类补益药物,补气生血;气虚血行不畅以致瘀血阻脉,血为气之母,血瘀则气滞,予当归、川芎、红花之类,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心主血脉,具有生血、行血的功能,为心神灵沛提供物质基础,心藏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支持心血运行,二者关系密切,心悸怔忡者,心神不宁,配伍酸枣仁等养心安神之品及龙骨之类重镇安神药物,可达补益气血、安神宁心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11-14]证实,诸如炙甘草、桂枝、党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可降低心房组织VCAM-1与ICAM-1水平、改善心肌纤维化、抑制心房电重构。

综上,本研究分析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高频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契合房颤本虚标实病机特点,体现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的主要治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及参考,期望未来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五味子麦冬桂枝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藤茎中五味子素类化合物含量的HPLC法测定及差异比较分析
愿 望(下)
愿 望(中)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喊魂
我家秘方
听见麦冬在生长
我的发现
五味子浆果酚类成分提取与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