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
2021-08-01李伟
【摘要】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贪大求洋,要全面检视自身,突出本校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应用型大学要明确目标,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相对应学科建设要满足社会的的需求,培养一流人才,学科建设内在要求创新学科建设的模式,完善学科建设体制和机制。构建系统的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修正,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长期以来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着出现贪大求洋的局面,每个学科均衡发展,学科之间彼此互补性差,各个学科之间产生人为的分割,学科融合性差,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另外一方面,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专业化强,学生的知识融合性差等特质;在科研方面也表现出研究方向单一和学科交叉性差等特点。因此应用型大学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提升学校的发展水平,是应用型大学的基本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导思想
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话精神,坚持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和谐发展等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后疫情时代对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新要求。学科建设要为本地区的发展服务,而本地区经济发展也会促进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进步,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来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抓住新时代的契机,把提高培养人才能力放在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中心地位,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新需求。
应用型大学应全面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以教育部提出的“双万计划”为引领,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追求为社会发展服务,以优势学科发展为主脉,加大优势学科建设力度,解放思想,促进优势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落后学科,促进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学科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找准办学方向、凸显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应用型大学全面发展。
二、学科建设内在要求明了自身优势,找准办学方向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在进步而发展,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的特征越发明显,高校的学科结构需要随着时势而调整。作为大学整体水平与实力的综合特征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如何发挥优势学科的特色,应用型大学在保持优势学科的优势基础上,带动一般学科发展,但不能盲目扩张,贪大求洋,应用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要有所取舍。
抓好学科建设要明了自身优势,找准办学方向。应用型大学发展要聚焦到某些优势学科上,让它尽快变成一流学科。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建设良好学科和学术生态,支持鼓励一般学科苦炼内功、打好基础、思考如何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
三、学科建设要把培养人才作为出发点和工作中心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创新课程的新思维、新方法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大胆尝试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相融合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网络为载体建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探索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点,完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完善教授、博导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形成新的教学和教研文化。加快完善科研与教研、生产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服务社会。
应用型大学学科发展要和国际接轨,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的设计课程思路,引进和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既符合我国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能与国际教育体系相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培养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
四、学科建设要求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应重点推进“四个优势”建设:优势学科建设、优势本科专业建设、优势师资建设、优势人才培养建设等工作;完善“四个重点”建设:重点学科规划、重点学术带头人、重点创新团队、重点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和“四个优势”的学科建设模式,加强学科融合、充实学科的内在,全面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优势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的竞争力。坚持引进优先、重点培育的原则,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学校的创新发展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学科发展体系,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能打硬仗、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和师资团队,并成为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新动力。
五、结语
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涵盖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完善,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改革与完善:如学科定位,學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学科梯队层次建设,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培养人才模式,学科管理和学科保障等等,因此。构建系统完善的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体系将是一个不断补充、修正,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
[2]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
[4][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2.
[5]陈达云,张鹂.办好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本科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9,234(01):20-24.
作者简介:李伟,1979年5月,女,辽宁大连,大连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