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

2021-07-31唐少雄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合情逻辑推理

文 唐少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早在2001年的实验版课标中就把“推理能力”列为六个核心词语之一,2011年版的课标更是赋予“推理能力”全新的解释,并明确了推理能力的教学价值与目标要求。逻辑推理是高中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推理能力的学科地位和价值取向。可见,小学数学应把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推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师应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从基本内涵看,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数学已有的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的事实和命题。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让学生凭借知识经验和数学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其他的数学事实;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概念、规律和性质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加以证明。小学阶段以合情推理为主,演绎推理为辅,把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两种推理经常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蕴含在学生的数学探究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结论;演绎推理则用于一些简单的数学证明。合情推理的基本形式有归纳、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借助一般的数学事实推导出其特殊性,并加以证明。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在第一学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学段则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从目标要求看,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结合数学活动提出猜想,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学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这就决定了,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渗透重点。

二、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

在教材的编排上,人教版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把推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有意识地渗透推理。教材的编排思路主要是逐步渗透、螺旋上升,突显逻辑推理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习惯,人教版教材对逻辑推理的渗透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启蒙阶段。

人教版教材对推理的渗透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了,主要的编排特征是逐步渗透,重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9 加几》一课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在《10 的组成》中学会了凑十,而且也学会了连加的计算,这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基础,而“凑十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正式引入推理的载体。教材以“9+4”为例,先引导学生摆小棒进行计算,体验“接着数”的基本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感受“凑十法”,即“9+1+3”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推理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把4 分成“1+3”再进行凑十;最后,形成严谨的归纳推理(如下图)。

这是人教版渗透推理的雏形,也是正式引入推理的开始,比较完整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学会有理有据地推理。从一般的数学思考“接着数”,到有依据地数学思考“凑十法”,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像这样零散的推理在后续的“8、7、6 加几”“5、4、3、2 加几”比比皆是,这些数学思维都是“凑十法”的延续和发展,是类比推理思维形式的丰富与发展,到了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更是“凑十法”的反思与推理,在“想加算减法”的基础上借助“破十法”进行退位减法,体会一般的归纳推理。一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安排了《找规律》一课,奠定了“推理”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找规律中体验归纳与类比的推理过程,感悟推理的基本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独立单元“推理”,主要的编排特征是正式引入“推理”,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学会用推理的思维进行判断,学会简单的数学推理,重在感受推理的基本形式,学会有理有据地数学思考,体会推理的应用价值。《推理》一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 以小红、小丽和小刚三人分别拿了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为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推理的思维形式。

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信息本身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读懂信息背后蕴含的信息。首先,要从既定的事实出发。“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这一信息是确定的,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判断依据,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剩下的两本书分别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其次,要从其他的信息寻求思路。“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这一信息背后蕴藏着两条信息,一是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二是剩下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两本书,这两条信息是相互关联的,是进一步推理的基础和前提。最后,进行合情推理。剩下的两本书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肯定是品德与生活。那么,剩下一本数学书就是小刚拿的。在看似简单的推理中蕴含推理的基本形式,让学生明白简单推理的思维形式,能确定的要先确定,能排除的要排除,要读懂信息,还要读懂信息背后的隐藏信息。同时,在逻辑推理时,要注意适当地抽象,引导学生用形式化的语言表达,如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理解信息,实现更好的推理。

例2 是例1 的丰富和发展,是在稍复杂情境中对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推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材要求在16 宫格中判断B 是几,读懂基本要求“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把“A 是几”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A所在的行有了2,所在的列有了1 和3,这就有了推理的依据,A 就是4,把能确定的先确定下来。用同样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B 所在的行和列各有哪些数?找到行和列有2、3、4,所以B 应该是1,接下去,让学生自己尝试推理其他的空格。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因为……所以……”“再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学会有理有据地推理。

在形成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懂信息,发现推理的关键信息;其次要寻找突破口,找到最先能确定的既定信息,寻找推理的重要依据;接着,尝试根据已有的信息合情推理,探寻推理的一般方法;最后,学会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有依据地推理,形成推理的一般表达习惯,学会严谨有条理的推理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编排了“数学思考”独立内容,意在对第二学段所渗透的逻辑推理作梳理、总结和提升,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探究提供思维基础和方法保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数学思考”集中安排了四道例题,涵盖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思维形式(见下表),这四道例题所采用的素材不一样,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但是其教学的内涵是一样的,都蕴含着推理的思想方法。

例1 找规律 合情推理例2 列表推理演绎推理例3 等量代换例4 简单的几何证明

这四道例题的编排思路由易及难、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完整呈现了小学阶段的逻辑推理形式。

例1 的找规律是一年级简单找规律的高级形式,要求平面上几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让学生从简单入手通过寻找增加的点数和增加的线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枚举和数列,寻找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推理出点数与线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合情推理。例2 的列表推理是对二年级推理形式的发展,从简单的列表推理到复杂情境中的列表推理,让学生通过列表,逐步缩小与A 同班的人的范围,最终确认唯一符合要求的人。让学生在列表推理中不断排除矛盾、推出必然结果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演绎推理。例3的等量代换,在之前的编排中虽有涉及,但不系统,这里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时,可以用一个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演绎推理的基础,为第三学段解方程的方法、发展代数思想做准备。例4 是一道经典的用演绎推理来进行证明的几何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没涉及证明,通过本例题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证明的基本经验,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良好衔接。

在小学的整理和复习阶段,安排了以“推理”为主线的这几个内容,让学生系统地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结合实例体会推理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合情逻辑推理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数列与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例谈对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认识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