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互动的内在机理分析①

2021-07-31王婵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素养体育

王婵娟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东阳 322100)

2019年以来,国家全面启动“十四五”战略,各地方高校深入了解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大学生对校园生活需求的提升,高校体育赛事在高校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然而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程度与在体育赛事中展现出来的体育知识、体育意志、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格、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现象明显不符。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个承接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体育的概念而言,高校体育作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高校体育的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渐演进,产生了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叠加、创新、传承、冲突和融合,高校体育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或者是改善生理机能,还应该反映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及社会化等全方面的人文教育。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学者较多,但以高校体育赛事为现象,通过体育教育相互促进双方良好发展的研究不足,鉴于此,该文试图通过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赛事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体育文化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体育文化素养应以体育赛事为体现载体,以体育教育为实施手段

高校体育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目的。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的教育和内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形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文化之所以作为最根本的属性,一方面是文化的价值意义系统,另一方面文化本身一直在创新、延续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构建文化结构和功能。体育文化是以学生身体活动实践为表现形式,不同组织形式为实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掌握情况和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其育人的整个过程包含着精神、品质、意志多个方面,也是高校文化生活的构成[1]。

1974年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一书中,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协会主席尼古·阿莱克塞博士对体育文化的定义进行概括,他认为体育文化是充分利用身体不断锻炼来提高人的物理能力和精神意志的范畴、规律、制度和思想物质设施的总和[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中也对体育文化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体育文化不仅是身体练习的唯一一种形式,应该是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包括体育意识、体育意志、体育价值、体育知识、体育制度、体育行为和体育物质等[3]。

“素养”一词,在《大辞海》中解释为两种。一种是经常修习涵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也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另一种是平素所豢养。《后汉书·刘表传》:“越(蒯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文化素养,素养是平日的修养,其实包含了一种日积月累的输入和形成稳定成熟的行为输出。这也说明了素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不断输入,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使人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由此得出,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在自身主动积极的不断输入的基础上,再经历后天不同体育环境与各阶段的体育教育活动的长期影响,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属性、体育意识、体育技能等方面内化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素养不同与更广泛的校园文化,它指定为体育活动领域,强调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实施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指导。具体在体育赛事中所表现的内容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素养因素的影响分析研究也比较多,其中杨松(2011)研究提出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与体育个性[4]。

2 体育教育与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互动的内在模式

2.1 体育教育与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基本模式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来看,可以粗略地构建出体育教育、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在联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内在联系模式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体育赛事最能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种特殊活动与文化之间既有着一定的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承接着学生输出体育文化素养品质的重担,而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输入重要路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主动进行输出。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使得教学的效果并非想象中完美。让学生在各项不同的体育赛事中感受、判断、选择体育文化素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以此实践反馈理论教育,为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反馈学习系统。

2.2 高校多种体育教育部分的基本现状

2.2.1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的表现形式

从图1的关系模式,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常规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2个方面,教师通过一对多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接受教师输入的教学内容,自我理解、感悟,最终反馈到教育教学,呈现的效果实在有限,想要使得学生完成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目标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完成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终生体育的教育目标。体育教育的内容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有的可以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而体育教育内容之一的体育技能,必须通过外部现场环境的亲身体验并及时指导,加强多次练习,达成最终的技能效果。但是高校体育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完成基本的常规活动和结束部分之外,留给学生自我练习的时间很少,按照每个学期16次大课的时间计算,每次大课1.5h的总时间,学生自我练习时间以练习密度40%计算,每个学生每学期锻炼的时间不足20h,这远远少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所以,学生想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时间来准确良好地掌握一项到两项运动技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想要提高学生的健康、保证体质的回升,一方面是国家基础体育教育的良好保证,包括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的衔接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一个思想强化升级,保证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模式,其体育锻炼的中心,从学生早期的人生阶段,就已经将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竞赛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开展实施[5]。

2.2.2 体育赛事在高校的基本情况

当今高校体育赛事多以大型运动会、校级及大学生各项目运动联赛为主,但教育内容与体育赛事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存在,没有发挥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协调作用。虽然体育赛事在输入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也具备一定的教学影响,但教育内容与体育赛事未能有效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无法更充分地理解、判断、选择、展示体育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容易导致个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理解有失偏颇,特别在学生自我认知基础下,理解成道德水平标准,例如体育赛事规则允许范围中的矛盾冲突等,据王学华(2000)研究指出,大学生参加体育赛事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9%左右,这远远低于想要达成的参与人数,既然体育教育遇到瓶颈,体育赛事独立影响能力有限,这就进一步推动两者之间的合作[6]。

2.2.3 体育赛事与体育教育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出现的情况,想要有所改变,一方面要在体育教育这个过程中,添加体育赛事内容,包括参加体育赛事德育积分奖赏;也可以设置成体育课堂的加分项;考核内容可以添加以体育赛事出现的不同情境下的体育文化素养的阐述题、讨论题。另一方面体育赛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际标准和规章制度,要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程度、身体状况、动机、学训锻炼情况,适当调整赛事。目的就是让偏向竞技赛事性质的比赛,趋向于大众化、普及化。但这不是否定真正的竞技比赛。只是加入一种新的体育赛事元素,只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赛事,才能更好地达成一个共识,相同的教育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同的学校文化背景,促成相同的体育文化素养价值。通过体育赛事与体育教育的内在结合,此时学生接受输入的内容就不仅限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2个方面,还应更深层次的包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与体育个性,如此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树立、性格品质等文化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体育教育、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在机理

体育教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互动的内在机理如图2,多重结合关系模式,输入、输出与反馈反复进行。

图2中有3种模式路径:(1)A+B→C→D;(2)A+C↔D+C;(3)B+C↔D+C。

图2 内在机理

第1种模式表示体育教育与体育赛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此过程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输入,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优化、同化内容,同时体育赛事联系实践,让理论和实践共同发挥作用。

第2种模式表示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联系模式。这里体现的是学生内在品质、性格的良好塑造,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与体育个性,通过教育的基本方式,同化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

第3种模式表示体育赛事与体育文化素养之间的联系反馈,主要通过体育赛事过程中不同情境、环境状况,使学生完成对体育文化素养的良好认识、选择、判断。

在上述3种机理模式下,后二者路径模式,在高校较为普遍,第一种路径模式比较欠缺,影响因素也很多,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实践,不断实施、形成必要的反馈系统,才能稳步前进,解决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问题。

3 面对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发展

3.1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扩大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来源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应该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为了避免体育规则评判与道德水平标准相矛盾,改革体育教育内容,正确向学生输入追求体育精神、体育品质、体育价值的目标,从而丰富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同时,要调整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调查研究表明:浙江省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不重视,上课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都对培养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有相当大的阻力。

3.2 体育赛事管理的局限及对策

现在高校体育赛事的承办和举办多数以体育部、学校团委为主导,这在动员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会产生宣传不到位、降低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参与的体育赛事主要分两种,一种校级赛事,一种是校外大学生挑战赛。体育部和团委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内容,且与体育教育没有很好结合起来。校内赛事要明确学生才是赛事管理、实施、参与的主力军,要从学生被管理过渡到学生管理,校外赛事以体育部为主导,学生为辅的形式[7]。体育文化素养的体现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接收的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文化素养的真实内涵。

3.3 体育规章制度的完善

体育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结合不同学校实情,进行本土化改制,不能仅追求国家标准,高校体育规章制度存在2个方面问题:一是体育部门内部总体制度的局限性,二是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制度不能协调配合。内部制度建设方面比较好的如清华大学的重点必修课,“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及类似U-run校园跑步体育赛事,还有很多名牌高校采取打卡制度、成绩制等,学校层面制度较好的如浙江大学的“三全体育”制度、清华大学的“强制引导”制度等,它们在参与、保障、组织管理、奖励措施等方面走在了前列。

4 结语

该文重点阐述了体育教育、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多路径系统。其通过图2所示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3条联系的路径,其中以第一条路径联系较为全面,其他路径的互动有一定的作用,但较为局限,互动配合不良。体育文化素养的本身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仅通过形而上学的体育教育内容,不能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个体实践的同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效应。想要解决体育教育的问题,不能以管中窥豹独立看待体育教育、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素养,要充分结合三者之间的联系,整体全面地考虑现实的问题。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素养体育
体育赛事版权的理论困境及其突破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们的“体育梦”
畅聊体育赛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