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视角下的跆拳道体能训练研究①

2021-07-31程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跆拳道功能性训练方法

程龙

(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0031)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起初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在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之后,跆拳道运动逐步具有了高强度对抗性的特点。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能够助推竞技体育发展。[1]”随着跆拳道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能训练逐渐成为了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训练的理念是:“协调运动技能、运动形式、运动效率,以达到训练效率的最大化。[2]”为了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使其在跆拳道的实际对抗中发挥最佳竞技水平,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功能性训练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功能性训练起初主要运用于康复层面,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竞技训练中,针对功能性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在跆拳道项目的体能训练中,良好的心肺功能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强健的肌肉是完成各种运动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柔韧性可防止由于动作幅度过大而造成的损伤;适宜的身体组成可避免由肥胖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疾病。[3]”然而,针对跆拳道特点展开的功能性训练及研究依然屈指可数,这与跆拳道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训练需求不相吻合,因此该文拟从功能性训练视角切入,基于跆拳道运动特点,分析其应用于体能训练的价值,以期为跆拳道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是由Gray率先提出的[4]。此后这一理论被国外学者不断阐释,如Steven Plisk认为,功能性运动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5]。Santana J.C.认为,功能性运动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一系列活动[6]。Boyle M.指出,功能性训练应包括平衡练习和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练习,如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练习和身体在各个方位的练习[7]。

随着跆拳道运动从灵活多变向高强度对抗发展,功能性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提升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跆拳道项目是技能主导类同场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身体素质及技战术灵活变换是运动员获胜的基石,随着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差距的缩减,冠亚军之间的争夺往往最终定格于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的较量[8]。胡卫东、徐玄冲、王卫星、董德龙在《我国优秀贻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儿个关键点研究》一文中,以我国跆拳道国家队的14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3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身体机能训练中,优先改善运动员的功率下降率,即保持长时间高功率的能力是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变传统的“乳酸阂”模式为“极化”模式;力量训练中,突出快速力量的核心地位,但一方面需加强训练部位的均衡化,另一方面必须确立异侧稳定支撑力量的重要作用[9]。钱林在《跆拳道运动的体能训练问题与策略探究》中将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他认为跆拳道的基本体能训练是由于专项运动的需要而进行的,训练过程中有很多手段,这些手段都可以促进跆拳道练习者的身体机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掌握跆拳道的各种技巧[10]。王银晖在《系统论视角下的运动链、链反应及功能性训练再认识》中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对传统训练方法简单、孤立、机械等陈旧思想的摒弃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们对运动本质由局部到整体、单一到系统的再认识过程。功能性训练要以运动链的科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摸清链反应的传递机制,正视人体核心区的枢纽作用,合理应用核心区训练的技术与方法[11]。

尽管国内外功能性训练的研究颇具规模,但基于跆拳道训练特点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实证研究数量不够。该文拟从功能性训练视角,采用实验法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比功能性训练方法和传统训练方法下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标,从而针对跆拳道体能训练提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2 功能性训练实证研究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该研究随机选取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跆拳道代表队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前参照该专项教师设计的跆拳道专项体能训练指标进行实验前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运用功能性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内容差别如表1所示。

表1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的区别

传统的力量训练只专注于身体单个大肌肉群,在进行增强力量的练习中,肌肉体积也随之增大;通过这种练习之后,最终结果是丧失了身体肌肉的弹性,例如,人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健美练习者在进行运动或走路时看上去都很僵硬和不协调,其原因就是他们在进行训练时,只着重于肱二头肌弯曲等单独肌肉练习;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巧妙和精巧,如果想让身体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佳效果,必须协同身体中的各个关节和肌肉一起参与工作,通过对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发现了以往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加强了身体肌肉运动统一,以及运动链的统一性与运动中身体静态和动态平衡的训练。

经过3周训练,对比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核心力量、腿部力量和供应能力上的效果差异,实验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核心训练(平板支撑)(n=20)

表3 腿部力量训练(1min深蹲跳)(n=20)

表4 供应能力训练(30s左右横踢脚靶)(n=20)

通过表2可以得出,实验组第8个学生与对照组第8个学生的区别最为明显,实验组通过功能训练的方法,提高了训练效率,而且效率远远高于传统训练。因此,功能性训练的优势在于不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规律,把握住项目特征的核心和具有竞争力的参赛能力,不但使运动强度达到比赛的要求,更强化了技术动作在不同状态下的适应性。

通过表3中实验组第2个学生与对照组第2个学生的对比可以得出,相比传统训练方法,通过功能性训练能够更快地加强人们的腿部力量。跆拳道是以下肢攻击技术为主的竞技运动,对下肢的肌肉力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12]。追溯到理论中,“功能性力量训练对功率输出、神经协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3]。由此可见,功能性训练可以提高跆拳道练习者腿部的力量和爆发力。

通过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为期3周的训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训练更能快速恢复供应的能力,更快速地恢复人们的专项体能,在跆拳道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强度较大,这就要求有更好的能量供应能力。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是跆拳道比赛和训练中的主要供能方式,而无氧功能中磷酸原供能系统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

3 功能性训练在跆拳道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实验发现,通过功能性训练,跆拳道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说,“一个稳定的支撑非常重要,核心稳定性可使运动员对运动不断变化的需要做出迅速反应”[14]。经过功能性训练的运动员在部分体能测试指标上明显优于使用传统训练手段的运动员,特别表现在一些需要全身配合协调发力的技术动作中。

然而,跆拳道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为了防止运动损伤和训练的消极效果,该研究认为功能性运动应基于跆拳道运动及其体能训练的特点来开展,具体如下。

3.1 功能性训练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应用

跆拳道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大多都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如果练习者的稳定性差,就会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运动损伤,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以平衡球收腹为例,接受传统训练的运动员做这个动作时,手臂出现抖动现象,而接受功能性训练的运动员无任何抖动,功能性训练是对全身的肌肉群的练习,所以功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专项体能与技能的发展。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平衡球侧收、负重俄罗斯转体、负重反向卷腹。

3.2 功能性训练在腿部力量训练中的应用

在竞技运动中所有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都是系列性的,在训练和比赛中动作要连续,一旦脱节,就会破坏一个完整的链条,力量就不能发挥到原有的效果。功能性训练注重动作技术的完整性。以弹力带行进间半蹲侧走为例,接受传统训练的运动员做这个动作大腿出现抖动现象,而接受功能性训练的运动员无任何抖动,功能性训练是强调多关节、多肌群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弹力带行进间半蹲侧走、卧姿弹力带踢腿、站姿弹力带踢腿等。

3.3 功能性训练在供应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每个跆拳道练习者的水平不同,所以在选择训练内容和手段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年龄、性别进行选择和设计。以200m冲刺接左右横踢20次为例,接受传统训练的运动员会出现大腿发软、力量不足的现象,而接受功能性训练的运动员则无任何反应,功能性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质量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200m冲刺接左右横踢20次、50m冲刺接双飞沙包20次、多次折返跑后快速移动靶。

4 结语

实证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在核心力量、腿部力量和供应能力3个方面。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和训练的消极效果,该研究认为功能性训练应基于跆拳道运动和体能训练的特点来展开,以完整性、针对性、适度性、多样性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

猜你喜欢

跆拳道功能性训练方法
基于“板块训练理论”对高校乒乓球队教学训练方法的再思考*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
跆拳道奶奶
嘻哈跆拳道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