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指挥法教学与研究
2021-07-31刘明
刘 明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作为指挥,首要职能是协调乐队的多个声部,使节奏统一以及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要想更好地理解指挥的职能,需要从指挥法的起源入手。当今的乐队指挥法教学,更多的是从基本的指挥图示开始,然而关于指挥法的历史发展却鲜有提及,接下来笔者将就指挥法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说明。
在埃及的雕像和墓葬艺术中,人们发现了最早将手势动作用于音乐教学的方法。这种音乐交流形式不仅仅是表示节拍或力度,更用于表示音高和旋律。特定的手势有助于教学,并帮助人们记住圣歌的音高与旋律。埃及文化对他们领土周边的许多文化都有长久的影响,古希腊人作为埃及文化的传承者,后来将这些传统融入了自己的音乐文化中。希腊音乐文化则通过手脚并用的方式来进行合奏,用脚踏地表示节拍,用手势动作表示旋律走向。
进入中世纪后,圣咏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风格更加趋向华丽化,通常会在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不断扩展,同时根据音高上升或下降时,作出速度上的变化。带领他们的合奏的修道士使用手势动作来表示相对音高,随后这些手势被标记在单词上方,称为纽姆谱,表示歌词各音节大略的长度和旋律的大致走向,现在广泛使用的五线谱也是由此发展而来。与早期希腊文化不同,中世纪的手势动作更注重旋律的走向以及速度变化。(见文末图1)
进入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管弦乐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数不断增加,如何保持统一的节奏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到17世纪末,作曲家在作品中对力度和乐句划分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标记,甚至对演奏技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进入18世纪,教堂音乐演奏在德国逐渐发展成为双导向制,第一小提琴主导音乐上的发展,而键盘演奏员则控制着合唱团的进入的气口与结束。到了18世纪末,“指挥”(即保持节奏的人)通常由合奏团体中的键盘演奏员担当,这一做法在巴洛克时期的合奏作品中得到体现。起初,指挥在合奏中只是给出音乐上的提示,随着作曲技法的不断发展,指挥家不仅要对每个声部的走向了然于胸,同样要通过眼神和其他手势动作与演奏员进行交流。
19世纪和20世纪民主主义的盛行和中产阶级迅速增长催生了艺术产业的变革,音乐家们逐渐脱离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赞助体系,转向靠个人名声和公众知名度来谋生,而像乐团这样的大型合奏团的指挥者也越来越多,职业化的指挥家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18世纪后期,指挥棒已被广泛运用于指挥交响乐团,到了19世纪,指挥图示也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随着交响乐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作曲家对音乐表现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指挥在乐团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许多作曲家也转型成为乐队指挥,比如:理查·施特劳斯作为指挥,与柏林爱乐有过多次合作;古斯塔夫·马勒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并于1895年12月3日亲自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马勒《第二交响曲》。
音乐的诠释需要了解政治、社会历史、文学、表演实践、视觉艺术、建筑和哲学。乐队指挥不仅是技术指导,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以应对现代音乐在技术和表达上的复杂性。指挥职能的发展,从最初的通过精确的挥拍统一节奏,到后来的对作品进行诠释,而当今指挥的艺术已经远远超越这些职能。除描述音乐本身之外,指挥更重要的是帮助听众与作曲家建立起更深的联系。保持敏感的听觉、关注乐队的声音,可以使器乐合奏达到的更高的高度,在乐队指挥法教学中也至关重要。
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人数从60到90人不等,包括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弦乐组,其中部分管乐属于移调乐器,常见编制分为单管、双管和三管。常见交响乐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等,其中协奏曲是以独奏者与乐队的形式,歌剧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等。有别于其他表演专业,指挥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从无声练习开始。在进入指挥图示练习前,我们要求学生先对总谱进行仔细阅读,完成案头工作。在读谱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音符和节奏外,更需要引起指挥学生关注的是乐句的划分以及声部的衔接,这将决定如何设计指挥图示以及如何安排两手分工,随后是和声进行、曲式结构,直到对整部作品由微观到宏观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图像,最后再通过排练将图像转换为音响效果。细致完备的案头工作能为后续的背谱打下良好基础,唯有对总谱达到谙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在排练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表现上。
在乐队指挥法教学中,首要关注的是精确的挥拍,清晰明确的挥拍是保证乐队演奏统一整齐的第一步。对于指挥初学者来说,精确的挥拍包括:基本拍图示、起拍收拍和预示拍。其中,基本图示分为:二拍子图示,第一拍向外,第二拍向里,例如2/4和6/8拍(合拍);三拍子图示,第一拍向下,第二拍向外,第三拍向上,如同三角形形状,例如3/4和9/8拍(合拍);四拍子图示,第一拍向下,第二拍向内,第三拍向外,第四拍向上回到原点,例如4/4和12/8拍(合拍)。五拍子图示和六拍子图示则根据作品有不同的打法,下图展示的是其中一种打法。
图例2 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基本指挥图示
图例3 五拍子、六拍子基本指挥图示
精确的落拍点有助于使指挥图示清晰准确,正确的起拍和收拍确定了乐句的开始和结束。此外,指挥还需要在指挥图示中明确给出预示,例如提示声部的进入、确定速度或是音乐表情是柔和还是激昂,准确的预示拍使演奏员在演奏中对指挥的音乐处理进行预判并做出相应的音乐处理。区别于单一乐器的平面音响,乐队演奏是多声部的立体音响,每个声部由多名演奏员组成,交响乐作品也并非全部声部齐奏,因此,精确的挥拍是确保各声部衔接顺畅、音乐处理统一的重要一环。划出精确的指挥图示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尤其是通过录像、镜像或是与双钢琴的排练中获得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修正,这仍是乐队指挥法教学中的主要重点,但对于指挥法教学以及诠释作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在精确挥拍图示的基础上,富有表现力的图示帮助塑造音乐形象、情感表达,乐句走向,或是速度、力度及演奏法的变化,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图示,演奏员会更准确地与指挥同步。比如指挥图示增大通常代表着乐句的渐强;在指挥长乐句时,要求手部动作也做到连贯绵延;跳音的图示通常是短促有力的。在指挥过程中,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同样可以辅助挥拍图示,增强音乐的戏剧化与表现力,比如说突弱或突强的乐句。在交响乐团中,各声部的座位方向不一,比起单纯依靠预示图示,结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图示能更好地提示声部的进入,增强指挥与演奏员的内在连接。表现力图示作用于反映音乐的内在情感,指挥在排练中通过图示及肢体语言将作品细节、整体结构、乐句的划分和音乐情绪等交代清楚,进一步完善音乐中的细节处理,从而引起演奏员的共鸣以激发更深层次的表现力,进而也更深地影响听众。指挥会在图示中通过模仿不同乐器的演奏特点,比如弦乐演奏员的揉弦,管乐演奏员的运气等,甚至从演奏员自身演奏方式出发,对声部的音色做出特定指示。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还要根据音乐特点调整指挥图示,例如个别声部的独奏乐句,如果依然使用机械化的挥拍图示,则会影响演奏员的正常运气,无法演奏出松弛的音色。排练中需要注意什么时候图示要清晰明确,什么时候则不要过度指挥。前文提道,案头工作包含指挥图示的设计,但实际排练中也并非按照设计好的图示一成不变地执行,更多时候会因特定情况进行调整。
当乐队演奏员在节奏和音乐处理上与指挥同步后,想要进一步实现对作品的诠释,这要求指挥对音准、和声、声部均衡、声部之间的关系、音色以及音乐风格达到高度的敏感。一名优秀的指挥,需要在排练过程中时刻关注演奏员的演奏状态,通过声音反馈进行自我检视,同时引导演奏员将注意力放到彼此音色的融合和平衡上,以保证演奏出更圆润的音色。指挥不仅通过图示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演奏员的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在有限的排练时间中,简洁明了地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使排练有条不紊地进行,过于拖沓的排练节奏往往使演奏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排练效率。如何计划一次高效的排练是每个指挥学生在指挥图示之外需要不断学习的重点。在学生阶段多观摩学习排练,观察其他指挥的排练方法和沟通技巧,进入实习阶段后,在每次排练前做好计划,在排练后与声部成员进行交流,根据演奏员的反馈对排练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在日后的排练中不断完善自己。
本文以指挥的职能为中心,从三个层面阐述乐队指挥法教学中的要点,从中反映出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在演出前和演出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向。指挥学习整合了专业教学和方法实践,通过团队合作展示教学成果。尽管精确的挥拍图示指是指挥最普遍和最传统的职能,但随着音乐的发展,指挥的职能也不断增加。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表演艺术,指挥图示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应运而生,即便是同一部作品,每个指挥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指挥要具备敏锐的听力和敏捷的思维,排练演奏中时刻关注演奏员对于指挥图示的反馈及与乐队的交流。指挥不仅要在乐团中起到主导作用,更要建立起与演奏员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音乐融合,激发整个乐团的更高境界,随着经验的积累,指挥将在每次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每个领域的专业学习都有其传统,但是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演奏技法和作曲技法,要做到泰然处之,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与创新适用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对于音乐教育者在与学生尤为重要,才能培养出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艺术人才。
附图:
图例1:9世纪诺特克·巴布罗斯给一名无名僧侣的信中出现纽姆谱(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