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威伯恩《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六首小曲》(Op.9,No.3)音高组织研究
2021-07-31冯慧
冯 慧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一、音高组织特征
这首曲子一共只有九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小节,5-9小节为第二部分。曲子一开始由中提琴最先开始演奏,主题来源也是中提琴的旋律线条,动机是由中提琴声部的五个音组成,标记为动机X1=
谱例1.mm.1-4
谱例2.
谱例2标记出X1的各种子集。这些子集的下标是按X1里面音的出现顺序标记的。第一小节中提琴声部的五音动机
谱例3.
由第四小节第二小提琴的C、G、D组成的三音动机
谱例4.
此外,从这首曲子还可以看到,第一小节中提琴的最后三个音E、A、D和第三小节中提琴的G组成的四音动机
二、关联转换
关联转换(contextual transformation),其完整含义是指“上下文关系的”转换,具体来说是指依赖于特定的音乐文本(musical context)背景的,保持其共同音的音序或音集之间的转换。
谱例5:
(a)
(b)根据这首曲子的音乐文本背景并运用集合方式而定义的关联倒影模式:
J:保持(0123)成员而变化另一个音级的倒影,如B,B,C,C,G]与B,B,C,C,E]。
K:保持(012)成员而变化另外两个两级的倒影,如C,D,D,E,B]与[D,E,E,F,A]。
L:无共同音的倒影,如[D,E,E,F,A]与B,B,C,C,G]。
(c)该作品中音级的关联倒影路径:
谱例5(c)显示的是该作品根源于主题动机[D,bE,E,F,bA](按标准型排序)的转换网。从该转换网可以看出,除了最后的K以外,主题动机大致是沿着J/L的路径而循环的。
三、结语
威伯恩是在Op.3-4中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所以Op.9的这部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组织逻辑,虽然在此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序列音乐风格。在威伯恩的无调性作品中,固有的是对调性从属关系的拒绝,音高体系中的音符和结构都是处于相同地位的,从威伯恩的《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六首小曲》(Op.9,No.3)的音高材料来看,没有一个音符是不被考虑的。此外,根据具体的分析,这部作品的动机也十分明显,以旋律的方式呈现,并且整首曲子都围绕着这个动机进行展开和发展,通过上文用关联倒影的表示法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作品的动机在作品结尾处出现了几次(通过把动机音符分散到各个声部的这种方式),在这种成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首尾呼应的关系。在这部作品里中提琴声部的第一个音与最后一个音都是一样的,均为音级F,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有调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首尾呼应。最后,这部作品的结构逻辑也十分严谨,运用了包括音级集合、对称镜像等数理逻辑来控制,将理性的结构控制与感性的音响创造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注释:
①标记法参阅Mark Sallmen.2003.Motives and Motivic Paths in Anton Webern 's Six Bagatelles for String Quart,Op.9.
②参阅《后调性理论基础》,高畅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7(2019.8)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