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缘壶”的设计风格和内涵蕴意
2021-07-30罗仙璆
罗仙璆
一壶江南春,千年宜兴城。早在7000多年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陶瓷技艺,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传承之后,紫砂艺术作为陶瓷艺苑之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成为了今天宜兴最为典型的代表和名片,紫砂行业也带动了十来万人的全产业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在普通的茶友看来,紫砂壶的主要价值就在于良好的透气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茶叶原本的滋味。而对于资深的壶友来说,紫砂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寄托思想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可以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从根本上来看,紫砂器的实用功能在今天已经逐渐弱化,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给予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滋养,让人们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图1“聚缘壶”采用了具有浓郁道洪风格的设计手法,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不工”的自然味道,让广大壶友耳目一新。众所周知,道洪壶是当代制壶大师何道洪首创,他曾经受教于王寅春、裴石民二位先生,得到真传,自开一派,有着“千金易得,道洪壶难求”的美誉。“聚缘壶”壶身圆润饱满,和常见的柿子有点相似,壶身的明针工艺非常到位,色泽水色很好。壶底微微收拢,端庄稳重,气韵生动。壶嘴粗犷有力,出水干脆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也是一脉相承,自带风格,特征明显,上粗下细,端握非常舒适。壶颈比较低,和肩部的过渡自然,彰显出高超的紫砂传统技艺。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上面的壶钮和壶嘴、壶把融合的非常和谐,风格统一,具有浓郁的道洪风格。从整体上来看,这件“聚缘壶”以圆的元素为主题,在处处流露出圆融风格的设计之中,尽量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高级感,让整件作品一看就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别人难以模仿,也很难做出其中独有的韵味。取名“聚缘”,既取了谐音的巧合,又把朴素的祝福和美好的期待蕴含其中,观之令人印象深刻、爱不释手。
图1 聚缘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圆”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期待,圆满、圆融等词语总是折射出大众遵循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圆”的处世之道和艺术审美。当广大的壶友开始接触紫砂的时候,总是从圆器开始,它的数量也是最多。一般的紫砂艺人也是选择传统的光素圆器,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道洪风格的圆和普通的圆器相比较,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够看穿的形态之圆,而是一种沉积了许多年,对紫砂艺术的理解和各种紫砂形态融汇贯通之后的抽象与总结。除了需要扎实的技艺水准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天赋的体现,才能成为一种典型的代表。之后,在广大的资深壶友圈里面铺展开来,是一种缘分的聚集。圆和缘同音,字面也有相同的地方,所谓的“缘”,就是一种缘分,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形的关系,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的情感体验。对紫砂艺人来说,壶友们能够在许多的紫砂壶之中选择“聚缘壶”,也是一种缘分的体现。“聚缘壶”通过紫砂技法的演绎,希望传递出这样的两层意思,一是通过紫砂作品认识到作者,结识为友,这是一层缘分;二是通过紫砂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也是一种缘分。“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让我们因缘聚会,携手同行,一路高歌。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深入研究,紫砂壶的作用被人们更多的提及。紫砂壶良好的透气性成为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利器,又因为全手工成形的手法技艺和蕴含着匠人们思想情感的体会,紫砂壶在文人雅士们的宣传之下,影响力越来越大,形成了独具江南味道和中国特色的紫砂文化。集书法、绘画、陶刻等艺术手法,让我们在喝茶品茗之间,能够更加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