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评价

2021-07-30梁春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肠套叠浅表肠管

梁春艳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将相连肠管套入的情况,以婴幼儿为高发群体,极易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进而诱发肠梗阻止、肠穿孔、肠坏死等,对患儿的生命产生威胁。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者可及时控制病情发展,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小儿肠套叠患儿伴随面色苍白、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呕吐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增加诊断难度,需配合实施辅助诊断方式[1,2]。当前,超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急腹症的诊断中使用增多,具有无创特点,适用于小儿患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超声诊断方式较多,如浅表超声诊断、腹部超声诊断[3,4]。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小儿肠套叠患儿使用浅表腹部超声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促进患儿的治疗。当前,临床小儿肠套叠的浅表、腹部超声诊断有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近年来(2017年1月~2020年10月)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浅表、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 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 岁,平均年龄(2.39±1.23)岁;发病时间3~68 h,平均发病时间(13.85±18.05)h;体征:78例腹泻,69例呕吐,92例哭闹不止,20例腹部包块,21例果酱样血便。纳入标准: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灌肠检查等确诊疾病;患儿家属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其他肠道疾病;其他急腹症;器官实质性病变;精神障碍;其他因素引起呕吐、腹痛等症状;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实施浅表超声诊断和腹部超声诊断,设备为美国GE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ividE9),浅表诊断时探头频率设定7.5 Hz,腹部超声诊断探头频率设定3.5 Hz。指导患儿保持仰卧位体位,使用腹部超声探头扫查患儿的腹部,了解肠管情况,对肠管边界、走向、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进行确定,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扫查明确。浅表超声诊断:多切面扫查异常部位,确定病灶的内部血流,了解腹部肿块、临近肠管扩张、积液状况等情况。在检查时,若患儿腹腔气体较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需加压诊断,在必要时调整体位,对包块的变化情况详细了解。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浅表超声诊断和联合诊断(浅表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超声诊断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98例患儿发病部位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小肠8例,回结肠21例,回盲肠62例,结肠7例。联合诊断的诊断符合率97.96%(96/98)明显高于浅表超声诊断的90.82%(89/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n,%,n=98)

2.2 超声诊断影像学特点分析 所有患儿中96例有腹部包块,其中8例为左侧,79例为右侧,9例为脐上部;腹腔包块多伴随不均匀低回声,其外形规则为主,包块的边界较为清晰,超声横切面扫描查可见“同心圆征”、“靶环征”,纵切面扫描查可见平行排列肠管,回声可见上下对对称、高低相间,呈“套筒征”。95例患儿可见包块血流信号呈棒状或者点状,1例无血流信号,肠壁可见水肿现象,为肠坏死。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常见儿科疾病,属于急腹症,分为继发性、原发性两种,以原发性肠套叠较为常见[5]。研究指出,小儿肠套叠与病毒感染造成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饮食状况、回肠解剖、遗传因素、自主神经失调、肠痉挛等因素存在相关性[6]。小儿肠套叠传统诊断方式为X 线诊断结合临床体征诊断,然而,由于该疾病的临床体征类似于其他急腹症,且患儿的年龄很小,无法清楚的描述疾病,医护人员在了解其症状时存在一定难度。除此之外,使用X 线诊断小儿肠套叠时,极易受到肠气、呼吸伪影等因素影响,造成漏诊、误诊现象,不利于早期治疗,进而造成病情延 误[7]。超声诊断操作简单,具有无创性特点,可重复性高,且诊断过程具有较高安全性,适用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时,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对肠管的结构情况进行确定,明确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周边病变等,可辅助疾病的诊断,另外,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可将病灶周边的血流情况反映出来,有助于辅助诊断[9,10]。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小儿肠套叠使用超声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本次研究结果可见,98例患儿发病部位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小肠8例,回结肠21例,回盲肠62例,结肠7例。联合诊断的诊断符合率97.96%(96/98)明显高于浅表超声诊断的90.82%(89/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中96例有腹部包块,其中8例为左侧,79例为右侧,9例为脐上部;腹腔包块多伴随不均匀低回声,其外形规则为主,包块的边界较为清晰,超声横切面扫描查可见“同心圆征”、“靶环征”,纵切面扫描查可见平行排列肠管,回声可见上下对对称、高低相间,呈“套筒征”。95例患儿可见包块血流信号呈棒状或者点状,1例无血流信号,肠壁可见水肿现象,为肠坏死。单独使用腹部超声诊断时,探头的频率低,图像质量受到腹壁、肠气等因素影响,进而对显像效果产生影响,极易出现显像不佳现象,发生漏诊、误诊[11,12]。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患儿可使用浅表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有效检出疾病,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肠套叠浅表肠管
马属动物腹股沟阴囊疝的辨证施治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儿童肠息肉继发肠套叠27 例临床分析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让学生的主动参与由浅表向深层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