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30韩游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上颌种植体黏膜

韩游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种植义齿因具有美观、舒适、咀嚼效率高、不损伤天然牙等优点,深受口腔疾病患者的青睐。然而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常受限于牙槽骨炎症性或废用性萎缩及上颌窦气化导致的RBH 不足,需要采取合理的术式进行修复与治疗[1,2]。本院为了提高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治疗效果,结合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原因与相关文献研究,认为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此选取部分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9~58 岁,平均年龄(42.9±8.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通过伦理学会批准。纳入标准:上颌后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状况稳定患者;牙缺失时间>3个月的患者。排除所有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类疾病、肿瘤类及精神障碍等患者,确保不会影响研究结果;排除种植手术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进行治疗。常规麻醉后在牙槽嵴顶做水平切口,翻开粘骨膜瓣,充分暴露术区,用先锋钻进行定位,使用扩孔钻进行备洞至距离上颌窦底1~2 mm 左右,备洞后将窦提升骨凿放置于扩孔钻制备好的窝洞中,用合适的力度敲击冲顶。待上颌窦底提升完成,检查未发现黏膜穿孔后,将提前制成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放入预备好的窝洞内,用骨挤压器将其填入提升后的上颌窦底骨壁与黏膜之间,再用骨粉输送器将混合自体骨的骨粉填入上颌窦底骨壁与黏膜之间,然后植入种植体,种植体上部安放窦提升基台或硅胶塞,在牙槽嵴顶覆盖生物膜,严密缝合粘骨膜瓣。

1.3 观察指标 观察种植体成功留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RBH、SLH、GR、SW 及BHA。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RBH、SLH 及GR 对比 治疗后,RBH高于治疗前,SLH 及GR 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6例患者治疗前后RBH、SLH 及GR 对比 (,mm)

表1 36例患者治疗前后RBH、SLH 及GR 对比 (,mm)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2 治疗前后SW 和BHA 对比 治疗后,BHA 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W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6例患者治疗前后SW 和BHA 对比(,mm)

表2 36例患者治疗前后SW 和BHA 对比(,mm)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3 种植体成功留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36例患者共58 枚种植体,57 枚种植体成功存留,存留率为98.3%;其中2例患者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3%。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上颌后牙缺失的发生率有显著增加趋势,种植体修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3]。随着种植体修复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其中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后骨高度不足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术进行治疗[4]。有学者[5]将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分为3 类:7 mm ≤RBH<10 mm 为轻度不足;4 mm≤RBH<7 mm 为中度不足;RBH<4 mm 为重度不足。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轻、中度不足时可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观点,但关于骨高度重度不足时是否能选择上颌窦内提升术的问题还存在争议。以往普遍认为当 RBH<4 mm 时应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但也有少数学者发现 RBH<4mm 时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针对上牙区骨高度不足主要可采取颌窦外提升术和上颌窦内提升术两种方式,颌窦外提升术是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操作视野好、可提升高度大,但存在经济负担及术后反应重的缺点;而上颌窦内提升术为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黏膜,基本原理是在提升上颌窦黏膜与骨壁之间创造成骨空间,成骨细胞在该空间内逐渐形成新生骨质,优势是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操作简便,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盲视下操作,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且提升高度有限[6]。

根据黄江琴[7]的《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运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上颌后牙区的CBCT研究》中的报道,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运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及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术前RBH、SW 及种植体突入窦内长度均不影响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提升骨高度及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徐颖[8]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常规种植体和Bicon 短种植体边缘骨高度变化的对比》中报道,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实施 Bicon 短种植体治疗的边缘骨高度变化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所以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将其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本院为了进一步探索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治疗效果,选取 3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6例患者共58 枚种植体,57 枚种植体成功存留,存留率为98.3%;其中2例患者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3%;治疗后,RBH 大于治疗前,SLH 及GR 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HA 小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W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得出的结论与 黄江琴[7]的结论相近,说明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疗效显著。以上数据中RBH被认为是影响种植体远期存留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 RBH 较低时,只有种植体冠方少部分与骨组织接触,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差,从而可能降低种植体成功率;同时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较大,可能会增高黏膜穿孔的风险。

综上所述,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上颌种植体黏膜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