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7-30张敏愉黄文娴

医药前沿 2021年16期
关键词:鼻炎过敏性例数

张敏愉,黄文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儿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所谓过敏性鼻炎,即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现特异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其与患者的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组胺介导以及细胞因子都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主要由鼻痒、喷嚏以及鼻塞,甚至部分患者还存在哮喘等并发症[2]。现阶段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其中最为常用的便是药物治疗[3]。本文对揿针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本院90 例0 ~3 岁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摸球法分为A、B、C 两组,A 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平均为(1.76±0.12)岁。B 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平均为(1.47±0.24)岁。C 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平均为(2.166±0.19)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1)鼻塞、鼻涕、喷嚏等症状,存在2 种及以上症状,便可确诊;(2)患儿每日症状持续出现1 h 以上,且可能会出现结膜充血、眼部瘙痒等症状;(3)上述症状每周持续时间在4 d 以上,或每年发病时间在4 周之上,患儿总病程时间长达1 年;(4)患儿具备变应性体征,例如水肿、鼻腔检查时,存在鼻黏膜苍白症状,溢泪、咳嗽等症状。(5)有变应原相关检查阳性结果,如皮肤点刺试验(SPT),sIgE、过敏原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等。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炎与哮喘中西医最新诊疗学》的诊断[4];(2)患者发作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例如鼻塞、喷嚏等;(3)患者病程至少应在半年时间及以上;(4)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细胞和肥大细胞呈阳性。排除标准:(1)患者为其他鼻部疾病;(2)在7 d 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3)中途退出试验的患者。

1.2 方法

三组患者在参加本次研究前,近1 个月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A 组采取揿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B 组采取单纯揿针治疗;C 组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患者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89;规格:10 mL:0.05%,<2 岁2.5 mL/次,1 次/d;≥2 岁5 mL/次,1 次/d。

揿针:采用日本清铃牌,根据穴位皮下组织的厚薄,采用不同规格。揿针埋针:临床医师选取患者双侧迎香、足三里、肺俞穴等穴位。先使用75%乙醇溶液棉球,对患者穴位进行消毒,随后选取1 个揿针,将密封纸拆下。临床医师持针,对已消毒穴位进行施针,并且应压好胶布,保障黏附稳妥,每个穴位均按此操作。1 min/次,1 次/d。临床医师应叮嘱患者每日按压3 次,1 疗程为2 d,1 疗程后应休息1 d,进行4 个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的改善率进行评定。治愈:患者治疗后无任何症状,症状量化评分为0 个;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60 分;有效:患者症状量化评分<60,≥25 分;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25 分。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患者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3)观察患者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4)观察患者外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或Z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A 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三组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VAS 评分低于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VAS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三组VAS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0 24.75±7.69 4.88±1.23 B 组 30 24.02±7.15 8.23±2.86 C 组 30 24.33±7.49 8.46±2.35 F 1.137 2.499 P 0.215 0.011

2.3 三组RQLQ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RQLQ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 疗 后,相 较 于B、C 组,A 组 患 者RQLQ 评分等临床相关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RQLQ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三组RQLQ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0 26.15±9.14 10.47±4.26 B 组 30 26.07±9.28 14.53±7.46 C 组 30 26.39±9.68 14.33±7.15 F 1.142 2.471 P 0.156 0.024

2.4 三组EOSR 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EOS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B、C 组,A 组患者EOSR等临床相关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EOSR 比较(± s,%)

表4 三组EOSR 比较(± s,%)

组别 例数EOSR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0 7.09±2.41 3.21±1.15 B 组 30 7.11±2.08 5.28±1.24 C 组 30 7.36±2.46 5.69±1.38 F 1.215 2.369 P 0.124 0.018

3.讨论

所谓过敏性鼻炎,其是一种将IgE 作为介导的一种疾病,属于鼻黏膜非细菌感染性炎症[5]。就当前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可知,小儿过敏性鼻炎其发病率高达10%,其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6]。近些年,过敏性鼻炎的婴幼儿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有口服抗组胺药物、鼻内糖皮质激素给药、口服白三烯抗体拮抗剂等手段,但其对缓解鼻塞症状疗效则不理想,且婴幼儿因为年龄组小,口服药物困难,且西药对婴幼儿的副作用相对较大[7]。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作为针刺疗法的一种,揿针也被称之为皮内针,属于浅刺法。揿针源于古代的针刺留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其操作简单,对患者影响较小,不会使患者产生较大的疼痛感,比针灸针更容易为患者接受。除此之外,使用揿针能够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长时间的持续的刺激,从而减少由于反复进行针刺导致患者出现的痛苦感。另外,部分患者也可以选择自己进行手压埋针,增强刺激,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更大的提高。使用揿针埋针,会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持续性刺激,达到疏通气血,调整患者经脉的效果。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属于二代抗组胺药物,能有效缓解AR 患者鼻部、眼部的症状。相比一代抗组胺药物,在规定剂量内,二代抗组胺药物不具备中枢镇静作用,治疗AR 的药物,当前主要推荐服用二代抗组胺药物。

综上所述,对过敏性鼻炎患儿,采取揿针配合药物具有较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鼻炎过敏性例数
过敏性鼻炎别再吃冰了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不可小觑过敏性哮喘
说说过敏性紫癜
谨防过敏性休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更正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