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干预价值分析
2021-07-30郑莹
郑 莹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协和江北医院> 湖北 武汉 430100)
健康管理是当前临床疾病和康复护理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是针对患者所制定有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的认知增加过程。在当前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患者开展健康管理可有效提升身体健康状态、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医疗治疗费用[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与患者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饮食和情绪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期间若不规避这些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3]。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健康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探究健康管理实施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中,分析其管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楚,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同意参与本次护理管理,全程参与。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器官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等。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试验组54 例,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是29 例和25 例,最小年龄39 例,最大年龄73 岁,平均年龄(59.05±1.48)岁。对照组54 例,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是28 例和26 例,最小年龄40 例,最大年龄74 岁,平均年龄(60.16±1.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等。
试验组:对患者实施健康管理。(1)健康知识教育。患者健康意识不足源于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少,或是存在误解。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健康手册、视频资料等,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4]。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有私自增减药量的情况。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2)心理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要进行自我管理的项目较多,使患者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健康管理的配合程度[5]。耐心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的心结,转移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康复心态。鼓励患者互相沟通,不要沉溺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相信配合医疗会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3)饮食注意[6]。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控制盐分的摄入,不要暴饮暴食。每日饮食可以按照少食多餐的方式,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适量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心血管患者一定不要用力排便,如果有便秘症状要寻求医学帮助,如按摩腹部、帮助排泄的药物服用等,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血管压力[7]。(4)运动健康管理。适当的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帮助疾病好转。按照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喜好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慢走、太极拳、健美体操等。注意在运动时的心率,不要出现危险事件。(5)健康随访。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8],记录疾病和联系方式。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入户随访,评估患者的疾病康复状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叮嘱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科学饮食,存在不当的行为要马上纠正,保持长期的管理效果。
1.3 评价指标
(1)健康知识掌握评分。评估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管理后对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9],发放调查问卷,从药物、饮食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的评分总分是10 分,评分越高拜师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好。(2)生活质量评分。向患者发放SF-36 生活质量评分问卷,评价的维度主要有症状表现、日常情绪、社会支持、精神状态四个维度,计算分值,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好。(3)依从率。在管理后,观察患者是否配合护理的开展,评价等级是完全依从(完全遵照护理内容)、部分依从(偶有不配合护理情况,3 次或以内)和不依从(经常出现不配合情况,超过3 次)。依从率=完全依从率与部分依从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管理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疾病诱发因素 按时服药 饮食注意试验组 54 8.38±1.73 9.58±1.29 9.16±1.13对照组 54 7.37±1.89 7.42±1.37 7.48±1.97 t 13.08 14.51 14.35 P<0.05 <0.05 <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管理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状态 生理功能 社交关系试验组 54 23.12±1.33 22.18±1.33 23.31±1.63 24.35±1.02对照组 54 19.23±1.19 18.41±1.95 20.43±1.87 21.49±1.34 t 14.69 15.36 17.38 14.63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依从率比较(例)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状态等。常规治疗仅重视患者的病症治疗,缺少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不足,难以保证在日常生活中规避危险因素[10]。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中,对患者开展健康管理可显著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遵医嘱程度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11]。
结合本次研究分析可知,试验组患者接受健康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管理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生活质量评分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率高,各项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证实健康管理发挥的积极价值。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认知程度所开展的宣传方式,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促进对自身疾病的控制[12]。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周期长,患者需要加强健康管理,正视自身疾病,减少负面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健康管理的实施促进护患沟通,推动疾病的管理研究,患者对管理的配合程度高,保证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将健康管理实施在心血管疾病干预中发挥了积极的价值,可增加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对管理的满意度评价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