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子宫腺肌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30殷世武潘升权项廷淼
李 靖,殷世武,潘升权,项廷淼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子宫腺肌症(AM)是妇科常见疾病,患者集中于30 ~50 岁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报告显示:疾病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长期以来腹腔镜下保守治疗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均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常用方法且均能起到符合临床预期的治疗效果。考虑到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后能否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现已成为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为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本研究将以科室收治的58 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通过统计学对比的形式,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58 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以经子宫动脉栓塞术30 例为试验组,年龄27 ~45 岁,平均年龄(33.2±2.7)岁,痛经2 ~5 年,平均(3.1±1.1)年,月经增多伴贫血23 例。经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28 例为对照组,年龄30 ~49 岁,平均年龄(34.1±3.5)岁,痛经2 ~6 年,平均(3.4±1.4)年,月经增多伴贫血21 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调查内容全部知情,并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于月经干净后行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对照组行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作常规CO2气腹,完成上述操作后,于宫底部注射10 单位催产素,弥漫型子宫腺肌症病例行子宫中心体切除术,分别于双侧子宫角内约1 cm 左右的位置向峡部方向楔形切除宫体;子宫腺肌瘤病例行病灶局部切除,选择腺肌瘤突出部位借助单极电刀线性切开,若病灶累及浆膜层则于病灶外缘梭行切开,并选择单极电钩清理病灶;最后借助腹腔镜判断病灶是否清除切净,单极电凝止血后常规缝合创面。
试验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借助PCA 行镇痛麻醉,于单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0.5 cm 股动脉搏动处行穿刺处理,确定穿刺成功后沿导丝置入5 FCobra 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完成上述操作后,以Cobra2 导管作双侧髂内动脉造影,以显示盆腔动脉走行和子宫动脉开口。选择3F 微导管作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借助NSA 证实插管情况,确认插管成功后以300 ~500μg 聚乙烯醇颗粒混于300 mL 300 mg/mL 非离子型对比剂,2 万单位庆大霉素造影剂作栓塞,子宫动脉血流缓慢后停止注射并以明胶海绵条栓塞子宫动脉主干,造影确认栓塞的情况下降导管拔出并对穿刺点作常规加压包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1)治疗有效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提升超过50%,子宫体积缩小≥30%;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血红蛋白增加30%~50%,子宫体积缩小20%~30%;无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清CA125及子宫体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清CA125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血清CA125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清CA125 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清CA125 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 血清CA125/(U•mL)试验组 30 130.1±14.2 24.2±10.8对照组 28 127.5±13.3 26.8±13.7 t 0.7183 0.8054 P 0.4755 0.4239
2.3 两组子宫体积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子宫体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子宫体积比较(± s, mm3)
表3 两组子宫体积比较(± s, mm3)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月 术后3 月试验组 30 212.7±40.6 181.3±13.5 138.5±18.9对照组 28 208.1±51.3 70.3±20.4 72.5±20.6 t 0.3799 24.5933 12.7252 P 0.7054 <0.001 <0.001
3.讨论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抑制症状,但停药后复发风险较高[2]。手术是目前针对子宫腺肌症的常用手段,包括根治/半根治性手术和保守手术,子宫切除术由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临床适用率相对较低;子宫动脉栓塞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而言不仅治疗效果理想,同时能够有效满足患者治疗后的生育需求[3-4]。结合本次研究来看,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2.86%,同时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CA125 水平均在临床预期水平内,提示该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同时,该术式对患者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较小,不会对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造成过大影响,但有研究表明,该手术患者远期可能出现子宫破裂或流产、早产等并发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价值。结合既往病例,笔者认为腹腔镜下保守手术须严格掌握以下适应证:(1)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且经影像学明确诊断的患者;(2)局限性子宫腺肌症者[5];(3)有保留子宫或生育要求者,但弥漫性病变者慎用[6]。
子宫动脉栓塞术以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病灶血管的方式,使得异位内膜缺血、坏死,最终达到缩小病灶或使病灶消失的目的[7-8]。本次研究中试验组30 例患者经治疗,无论从有效率数据,还是血红蛋白和子宫体积的改善均取得了符合临床需求的治疗效果。相对于腹腔镜下保守治疗手术而言,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在术后近期恢复阶段有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发热等栓塞综合征的可能[9-10],但大多数患者在1 ~2 周内可自行缓解,不会对患者的中远期健康造成过大影响,更不会出现远期子宫破裂和流产、早产等严重并发症[10]。说明子宫动脉栓塞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综上所述,子宫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下保守手术均是当前针对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两种方法均是临床成熟治疗方案且近期治疗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子宫动脉栓塞术更适合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在该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更加具有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