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来源”的思想史考察

2021-07-30田毅松凤秀林

观察与思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列宁马克思

田毅松 凤秀林

提 要: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恩格斯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似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它的内容已经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诸多文献之中。在恩格斯论断的基础上,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和理论来源的内容。苏联教科书尽管饱受诟病,但其价值在于让这一理论更加明晰和准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的价值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体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凸显了“实践唯物主义”概念。

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从常识的意义上,黑格尔的名言确实能够触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省思。就马克思主义而言,很多人们近乎视为常识的论断是否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而丰富的内容?众所周知,不管是教科书体系还是学术著作,人们基本上完全认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分析,即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三个组成部分”。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 页。之后,人们又将列宁的论断追溯到了恩格斯,认为他在《反杜林论》中“从根本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分化为三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成部分”。②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年版,第205 页。与这一论断密切相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为了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也被明确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至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就成了一种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这一结论也几乎成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

不过,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 版的相关卷次的陆续出版,这一论断遭到了一些“质疑”。比如:就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论述是否都能够归结到这三个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早期关于古希腊哲学、西方近代哲学和历史的研究又应该归结为哪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上述问题存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和理论来源的论述应该重新考察和界定。因此,必须对恩格斯和列宁的论断进行重新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确立:偶然还是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只要对《反杜林论》的篇章结构稍作分析就能够明确地得出这一结论,因为它的三编的主题分别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问题是,恩格斯最初确定这一结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写作计划,还是在研究和创作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逐渐形成的?抑或说,这一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篇章结构的确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从创作史的角度看,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是李卜克内西等人请求的结果,它是批判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危害较大的“新的德国庸俗社会主义”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51 页。代表杜林主义的理论结果,就是说,《反杜林论》写作的直接目的就是针锋相对地反驳杜林构建的哲学体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但是,如果从《反杜林论》的写作和发表过程来看,它的篇章结构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方面,《反杜林论》最初是在《前进报》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并非一部结构严谨的专著,更没有打算将这部著作“分成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三编”,它的三编结构是在写作和出版单行本的时候逐渐形成的。②[德]蕾娜特·默克尔:《关于〈反杜林论〉产生过程的历史考证》,杨金海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十三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15 页。比如:恩格斯最初在《前进报》上发表的一组论文,尽管是以《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为主题,但其中涉及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因此,在后来出版《反杜林论》单行本时,其中涉及社会主义和经济学的两章成了整本书“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二章”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02、7、10、11 页。。

从批判对象和文献内容来看,《反杜林论》的内容设定同样具有偶然性。具体说来,《反杜林论》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并非实现设定好的,而是根据批判对象逐次展开的。《反杜林论》的“哲学”编批判的对象是杜林的《哲学教程》,“政治经济学”编批判的是他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社会主义”编批判的是这些著作,尤其是《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中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的内容。这表明了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最初目的是批判杜林主义,这决定该书的最初性质是论战性的,因此这项批判杜林的工作不过是“一个酸果”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02、7、10、11 页。,也正因如此,恩格斯才会对再版该书感到“出乎意料”,发出“几年前对杜林先生的评论,现在怎么还能使人发生兴趣”的疑问。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02、7、10、11 页。实际上,恩格斯本人对撰写这部著作的最初目的和性质也做出了判断,认为它最初只是对杜林的“消极的批判”,它不过“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02、7、10、11 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恩格斯为撰写《反杜林论》早在1876 春就针对杜林的代表作进行摘录,并且做了大量笔记。根据摘录和笔记的内容看,他首先摘录的是杜林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但根据《反杜林论》的最终稿,杜林的这两部著作实际上是《反杜林论》第二编和第三编的主要批判对象,恩格斯的笔记也主要关于历史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到了1876 年5 月底,恩格斯才开始关注杜林的《哲学教程》,并完成了《〈反杜林论〉笔记》。①Siehe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I.Abteilung,Band 27 (MEGA2 I/27),Dietz Verlag Berlin,1998,Einleitung,S.22-23.因此可以推断,恩格斯最初撰写《反杜林论》并没有完全确定它后来呈现出来的三编结构,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并非恩格斯有意识地建构出来的理论框架。

但是,恩格斯在撰写《反杜林论》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单行本的出版发行,恩格斯的写作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批判杜林的哲学思想,而是在理论结构上有了独立的设想。正如恩格斯本人所言,他最初的“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 页。。随着写作目的的变化,《反杜林论》的内容最终呈现出三编结构也就成了必然结果。详言之,《反杜林论》最后形成三编结构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最早文献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各种理论思潮斗争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

首先,恩格斯反驳杜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会关注和批判杜林?这主要是因为杜林的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了恶劣影响,不过,杜林思想在党内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反杜林论》的内容和结构。根据考证,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当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 卷首次发表时,资产阶级学者用一种集体沉默的方式来抵制马克思主义,减少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是,杜林在1867 年12 月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理论界的沉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杜林的理论创作一开始就目的不纯,“他是由于憎恨罗雪尔等等才来评论我的书的”,因此杜林的评论中夹杂着私人恩怨,目的不过是想借助《资本论》的相关内容,来大肆攻讦与自己存在私人恩怨的经济学家罗雪尔等人。更有甚者,杜林一开始就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因此这一书评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歪曲了马克思,它的内容不但“可笑极了”,而且“狼狈不堪,惶恐不安”。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8、32 页。由于马克思认为杜林“毕竟是谈论我的书的第一个专家”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68 页。,而且鉴于他当时的影响较小,不但没有公开批判这位“柏林狂人”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8、32 页。。但这一方面为杜林利用马克思来扩大自己的思想提供了某种便利;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批判杜林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埋下了伏笔。

杜林能够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影响的关键,在于他把自己伪装成了工人阶级的代表,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杜林和瓦盖纳之间因《条陈》事件发生的冲突上。在这次事件中,杜林为俾斯麦政府撰写的《条陈》的本来目的是讨好政府,但由于版权等原因导致他和俾斯麦的“枢密顾问”瓦盖纳之间发生了冲突。杜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以及《条陈》中透露出来的、偏工人阶级的立场,对当时社会主义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至于像倍倍尔这样的革命者都认为他是“新‘共产主义者’”。①福尔格拉夫:《〈反杜林论〉准备阶段的一次“搏斗”》,杨金海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十三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39-444、444 页。不仅如此,杜林还利用自己在工人中的影响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相继撰写了《反杜林论》所批判的三本书,为自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杜林的努力也取得了效果,他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甚至被倍倍尔称为“《资本论》之后最重要著作”②福尔格拉夫:《〈反杜林论〉准备阶段的一次“搏斗”》,杨金海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十三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39-444、444 页。。

杜林的体系性学说促使恩格斯必然会逐渐发展出与之对应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阅读了杜林的著作后发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不过是很多错误思想的大杂烩,其中涉及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庸俗政治经济学以及粗陋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地批判杜林的思想,恩格斯逐渐明确了“应当从哪里进攻和怎样进攻”,最终选择了《哲学教程》作为批判的切入点。不过,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正式声明“我们首先感兴趣的主要是第一部著作”,即《哲学教程》,时间已经到了1877年1 月之后,这距离恩格斯为批判杜林开始准备材料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其次,杜林的著作的内容为恩格斯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提供了“坐标”。如上文所述,《反杜林论》主要批判了杜林的三部著作,它们大体上与恩格斯最终确立的理论结构一一对应。从写作时间上看,杜林的《哲学教程》在1875 年才陆续出版,不过,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就得到了恩格斯的重视,原因在于它“论述了一般的科学理论,在这里,自然、历史、社会、国家、法等等都是从某种所谓的内部联系方面加以探讨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14、416 页。,亦即它本身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全面性非常有利于恩格斯对其进行全面批判。此外,它开宗明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对立的,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对这部分内容的批判有助于彻底驳倒杜林的唯心主义哲学。

最后,恩格斯和马克思前期的研究成果也为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因为他不得不放弃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恩格斯在自然哲学领域的工作,恰恰被利用到了批判杜林哲学的工作中。正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清晰的轮廓”,让恩格斯感到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非常熟悉”,而且“对我批判杜林大有益处,并在许多方面有助于我的工作”。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14、416 页。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领域完成对杜林的批判之后,他在之前关于杜林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杜林的全面批判。如果说恩格斯最初关于杜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启了他对杜林的批判,那么杜林的三部著作蕴含的“包罗万象的体系”及其形成的进攻马克思的“三路论证大军”,最终让恩格斯“有机会在同他争论时用一种比以往更连贯的形式,阐明马克思和我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的见解”。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00 页。但是,当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创作时已经完全跳出了杜林著作和内容的框囿,最终形成了《反杜林论》的“三编结构”以及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最终结论。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的最终“逻辑结构”可谓是出于偶然而成于必然——最初的内容受到意图“创造体系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11 页。杜林的著述影响而具有偶然性,即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是恩格斯“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11 页。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创作过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架构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影响最大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成熟:发展还是偏离

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在他之后的著作中尽管没有再次论及,但是这一结论最终被列宁继承和发展了。但是,他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经典论述,仍然需要追问两个问题: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是否是列宁一以贯之的主张;二是相较于恩格斯,列宁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了哪些贡献。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前,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尽管非常准确,而且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的内容,但还没有充分展开对它的“整体”内容及其结构的论述。比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主要讨论的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心主义倾向及其批判等问题,这属于自然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相对较少。

但可以确定的是,列宁在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之后,基本上认可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框架。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无疑是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内在逻辑的继续。不仅如此,当列宁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后,在他受《格拉纳特百科词典》邀请撰写《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时,大体上仍然使用了这个逻辑结构。在《卡尔·马克思》中,列宁尽管没有再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但他大体上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框架,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的。《卡尔·马克思》的内容除了关于马克思的生平传略之外,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等四部分内容,其中前三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第四部分属于实践内容。“马克思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它实际上就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内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主要涉及“价值”和“剩余价值”,大致属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社会主义”部分单独成章,大体上对应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③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不过,列宁并非简单地概括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而且还予以发展。由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批判对象是杜林的著作,所以在之后的论述中尽管开始转向正面论述,而且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但严格来讲,他并没有明确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比如:在哲学方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及德国古典哲学时,一方面仍然把焦点集中在了黑格尔哲学,尤其是其自然哲学方面,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哲学,在讨论政治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时甚至涉及到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哲学。①恩格斯在讨论“否定之否定”内容时指出,卢梭的政治哲学中平等和不平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辩证法是完全相同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8 页)换言之,恩格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内容时,几乎涉及到了整个西方思想史,尽管重点仍然集中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但并没有忽视古希腊哲学和其他哲学传统,没有忽略休谟等哲学家的经济学研究,更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即法国唯物主义等内容。

与恩格斯广泛涉及整个思想史不同,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更加明确化了。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时,他认为首先整体上明确指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68、69、70-71、7 页。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详细介绍各部分来源时,列宁充实了论证。在哲学领域,他认为马克思“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最终为工人阶级创造出了既涉及自然领域、也涉及社会历史领域的“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68、69、70-71、7 页。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列宁认为马克思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最终“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④《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68、69、70-71、7 页。。在社会主义部分,他在介绍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它的历史贡献之后,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批判必须让位于马克思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因为只有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才能够推动无产阶级“除旧立新”,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⑤《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68、69、70-71、7 页。列宁在一年之后完成的《卡尔·马克思》中得以再次确认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理论来源的论断,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原因在于他“是19 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 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⑥《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7、68、69、70-71、7 页。。

尽管列宁的表述与目前的通行的说法之间存在着些许差异,⑦例如:列宁在论及空想社会主义时,很少提及欧文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但他基本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描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共识性的结论。正是在列宁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来源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一论述基本上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完全继承。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论述,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他具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身份,还在于他自身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确实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除此之外,如果从理论发展本身来看,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将恩格斯已经详细论述的理论结构予以清晰化、简洁化和相对通俗的表述,尽管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并不严谨的论述,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即工人阶级的教育而言,这可能算得上“伟大的创举”了。

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应用:坚持还是放弃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论述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材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材中,这个论断已经成了这些教材的基本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三个来源的内容收入到教科书,这是苏联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创举,同时这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教科书内容的设定和编写。在苏联教科书中,《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算是比较有名的教科书,毛泽东曾经认真阅读并“写下了两千多字的读书批注”①邱守娟:《毛泽东读30 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哲学研究》,1998 年第9 期。。这本教科书的内容主要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附录列出的选题中,它大致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经济学,与科学的社会主义”②米丁主编:《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沈志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80 页。。除了在表述上有些非实质性差别,但它们实际上与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尽管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学习,但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方面主要借用的是苏联的。直至1962 年,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才由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主编出版。这部著作延续了苏联教科书的观点,并且开宗明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学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③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1 页。。但是,不管是学者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肯定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希望能够撰写出中国特色的教科书。然而,绝大多数版本的教科书,只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三个理论来源的内容,都坚持了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

然而,中国在摆脱苏联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后出版的这部教科书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撰写出“更加全面、系统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以及如何协调马克思“全面的知识结构”与教科书相对封闭的框架之间的矛盾关系。④胡为雄:《新中国第一本哲学教科书为何经历12 年才出版》,《北京日报》2010 年9 月28 日。实际上,这些疑问同样适用笔者提出的这个命题——难道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仅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几部分?更值得深思的是其理论来源问题,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否能够涵盖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来源?这些质疑实际上可以综合为一点,那就是教科书是否以这种理论框架的明晰性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丰富性?甚至更进一步,恩格斯的这种归纳是否会造成人们的错误认识,即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而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妨碍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块整钢”?

中国学者注意到上述问题后,开始尝试突破恩格斯和列宁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试图完善和发展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述。在学术研究领域,国内的研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并在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开始更加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文献。尽管有人否认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论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但这种误解并不占主流。⑤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理论视野》,2009 年第10 期。绝大多数人不但认可列宁的说法,而且进一步论证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整体性。当然,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但创新。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最新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深度挖掘其中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书信、笔记和摘录等,让人们越来越注意古希腊哲学和近代政治思想文献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来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高超的批判性借鉴和吸收传统思想的能力。同时,人们开始使用新的研究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但是,必须看到,上述研究与其说放弃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断,不如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延伸至古希腊哲学和近现代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后者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且“直接”的理论来源,这肯定是德国古典哲学等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使用新的研究范式本质上是充实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因为即使是承认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正当性,①笔者仅在事实层面使用马克思政治哲学这一概念,至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笔者将“悬置”这一问题,暂不予讨论。那么也必须认识到,它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之一。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部分的分支内容。

我国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旨趣,最直接的表现是把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实现从研究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进而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界很快将相应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之中,教材内容直接体现了学术研究对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最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上也接受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古希腊哲学、启蒙运动等更多内容纳入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背景之中。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第5 页。另一方面,该教材的整体结构也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各个章节的安排有意识地“模糊”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力图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综合影响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经过马克思、恩格斯改造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理论。③赵家祥:《再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观察与思考》,2017 年第1 期。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的考察,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可以通过开放性体现出来,即可以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然而,无论如何都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并不是“无原则的”开放,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理论框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研究宣传、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立场。

猜你喜欢

恩格斯列宁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拉美有多少“列宁”?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