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诗教校本化实施探究
2021-07-29杨香朵
杨香朵
摘要:诗教可传承文化、美化言辞、陶冶性情、启发心智。基于儿童视角的诗教,坚守儿童立场,探索出小学诗教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创设诗化环境,创编教材,学科融合,活动并举。用古典文化为儿童涵养精神的元气,为儿童点亮人生的底色,让儿童拥有自由高飞的灵魂。
关键词:儿童视角;诗教;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66-05
中国是诗歌大国,是诗教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诗教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灿若繁星,博大精深[1]。两千年多年来,诗教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培养了无数的贤人能士。诗教传承着中华的文脉,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凝聚含蓄、崇文尚雅的诗性文化品格[2]。
近年来,随着“诗词进校园”口号的呼出,诗教在全国大中小校园方兴未艾。纵观众多学校现行诗教情况,存在以下现状:目标导向功利化,学生诗词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深度不够,儿童这个诗教主体没有真正被发现和重视,忽视儿童生命体验和精神发展的需要等。源于此,“基于儿童视角的诗教”应运而生。
一、探源: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诗教内涵
(一)何谓诗教
诗教一词最早出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国家,可以看出那里的教育情况。倘若老百姓是温柔敦厚的,就是施行诗教的结果[3]。孔子亦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寥寥数字,便将诗的教化功能概括了然。由此可见,孔子对诗教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诗教即对中华传统诗词的诵读、吟唱、涵泳、积累,以真善美为中介,通过诗意的诵读、诗意的表达、诗意的营造、诗意气质的培养、诗词格律的训练、诗词的创作等途径,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完善,把“诗”的灵性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诗教可传承文化、美化言辞、陶冶性情、启发心智。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诗教
基于儿童视角的诗教,旨在让儿童对诗教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兴趣,让儿童过一种诗意生活,做一个“诗心”丰盈的儿童。对学校而言,即以诗词教学为载体,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坚守儿童立场,诗教才会真正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倾听童心的纯真,感悟童言的智慧,欣赏童趣的创造。以儿童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为依据,和儿童一起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把儿童当作个体,努力去唤醒儿童的生命,才能彰显儿童的灵性与诗性。
二、探索: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诗教校本化实施路径
(一)创设诗化的环境
成尚荣先生说:“真正的校园文化在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中。”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挖掘中华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学校毗邻“汉画像石墓”等独特地域资源的优势,紧紧围绕校园诗化建设做文章。进入校园,正门上方内外两侧雕刻着醒目的彩绘诗句,门内是“春色满园关不住”,门外是“无边光景一时新”;校园内汉画像浮雕、诗人碑廊、少陵草堂、屈原像……无不显示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学校采撷园里,花草树木相映成趣。中国历代诗人画廊,刻画了61位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佳作,“身在廊中,心在诗中”,每天都吸引着无数学生驻足观赏,吟诵声不绝于耳。 沿着主干道拾级而上,通道两侧雕刻着五首从《诗经》中摘選的短诗;走廊抬头处,花草绿叶间,“名言警句”“诗文牌”历历在目。诗词文化馆,学生可以借助VR技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们从教室布置、楼道设施以及校园文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物一景,打造诗教与自然融合、诗教与育人融合、诗教与研究融合,古朴典雅、诗意氤氲的校园文化景观。
在校园诗化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建设。向学生征集喜爱的诗人和诗句,并把学生创作的诗词展现在其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顿时提高了,倍感自豪。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诗化环境的熏染下,学生的心灵日益丰盈清透。古朴淳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渗透进学生的身体里,学生的一言一行恍若少年君子,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二)创编诗教读本
当前的图书市场,为小学生编写的古诗文读本繁多,学校的诗教读本《清歌雅韵》却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首先是编写的过程与众不同。许多古诗文读本都是先编好了,再提供给学生诵读。学校诗教读本恰恰相反,是在学校开展了数年诗教实践活动之后,从学生诵读过的众多古诗文中筛选出来的。其次是编写队伍与众不同。许多古诗文读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们所编写的,学校教材却是由第一线教师编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教师是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他们几乎天天跟学生接触,哪些诗学生喜欢,哪句诗学生不理解,哪个字学生不认识,他们都了如指掌。由他们选的诗,由他们做的注解,是切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的。最后,是读本内容与众不同。多数古诗文读本都是只就选入的古诗文进行注释和说明,学校的诗教读本除对古诗文进行注释说明外,还提供了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有的是读唱结合,如学习《登鹳雀楼》;有的是读画结合,如学习《江南春绝句》;有的是读玩结合,如古诗接龙、猜诗、对诗等。这些学习方式都是生动活泼、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三)将诗教与多学科相融合
把“诗”的灵性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探索诗教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我们以“诗德相彰、诗画相宜、诗乐相和、诗舞相形”为途径,丰富诗教的内涵,延展诗词学习的场域,拓宽儿童诗词学习的路径。
1.诗教与德法融合,诗德相彰
通过对古诗词的整理研究,我们发现,很多诗词具备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家国情怀、亲情友情、克己复礼等等。为此,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有关内容,适时朗诵相关的古诗词,既渲染了气氛,丰富了学习内容,又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惜时教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感恩教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让学生的诗词文化修养与优秀品德的铸就相得益彰。
2.诗教与美术融合,诗画相宜
苏轼评论王维《蓝田烟雨图》时,这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书、画自古为一体。很多诗词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鲜活的生活场景,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这样的诗句一出现,儿童玩乐的样子便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来。描绘田园和边塞风光的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可以作为古诗文意境课的题材,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进行鉴赏,并从笔端流露和释放,从而创作出富有人文精神的诗意画作品。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畅所欲言,进而补充画面。学生通过创造意象,创生诗境,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进,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形式可以有传统的水墨画,也可以有剪贴画、水彩画、折纸等。学生通过创作一幅幅别出心裁、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表现形式各异的作品,既促进了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又提高了绘画审美能力。
3.诗教与音乐融合,诗乐相和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是一体的。《礼记·乐记》里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谷建芬的《新学堂乐歌》,“七绝圣手”王昌龄曲调悠扬、诗乐合璧的叠字诗,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的诗都是传唱度极高的佳作。学校每月一节的诗乐课深受学生的青睐,如学生在《但愿人长久》的古乐声中,想象并勾勒出一幅中秋夜景图,品味经典诗词的韵味,享受一份音乐与经典诗词的结合之美。诗乐相和,妙不可言。
学生吟唱诗词的过程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古典诗词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儿童内心的情感,丰富了儿童的想象,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儿童心灵深处扎根。
4.诗教与特色操融合,诗舞相形
诗教与特色操,动静结合。体育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创编了诗词特色操,塑造精气神。学校周一至周五分别结合武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和街舞各种韵律动作,再搭配适合的古诗词经典吟唱,感受诗词与韵律操相映成趣的妙处。学生们在古诗词的吟唱韵律中张开双臂,从做一套古诗操开始,打开新一天学习生活的大门,元气满满,既积累了诗词,又锻炼了身体。這是诗词和体育相结合的大胆尝试。近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创编的诗词特色操《春晓》《游子吟》《明日歌》《梅兰竹菊》,多次参加比赛和演出,获得好评如潮。学生们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表演,诗舞相形,让诗词“灵动”起来。
(四)丰富诗教活动形式
1.三级诵读,播撒诗意
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读本《清歌雅韵》,每周一节校级集体诵诗活动,每周一节班级赏析活动,每日一节班级经典晨读,形成“三级诵读”。每班每周一个主题,如寻找“古诗中的四季”“古诗中的色彩”“古诗中的童年”等,结合平时校外、家庭吟诗、赏诗活动,让诵读常态化。师生漫步在诗词的长廊,徜徉在经典的长河,学诗、读诗、赏诗……充分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诗歌精粹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道理。
现在,学校1~6年级的学生,人人都能声情并茂地背诵百首古诗。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常在生活中、在交际中引用古诗侃侃而谈,让自己的语言熠熠生辉。
2.诗词讲堂,弥漫诗香
中央电视台有《百家讲坛》,我校有“少年诗词讲堂”活动,每周三下午1点在学校礼堂开设。诗词主讲人采用各年级轮流推荐和自主报名相结合的形式,主题和班级主题相对应,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语文老师协助指导。或讲诗仙李白、诗鬼李贺,或讲送别组诗、勤学组诗。主讲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时不时高昂地吟咏两句,引得台下的小观众连连喝彩,并暗暗下决心:下回我也要登台。这种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极大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儒雅的“少年君子”。
3.节日庆典,荡漾诗韵
学校结合传统文化庆典活动,开展相应的诗会活动。如“月是故乡明”中秋诗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诗会,“成长是一首诗,我们在诗中长大”成长诗会。活动分为低中高年级组,包含但不限于吟诵、演唱、绘画、表演古诗或其他创新形式。同时设有不同层次的奖励,由参与的师生共同选出,当场颁发。诗会将诵读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相融合,让幽幽的诗韵在儿童心中荡漾。
4.仿诗创诗,跃动诗心
当一首首充满童趣的诗和一大群热爱诗的学生在校园里涌现时,我们发现,他们需要一个放飞诗心的家了,在这个家里,能燃烧诗情,与经典的诗词如影相随,与敬仰的诗人心灵会晤[4]。于是,以诗词创作为活动内容的“杜甫诗社”在我们校园一角的杜甫草堂应运而生。最初是每个年级一个诗社,后来发展到班班成立了分社。积累得多,无须多讲,学生们便懂得了用典、押韵、夸张,明白了押韵、格律、诗眼。
天下至文出童心。孩子们的诗里既有原诗的影子,又发挥了新的想象和创造。如《惜时》:庸人不知勤学早,勤人自明学时少。虽惜一瞬千万刻,怎耐光阴一刹消。《观海上日出》:早凉渐水冷寒心,海懒天闲绝啸音。刹那火轮乘浪起,风翻揉碎满怀金。《秋》:一叶落下便知秋,高粱饱满麦谷熟。农夫心里喜开颜,高歌一曲为丰收。《夏日池塘》:夏日池塘荷花满,荷花掩映荷叶间。鱼儿叶下互嬉戏,水面涟漪圈圈滟。
小诗人把自己的诗作整理后,配上插图,编辑成个性化的、图文并茂的诗集,再取个好听的名字,如《插上诗意的翅膀》《数枝梅》等。学生们互相交换诗集,以诗会友,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
5.校园诗词节,燃烧诗情
每年12月中旬为学校的校园诗词文化节,活动有四个板块组成:才艺展板、缤纷舞台、多彩课堂、诗词大会。才艺展板上为一年活动优选出来的学生的原创诗及诗配画作品。缤纷舞台尽是学生对诗词的吟、舞、画、演。多彩课堂即为活色生香的诗词课堂。诗词大会的可观赏性就更强了,满庭芳、接龙牌、飞花令节目形式多样;古诗猜谜对诗,春来诗意浓(填春天景物)、天高任鸟飞(填鸟名字)、七色入诗(填颜色词)、江河入诗(填表示江河的词)、百花齐放(填花的名字)……内容繁多。在这里,传统文化、经典诗词,占据了学生们的心灵。四支参赛队:“长风”队、“楼兰”队、“飞将”队、“冰河”队,这山争霸那山高,点亮了舞台,更点亮了儿童的诗意人生。
三、探討: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诗教校本化实施价值和意义
(一)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诗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影响学生的发展,其不仅能帮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更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基于儿童视角的诗教过程,给学生传递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古代文学史常识,大量诗词原典,以及格律押韵、对仗等诗词知识。也许,我们传递的知识量并不突出,但我们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的是经典文化的种子,它会在生命的深处扎根,到了一定的节点,便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纵观我国所有的经典国学大师,几乎都有小时候大量诵读经典的“童子功”。
诗词的形象性、情感性、富有想象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开发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诵诗、赏诗、写诗、改诗,各种诗词活动,不仅让学生的记忆力得到极大的训练和发展,更开发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广阔性。深蕴于内,而光华于外。通过比赛、激励等活动,学生展示才华,锻炼意志,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积极心态,又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诗人知音奖”“华夏之声奖”“十佳朗诵者”这些称号让学生们自信满怀。
诗教过程,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淀人文底蕴,还为他们植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信心。
(二)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对于每一个实施诗教的教师而言,学习、实施诗教的过程同样是他们个体生命和职业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诗教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不仅学生,教师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创新自己的教育智慧,充盈儒雅之气,涵养文雅之态,追寻高雅之趣,立定大雅之智。
教师重新认识了课堂,原来还可以如此快乐紧张,如此生机勃勃;重新认识了学生,原来孩子们如此多才多艺,如此后劲无穷。另外,将诗教课的理念、策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上,在普通的课堂上也能显现诗意教学的美丽。
(三)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诗教的实施,对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意浓浓的课堂,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发展的后劲更足了。
诗教的实施,对于创建“诗香”教师团队和学校特色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个校园古色古香,敦厚雅致,时时有诗,处处有诗,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诗词文化的真善美,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本校申报的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品诗词文化,育少年君子——诗词文化和品格提升的共融”在市级立项并正在实施中。由于学校诗教活动多,氛围浓厚,成果显著,还被评为“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刘福.“诗意化”教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2.
[2]潘慈奎.基于涵雅教育的诗教课程校本化建设探讨[J].生活教育,2019(12):82.
[3]苏静.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D].苏州:苏州大学,2007:16.
[4]蓝继红.蓝继红与诗意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201.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