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班本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1-07-29林慧群
林慧群
【摘要】班本化课程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家长提供、挖掘资源,由幼儿和教师共同构建的课程。文章以大班“夏之惜别”主题晚会活动为例,通过追随幼儿脚步,讲述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真实的学习、探索过程,构建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满足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个性。
【关键词】大班幼儿;班本化课程;课程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持续推进,基础化课程从原有统一课程变革为考虑地域特征、追随幼儿兴趣的园本甚至班本化课程,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于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需要,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儿童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班本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聚焦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生活感受和兴趣爱好,充分追随、调动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点,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保证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挖掘兴趣点中隐含的主题价值点,做到追随与引导并重,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调动家长真正地参与到主题班本化课程中,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二、核心概念
班本化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围绕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基本点和最终目标,充分利用幼儿园及家长资源,及时捕捉幼儿兴趣及问题点,以师幼互动为主体,共同构建主题内容的课程。
三、主题班本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各种感知、操作获取经验。基于以上认识,通过行动的视角,带着孩子们的期许,以大班“夏之惜别”主题晚会活动为例进行主题班本化课程的探究实践。
(一)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的设计
大班幼儿尚不能理解晚会的真正内涵。如何能使他们投入情感而有深刻的体验?教师该如何激发幼儿的情感?……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展了大班“毕业晚会”主题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将“毕业晚会”的教育价值蕴含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了解“毕业晚会”的含义,积极和同伴、教师、家长一起参与晚会的准备,通过选择节目、制订节目单及设计舞台等各种形式感受晚会,让幼儿在参与晚会的过程中体会到亲情的关怀及自身的成长快乐。
1.源于兴趣,确立主题
一次晨间运动回来,孩子们在盥洗室洗手。曉晓说:“昨天我参加了妈妈公司的晚会,我还跳舞了呢。”旁边的好朋友们听到了都很好奇,纷纷凑过来说:“你好厉害,快说说晚会是怎么样的?”“有一个主持人,然后大家上台去表演。”“我还跳舞了呢。”晓晓补充道。“我也上台表演过节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可见孩子们对晚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始了关于晚会的探寻之路。
2.把握价值,预设脉络
主题从“晚会”这一关键词着手,从“了解晚会”“参与晚会”“呈现晚会”三个版块依次展开,让幼儿在了解“晚会”内容、表现形式等基础上,理解“分别”的含义。目标的设置定位在“情”字上,体验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而产生的情愫,“浓浓离别之情”“成长喜悦之情”弥漫在整个主题过程之中。
课程前期,我们对实施版块进行预设,而对每个环节的实施内容进行留白,将由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经验、兴趣,师幼一起自行建构内容安排实施。我们基于幼儿经验与学习特点,以幼儿的经验、问题为线索,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和家长援助,并通过集体教学、区域小组活动、综合活动(毕业晚会一台戏)等呈现形式,师幼、幼幼、家长参与晚会的整个过程,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地使幼儿获得经验的积累、情感的升华。
(二)主题班本化课程的实施
本次班本化课程主要从一日活动、环境渗透、家长资源三个版块架构,三个版块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唤起或引发幼儿的兴趣,聚焦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成长。
1.课程实施融入一日活动
“一日活动皆课程”,课程的实施不仅在于集体活动,而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
(1)集体教学,积累经验。在前期经验的积累下,孩子们对晚会的节目类型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对于自己喜欢的节目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笑笑说:“我最欢看舞蹈节目了,因为我喜欢跳舞,我以后要做舞蹈演员。”涵涵在一旁不屑地说:“那是你们女孩子,我们男孩子才不喜欢跳舞呢,男孩子喜欢看武术表演,很帅气。”……有的觉得这个节目好看,有的觉得那个节目好看,最后大家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于是,“我最喜欢的节目”数学活动产生了。
整个活动由幼儿讨论的问题引发思考,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采用个人投票、小组记录的形式进行统计,不仅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分类统计的技能,而且发展了幼儿个性化表征记录的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2)区域游戏,大胆表现。区域是幼儿自主发展的平台,在这里他们自主选择材料,自发设计游戏,自由结伴游戏。我们通过多渠道的游戏为幼儿搭建“表现晚会”的平台,如表演角“节目排练”、美工区“海报设计”、语言区“小小主持人”等,丰富幼儿的主题经验。一次美术活动“我们的舞台”结束后,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对照自己设计的舞台,约上同伴开始建构舞台。在搭建时,A幼儿说:“我设计的舞台是长方形的,上面有铺红毯子。”B幼儿说:“这两个大大的箱子看起来够大了,应该可以了。”C幼儿说:“舞台需要的红毯,怎么办呢?”B幼儿说:“我们在教室里找找,看看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红毯。”A幼儿说:“看,看,我在表演区找到了这个红围巾,我们可以用红围巾铺在上面当红毯。”
虽然遇到小小的问题,最后还是在同伴合作下顺利搭建完舞台,幼儿们无比快乐地邀请其他伙伴在上面进行表演。在游戏中,他们能够分工合作,自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3)其他环节,自主表达。课程实施理想化的价值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此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拓展延伸至其他环节,帮助幼儿更好地提炼习得的经验。在“晚会最佳策划师”活动期间,在餐后自由活动和过渡环节,幼儿们都不忘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甚至把自己的作品推向隔壁班,希望得到小伙伴们的认可。在预定时间内,他们以“贴五角星”的方式进行投票,最后统计数量,五角星数量最多者获得“晚会最佳策划师”称号。自主设计,自由表达,使得幼儿更积极,更投入,更自信。
2.环境渗透,凸显痕迹
环境一直是幼儿园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们在教室腾出相应的空间,投入可操作的材料。在表演角中投放MP3,幼儿自主游戏时可以自行听音乐进行舞蹈;过渡环节播放相关毕业晚会的乐曲,在日复一日中加深孩子们对乐曲的记忆。此外,在教室门口还有晚会倒计时牌,孩子们设计舞台作品,各处都有关于晚会开展的痕迹,浓浓的毕业晚会氛围,都在预示着毕业分别,也表现出他们彼此间依恋不舍的情感。
通过一系列“夏之惜别晚会”活动,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刻升华。孩子们知道自己是毕业晚会的主人,他们在讨论、协商、合作中提升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参与、体验中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通过努力后获得成长的喜悦。
3.家园携手,实施共融
家庭是幼儿园实施课程的协作者。在实施中,我们主动向家长宣传,让家长惊讶于幼儿的自主成长,从而争取家长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相互协作中,家长具备以下几种身份。
身份一:资料搜集者。在关于晚会资料搜集中,孩子们通过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资料和图片、观看视频以及询问等多种方式了解晚会节目的类型有多种。通过搜集,孩子们了解了一台完整的晚会包括舞蹈、唱歌、时装秀、乐器演奏、武术表演、诗朗诵等环节,认识到晚会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身份二:个性支持者。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兴趣,及时分析反馈自己孩子的活动需要,主动了解自己孩子的经验、情景因素及需要差异性,不断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架及实践机会,同时为衍生主题开展提供协作性评价。
(三)实施策略
1.浸润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可触的学习环境。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可以发现学习兴趣点。家长、教师等提供一定的资源,助推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玩中学,做中学”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佳途径,浸润学习正是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在玩的过程中自由、快乐地探索和学习。
2.留白创生。留白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它不是随意地填补、增加,而是经过分析、思考后精心设计的。一是要给幼儿发现、探究的空间,发现问题,获取经验;二是给教师分析解读、选择创造的空间,适时引导、帮助幼儿解惑,提升课程创设力。在主题审议初期,我们在課程内容、时间的安排上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予幼儿、教师一定的发挥余地,实现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此处无声胜有声”。
3.螺旋推进。课程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几个阶段层层推进。我们在审议制度保驾护航下,经过“前审议→中审议→后审议”三个阶段的依次推进,从聚焦“课程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到争议“教学活动、实施时间的前后顺序”,再到针对性“反思交流和反馈”,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议环节的层层递进,帮助教师不断地解读、思考,把理想的、正式的课程转化为领悟的、可操作的课程。
四、收获与思考
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课程实施中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多方资源,引导并挖掘主题的潜在价值点,探索基于儿童的班本化课程的实施,经过摸索,有了一定的实效。
(一)成效
形成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资源。随着“毕业晚会”的落幕,我们对于“毕业晚会”主题班本化课程进行了梳理,具体的主题目标、实施路径和领域网络图,一个个独特、丰富的教学活动、课程故事,形成教案集、教学案例、课件资源、环境创设、审议资源等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收获
1.拓展幼儿园课程资源,完善园本课程
目前幼儿园正在致力打造“成长陪伴 乐享亲情”课程,“夏之惜别”主题晚会正是由“四季主题式亲情活动”中“深情毕业季”衍生而来。本次课程紧紧围绕“晚会”,在幼儿和教师互动的探究过程中,生发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系列活动,形成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对“成长陪伴 乐享亲情”园本课程具有借鉴作用,逐步完善园本课程。
2.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1)课程角色从权威走向对等。随着班本化课程的实践,教师扮演的角色已悄然变化。以往在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挥者,现在从课程实施的指挥者转变成幼儿学习的咨询者、协商者,家长提议的沟通者,努力倾听,适时帮助。教师和幼儿、家长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2)活动设计从模仿走向习得。教师的活动设计从开始借助其他教材资源以替换、删除某一个环节,到根据幼儿特点和资源价值自主创生教学活动,再到现在追随幼儿兴趣,分析兴趣价值,构建一个主题,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构建课程。没有一套教材是为教师量身定做的,教师只有从“教教材”转为“活用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而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3)教学实施从预设走向创生。当下,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课程审议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教师敢于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构建多维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因为审议,教师会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发展幼儿探究性,彰显幼儿个性
(1)幼儿从兴趣走向探索。随着班本化课程推进,幼儿对周边喜欢的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兴致更高涨,探究的深度远比预想的要多,要远。幼儿知识面很广,他们的兴趣点不断延续,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喜欢探索。
(2)幼儿从共性走向个性。班本化课程的实践就是幼儿不断自主构建新经验的过程,使幼儿各个领域能力得以发展,知识得以建构。教师通过各种策略引发和支持幼儿参与和构建课程,发展幼儿的个性,使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后续思考
班本化课程是以幼儿兴趣为基础,在教师不断追随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发而构建的。在研究中,课程的均衡性,如户外活动的渗透、游戏材料的丰富性以及课程评价还比较欠缺。今后我们将继续对课程建设和实施进行不断探索,充分挖掘周围的资源,优化、开发活动内容和评价形式,使幼儿成为课程真正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