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活素材?演绎课堂精彩

2021-07-29柯美玲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巧用生活素材高效

柯美玲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巧妙地使用生活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素材;巧用;高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教材,本课程教材中的案例虽然是精选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地民俗风情、文化等不尽相同,所以教材中呈现的部分案例并不一定适用当地的学生。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并加以恰当运用,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彰显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本质特征,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体验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内化为自觉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最终实现品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巧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呢?

一、善于挖掘个性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儿童的品德源自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自学生实际的生活,才能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引发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思考及感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阅历造就了不同个性的学生。每一位学生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教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与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善于挖掘学生个体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体会。

(一)在生活问题中明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1]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安全事故、交通违法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1.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2.怎样做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些从学生生活中来的个性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容易使学生认知这些原以为无所谓的、不起眼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直击学生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后面学习应对危险的方法,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时,学生自然会尽心掌握。在课堂中,教师提出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不安全做法的反面案例,给学生以警示,让学生认识到危险,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学生认识到违反规则的危害后,出示遵守规则的文明图片,为图片中的文明行为点赞,给学生以正面示范,使学生将安全知识牢牢记在心上。

又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中,播放学生由于挑食造成营养不均衡而导致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体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中肥胖孩子与瘦弱孩子一日三餐的饮食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纷纷指出这两位同学不对的做法,知道不可暴饮暴食,亦不可挑食,否则就容易造成肥胖或营养不良的不健康体质。在课堂中呈现生活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理。

(二)在生活情境中导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生在真实的、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会十分自在、放松,他们的思维也将变得更加活跃、积极。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生活情境,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达到导行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学生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对声音的音量要求是不同的。由于每位学生平时的说话习惯不同,音量不同,具体在不同的场合该用多大的音量,学生并不明确。在课堂中,教师设计了四个生活情景:乘坐公交车、到医院看望病人、影剧院里看电影、课堂小组讨论,分别让四个小组学生来演一演。在各组学生表演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音量的调控打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学生亲身体验音量自我调控,进一步感知了如何做,起到很好的导行作用。

又如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对于如何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以保证营养健康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后,引导学生认识: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应注意均衡营养,不挑食,不暴饮暴食。随后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备好的各类食物图片中挑选设计出一份合乎营养健康的一日三餐的食谱。在各个活动小组展示食谱环节,让其他学生思考:“他们这样的搭配达到均衡营养了吗?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在设计一日食谱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深入感知食物均衡营养搭配,也知道今后應该怎样对待各种食物,从而养成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

二、适时融入时事热点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国际大环境瞬息万变,培养新一代祖国的栋梁之材更需与时俱进。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时效性的教学素材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际社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关系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端正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等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社会热点进行教学,适时把符合时代精神,特别是新鲜的时政素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挑选时效性素材时,除了考虑时效性问题外,还要考虑该素材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我国国土辽阔,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引入了文章《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现状开篇,中国虽大但一点也不能少》。学生对时政素材兴趣浓厚,针对目前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教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明确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有的爱国行为。在此生活素材的适时引领下,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明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增强了国家认同感,明确了“属于我们的神圣国土,我们必定寸土不让”。

网络视频将清晰的文字、动感的声音、多彩的画面融为一体,丰富了课堂内容,使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时,在讲到如何将垃圾正确分类的问题时,教师先抛出问题:“你们会将垃圾正确分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该如何分类?教师播放了一段在上海推行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视频,从视频短片中,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垃圾分类法。

三、巧妙运用乡土资源

学生熟悉所在的校园,对于家乡的历史、人文、发展等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利用与历史相关的文化古建筑、文化名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乡土历史资源,选择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及当地乡土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涉及乡土资源教育时,教师可以将本土的名人、古迹等生活素材、乡土资源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热爱家乡的情怀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以三明家乡为例,推送三明本土风光纪录片,介绍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永安桃源洞、泰宁大金湖、三元格氏栲、陈大的瑞云山等。学生近距离认识自己熟悉的地方,见到自己见过或者曾经去过甚至居住的地方,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习热情大大高涨。

又如学习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学生年纪小,对本地的名人了解不多,很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事迹,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本地的名人。为传颂当地的名人、能人,激起学生对家乡人的赞美情怀,教师借着本课的学习机会,掀起“评一评身边的大名人”热潮,让学生课前向家长及身边的老一辈了解本地的名人,讲名人故事,为名人点赞。在课堂中,学生热烈交流,有效地加深了对家乡人的认识,同时激起对家乡人的热爱之情。

乡土资源进课堂,让简朴而又传统的当地习俗、动人而又传奇的家乡故事,随着课堂的深入和学生的互动呈现出来,尽显本土文化魅力,课堂活泼生动,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活素材资源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每个素材的潜力,做到物尽其用,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在更多的实践中收获新知,培养情感价值观。教师精心选择生活素材,巧妙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其独特魅力,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演绎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柯国玲.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質[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118.

朱德亮.论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活用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教育学,2018(11).

猜你喜欢

巧用生活素材高效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