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2021-07-29郑新强梁月荣梁慧玲
郑新强 梁月荣 梁慧玲
茶树是浙江省特色经济林树种,也是退耕还林和林木种植结构调整的优良树种。茶叶是浙江省重要农业产业,植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018年,全省茶树种植面积300.45万亩,产量18.6万余吨,农业产值190亿元。同时,茶叶也是浙江省重要的出口换汇农产品,2018年,全省出口茶叶16.27万吨,出口额4.94亿美元。茶树不仅有适宜建设特色经济林的林茶兼用品种,还有为传统红茶、绿茶加工提供原料的高产优质品种,种植茶树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
推广良种
林茶两用品种:政和大白茶(GS13005-1985)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植株高大,树姿直立,适合经济林建设或者绿化林带建设,扦插育苗和移栽成活率高,春季萌发期较迟,可以有效回避倒春寒危害,育芽能力强,芽叶肥壮,持嫩性好,茸毛特多,适合加工白茶、红茶等茶类,高产地块亩产干茶可以达到150千克以上;武夷水仙(GS13009-1985)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适合经济林建设或者绿化林带建设,扦插育苗和移栽成活率高,春季萌发期较迟,可以有效回避倒春寒危害,育芽能力较强,芽叶较肥壮,持嫩性较强,茸毛较多,适合加工红茶、乌龙茶、白茶等茶类,高产地块亩产干茶可达150千克以上;黄金芽(浙R-SV-010-2008)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品种,叶色黄化,适合林下间种,经济效益高,扦插育苗成活率高,春季萌發期早,白化新梢氨基酸含量高,是优质绿茶加工原料,亩产优质绿茶原料85千克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御金香(品种权号:20130038)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品种,叶色黄化,育芽能力强,生长势强,抗性强,适合林下间种或者绿化林带建设,扦插育苗和移栽成活率高,春季萌发期早,白化新梢氨基酸含量高,适合加工优质绿茶,亩产优质绿茶原料10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种植范围
适合在退耕还林和树种结构调整区域推广。
土壤要求:pH4—6.5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最适宜pH4.5—5.5;土层厚度大于80厘米。
环境要求: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年均温度15℃—23℃最适宜,冬季绝对气温-6℃以上的林区;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地。
栽培技术
造林模式:纯茶园模式,在退耕还林地段种植;林茶间种模式,在乔木型树种下间种茶树。
种植密度:纯茶园模式应双行条栽,大行距1.5—1.8米、小行距0.3—0.4米,株距0.3—0.4米,亩栽2500—4000株。林茶间种模式应在乔木型树种下间种茶树,按照行、株距1—1.5米进行丛栽,每丛1—2株茶苗,每亩600—1300株。
种植技术:在秋末初冬10月下旬—11月中旬或早春2月中旬—3月初,从扦插苗圃移栽1—2年生扦插苗,起苗时多带土少伤根,运输时注意保湿通气。种前深垦50—60厘米、开种植沟宽20—30厘米(条栽茶园)或挖穴(深50—60厘米、宽30厘米),施足基肥,一般每亩厩肥或土杂肥1—3吨拌磷肥20—200公斤,施在沟底或者穴底,覆土10厘米;移栽茶苗时注意防止肥料与茶根直接接触。种植后适当遮阴防晒、注意浇水抗旱。
树体管理技术:丛栽林茶间种模式无需定型修剪,2年后采取以采代剪方式培养自然开展形、疏散分层形树冠;条栽纯茶园模式应在苗期定型修剪,去除顶端优势,塑造骨干枝,增加分枝密度,逐步扩大树冠;进入采摘期后,通过轻修剪和深修剪维持茶树冠面整齐平整、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度,提高发芽密度,减少花果生成,提高茶叶产量。
茶园管理技术:施肥遵循“高氮、稳磷、增钾”和“一基三追”施肥原则。按照茶叶预测产量决定施肥用量,标准是每产100千克干茶施用纯氮14千克;氮、磷、钾比例按照生产茶类而变化,绿茶和白茶地块采用4∶1∶1;红茶和乌龙茶地块采用4∶2∶1或3∶1∶1;“一基三追”施肥用量:基肥50%,春肥25%,夏秋肥各12.5%;在秋季封园时施入,春肥在春茶萌发前的2月底—3月初施入,夏肥在春茶结束后施入,秋肥在夏茶结束后施入。
病虫害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刺蛾、茶叶螨类、炭疽病、茶饼病、芽枯病等,主要通过改良土壤及低毒高效药剂等方法防治。秋冬季施用石硫合剂清园。
种苗供应
新昌县浙农茶业合作社、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