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生态家园

2021-07-29

浙江林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竹溪生态文化

编者按:

近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发文宣传推广全国128个生态文化村先进建设经验,浙江省5个行政村位列其中,本期特别策划将介绍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等5个行政村的生态文化建设情况,展示其发展成果。

指南村,隶属于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位于浙江临安东天目山麓,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全村总面积7.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8亩,山林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古姓、古树、古塘、古宅、古墓、古井、古道等“指南七古”,使村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华东最美村落之一、江南秋景的典型代表。整个村庄依山傍水,风光绮丽,村民背山向南而居。一到秋天,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村中330多棵古树将村庄装点得十分梦幻。“大寨红花指南开”,指南村拥有368亩高山观光梯田,种植油菜和水稻等观赏性作物。

近年来,指南村两委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2015年杭州市指南红叶特色小镇、2017年村落景区及2018年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人家创建,对村内8栋古宅进行保护性修理,旅游基础设施完善,A级旅游厕所建设,各景观节点打造,重点对村内330多棵古树进行保护,如清除枯枝、喷洒农药除虫、输营养液、安装古樹保护牌等。

近年来,指南村依靠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打造最美宜居古村落为突破口,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渐入佳境。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84万元,人均年收入达3.86万元,指南村已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指南村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鼓励村民种植高山蔬菜和生态果园,在依托原有3000余亩竹林、300余亩茶园、500余亩山核桃林的基础上,种植香榧林160余亩、猕猴桃3万余棵,新增生态果园1个,面积200余亩,主要种植桃树、葡萄、西瓜、梨树、杨梅等品种,全村农产品总产值达480余万元。

指南村还依托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民宿农家乐产业,增加了林农收入,截至2019年底,指南村共有农家乐80家,其中民宿8家,分布在指南、塘顶两个自然村,目前床位数2400余张、餐位数4700余个。

指南村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还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公路沿线疏残林进行补绿,对公路路树进行补植,对两旁村庄进行四旁绿化。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确保取得森林生态效益。进一步加强林政管理,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对超指标砍伐等破坏《森林法》行为的人员,一查到底,从严处理。加强珍稀物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查处炸鱼、毒鱼、电鱼行为。重点对村中心330余棵古树进行保护,每棵古树都有标识标牌,每年除虫两次,同时去除枯枝、补充营养液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指南村人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自然保护力度。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写进村规民约,制定了禁渔、禁猎,禁止乱砍滥伐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将保护生态的理念灌输给每个村民,提高大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真正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

指南村拥有省级生态公益林6850亩,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起到调节生态的作用。森林防火工作也极为重要,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标语、张挂横幅等形式加强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做到家喻户晓。另外指南村配备2名护林员,常年在山中巡查,消除火灾隐患。鼓励村民不使用木材做饭,用退化竹、枯竹及新能源替代,做到资源节约。

指南村位于海拔近600米的山区,保护好现有水源和提高水体质量尤为迫切。村两委和上级水利部门联系,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于引用水源保护和优化供水管网,让村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倡导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目前管辖区域无任何企业,禁养家畜,家禽必须圈养,农村生活污水已全部纳管,采用微动力和无动力处理。是临安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目前全村已经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妙源村坐落于衢州市柯城区北部山区九华乡境内,距城区20公里,是庙源溪发源地之一。妙源村行政辖区7.94平方公里,山林占地7.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其中生态林7071亩,竹林面积6000余亩,村中有古樟树12棵,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村庄内青松翠竹、溪水潺潺、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低衢州市区5℃—10℃,空气负氧离子达2500个/立方厘米。妙源村于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创建了衢州市首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古村落保护发展重点村等荣誉,2019年,妙源村喜获浙江省林业厅颁发的“浙江森林人家”证书和省级生态文化基地称号,同时也是浙江省“五百”森林康养目的地之一。

2014年,妙源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深受污染之苦的妙源村抓住契机,从源头抓起,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村实行垃圾分类,建设沤肥池,对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处理。同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做到了污水截污纳管,落实河长制,保护好妙源溪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打造最美溪滩、生态景观河道,确保了一溪清水送下游。妙源村还将环境卫生保洁相关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制订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让保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此外,全村深入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利用“五块地”,见缝插绿,种植银杏、樱花、红枫、紫薇、茶花等各种绿化苗木,并由专人养护。古树的保护得到了全体村民的重视珍惜。农户庭院也进行了改造提升,实施庭院绿化户数达到95%,绿荫遍布整个村庄。

妙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山村,村内山峰高耸险峻,竹木苍翠有致,自然景色优美。村中及周围有梧桐殿、三皇殿、红英寺等寺庙,整个山麓暮鼓晨钟,云气缭绕。村中有吴家老宅、沙坝瀑布、木鱼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村内拥有中国唯一一座供奉着保存完整的春神句芒的神庙——梧桐祖殿,同时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的所在地。每年农历立春日为祈福日,村内会开展一系列祈福活动,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踏青、鞭春牛等,构成了衢州柯城地方特有的民俗活动。而鞭春牛是九华立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活动高潮,由人扮句芒神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之礼,以表示劝农勤劳和春耕的开始,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物丰盛的向往,以此为开端,二十四节气都有民俗活动。衢州柯城九华梧桐祖殿立春民俗活动,通过“神”的造像来传播农耕文明和天、地、人的自然生态关系,弘扬其向往美好生活、顺应季节规律,了解自然常识,适时动员农耕、发展农业生产与文化内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九华立春祭也让妙源迎来了从山区经济转型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妙源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梧桐祖殿修缮、停车场和祭春广场建造、民房外立面改造、亮化、绿化、公厕改造等工程。目前在村里建成两个大型生态停车场,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妙源村的竹子文化源远流长,村里竹编大师吴杨古编制的竹制品,做工精细,花样众多,不仅可以作为农用具,也可作为观赏品收藏。

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大量投资商进入妙源投资乡村民宿,已建成精品民宿40余家,其中,溢舍荣获2018年度浙江省白金宿民宿称号。这也是衢州民宿首次获得这一称号。

近年来,妙源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山、水、林、田、路、村“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四季有景、花满村庄、健康养生、宜居宜游”的“城市后花园”,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积极开展农民丰收节、节气民俗乡村游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民间文化,提升村庄品位。全村立足村情实际,充分发挥环境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依托就近的九华山、梧桐祖殿、吴家老宅等自然人文名胜,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山地蔬菜、竹林养鸡、笋竹产品、九华佛茶等相关产业,把农业与旅游两大支柱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分水塘村位于大峰山、大草坪脚下,背靠省级望道森林公园,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七星”池塘均匀分布,潺潺流水相互缠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舒适宜居。“高高一池塘,滢滢三千方,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故名分水塘。分水塘村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文翻译者陈望道先生的故乡。作为全国红色宣言瞻仰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名村,分水塘村以打造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和全国生态文化基地为契机,传承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红色力量,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乡村振兴美丽梦想。

走进分水塘村,房前屋后、池边路旁随处都能见到一种树,这就是杏树,陈望道故居庭院中就有一棵。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两个月,也正好是当时村里微红色杏花开放到结出青青杏果的过程。而“杏”与“信”谐音,村民都称这杏树为信仰之树。他们见证了望道先生将信仰火种传遍中国,也见证了新望道人将红色基因、理念信仰代代相传。村民对杏树情有独钟,爱护有加,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大批树龄长、年代久的老杏树。杏树列为优先栽培树种,现已成为分水塘村的“村树”。

作为陈望道故乡,分水塘村十分注重乡村绿化美化和人文历史遗迹保护。通过保护性建设,分水塘村自然生态和绿化美化得到全面提升;通过重资投入,对全村古建筑和外立面进行了基础性保护修建,对陈望道故居进行了重点修缮和保护。完成了“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建成一批杏园、茶园、果园,农户房前屋后实施美丽大提升,建成两处乡村公园绿地和一处田园风光片林,自然生态和绿化美化更上一层楼;实施美丽庭院工程,专门邀请杭州设计团队蹲点设计,注重庭院休闲性、通透性、层次性、专属性,树种以杏树、银杏为主,兼顾樱花、红梅、茶梅等,达到“绿化、美化、香化、洁化”的目标;开展环境大整治,将农户房前屋后的杂物、鸡棚狗窝、违规建筑进行清理与拆除,推进垃圾分类,新建3个停车场、3个生态公厕,污水纳管集中处理,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生态文化村创建,分水塘村示范效果逐步显现。第一,有效保护了当地独具特色和区域特点的生态文化传统,传承了特色生态文化。第二,有效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高村民的幸福生活指数。第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走农村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第四,提高了广大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崇尚绿色生活,建设绿色家园,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分水塘村与浙江农林大学签约共建国家级实验室,与浙江大学签约成为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中央民盟传统教育基地、中国银行省分行干部教育基地等也已落户,一个个教育基地、实验室的入驻,在提高望道信仰线知名度的同时,也给村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村以陈望道故居为核心的望道信仰线,通过从文化方面入手发掘红色文化线,从自然景观入手提升绿色生态线,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产业植入,从而成为一条产业富民线。如今分水塘村内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名特优新农产品馆、望道邮局等陆续入驻。2019年接待游客380批次、16万人次,接待各单位集体宣誓、上党课活动280余次。

记得来时路,继续向远方。下一步,分水塘村将围绕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文化名村等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全力做好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文章,让“信仰的味道”传播得更远更广。

郎村村位于安吉县最西南端,地处浙皖二省交界处,山水相依,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资源,又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建筑物到处可见。村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土地面积745亩,山林面积1.23万亩,总人口1615人,其中畲族人口540余人,是湖州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村之一。曾获国家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森林人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旅游景点、浙江省旅游特色强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湖州市生态村、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等荣誉称号。

郎村村位于“黄浦江源第一镇”章村镇境内,天目山麓环绕,倚被誉为“植物王国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王山而坐,傍黄浦江源湍湍泉水而润万物生,生态环境极好。长龙岗和凤凰山两条山脉由西向东延伸,形成一个十余公里的峡谷谷口的大帝山犹如一扇屏风横亘在山口,郎村村就坐落在这个峡谷的盆地之中,村内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拍打着石块欢腾而下。郎村村有山林面积1.23万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一眼望去群山起伏,郁郁蔥葱,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郎村村深入挖掘畲族特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从细节入手,通过整理把一些传统少数民族活动作为一个重要旅游项目来经营,通过和“牛牯坳”风情园整合,组建全县第一支融文化表演于乡村旅游的村级旅游文化表演队——畲族文化艺术表演团,推出畲族祭祀、畲族婚嫁表演、畲族斗牛、放竹排等项目;在畲族风情街推出打糍粑、磨豆腐,品尝畲族米酒等一系列游客可亲身体验的活动;晚上还可以体验独具特色的畲家篝火晚会;郎村村每年推出“畲族三月三歌会”活动,“畲族九月九丰收节”活动,“畲村过大年”活动,以这一系列活动为依托,郎村村已初步形成了游客既可休闲观光又可亲身参与其中的畲族风情游。

村两委将生态文明纳入村规民约之内,将生态殡葬管理、污水处理、山林资源保护等制度纳入其中,制定护林公约、绿化养护制度、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并对古树古木进行挂牌保护,落实保养措施。

近年来,郎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畲族风情+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思路,做好农旅、文旅产业结合文章,大力发展具有浓重畲乡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郎村积极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扩大规模,完善旅游产业链,目前在郎村落户的企业主要有将军关漂流、牛牯坳风情园等。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75万元,林农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郎村村于2008年成功创建精品村后,开始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美丽乡村经营上来,提出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位、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着重将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素与村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全面开启郎村村村庄经营、乡村休闲旅游局面。从而进一步提升郎村村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郎村村的生态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必将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和乡村经营活动。

郎村村保护森林资源,严禁盗挖盗采野生植物资源,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及时救助被困野生动物,不发生盗伐滥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等案件;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特别重大刑事案件。最近3年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盗伐滥伐林木、违法使用林地等重大案件。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有序推进农家乐提升为精品民宿,全面推进村庄彩化特色。房屋立面改造,庭院美化。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落点中心小区,五线下地,完成畲寨城门楼、体育健身广场、生态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厕所、村庄入口节点建设。

朗村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对村内部环境进行治理,努力打造“畲族风情—醉美郎村”的休闲品牌,村里的农家乐及民宿成为长三角游客的度假之所。

金竹溪村地处溪港乡北面,西接缙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山水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天然氧吧的美称。金竹溪村北面簇拥绿波荡漾的下岸水库,风光秀丽;南面“美女松”古树群层层叠叠,尽显林地风光;西面有五百年古寺——清音寺,热闹的七夕庙会与板凳龙、三十六行说唱、滚地狮子等非遗文化在此传承至今。

近年来,金竹溪村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富裕、整洁、文明的新家园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拆违建绿、沿路造绿、造林增彩,先后开展修建公园、整改整治道路与河道、保护古树名木、完善庭院绿化、建设沿溪绿化带等一系列绿色生态建设项目。建成了金竹公园、秀溪锦港公园,修缮了吕氏祠堂、吕氏家风馆,修建了清风廊桥、秀溪绿道、“孝”文化文字花坛等,休闲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呈现了“水清林绿、村洁业兴、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村内“吕氏宗祠”历史悠久,与“清风廊桥”遥相呼应,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清廉文化;秀溪锦港公园沿河而建,呈环带状分布,配以景观大石和文字花坛,赏心悦目;金竹公园依水而建,廊桥凉亭风车,古色古香;“秀溪绿道”春天绿柳垂丝,秋天银杏飘飘,富有诗意。

金竹溪村坚持“生态立村”,通过开展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绿植认领认养等一系列行动,引导大家自觉保护这些珍贵的“绿色文物”,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增强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绿化维护意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村内自然山水等生态资源,开展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清音寺(位于金竹溪村域内)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强村,促进金竹溪的民宿、农家乐项目建设,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先后获得仙居县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金竹溪村林地面积5950亩,林木覆盖率81.46%,省级以上公益林4047亩。现有红豆杉基地20多亩、杨梅基地40多亩、香榧基地300多亩。金竹溪村始终以绿色、生态、人文为基调,开展富裕、整洁、文明的新家园建设,合理规划,整洁环境。金竹溪村2014年啟动了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项目,实施了村内道路绿化、河道保洁绿化等工程,投资72万元完成秀溪锦港公园建设(占地13亩),投资78万元完成金竹公园建设(占地4亩),建造集健身、文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公园;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秀溪绿道,总长1.8公里;投入120多万元建起1座清风廊桥,实施盆栽绿化和垂直绿化。金竹溪村从一个无人问津、破旧落后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为“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绿水红花”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

金竹溪村积极推行“认捐、认建、认养”三认模式,健全村庄绿化管养护制度,巩固村庄绿化成效,树立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社会风尚。村内还建设秀溪锦港生态文化公园、秀溪绿道、“孝”文化文字花坛,供大家休憩游玩的同时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慈孝文化。通过村规民约,对绿化管理、树木养护等有关要求加以规范,建立生态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增强村民建设和保护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加强村域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金竹溪村依托自身青山环绕、山水相依的特有优势和资源,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将乡村绿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水清林绿、村洁业兴、景美人和”的乡村“慢生活”体验区。举办了七月七非遗文化旅游节、秀溪美食节、“我们的‘村晚”等节庆活动,让游客们感受历史文化村落的氛围,促进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建设为载体,围绕清音寺(位于金竹溪村域内)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强村,促进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

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举措,金竹溪村以前几块秃山荒岭又重新披上了绿装,各种山花竞相开放,山兔、松鼠、白鹭等野生动物出没于林间、田野之中,物种呈现多样性。通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河道保洁等建设,麻车坑河道整治效果显著,多年不见的石斑鱼等野生鱼类又欢快地畅游在溪流中。如今的金竹溪村,村庄周边群山树木茂密,早起鸟鸣啾啾,入夜虫声起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金竹溪村将绿色生态环保和乡政府美丽庭院、垃圾分类、河道保洁、环境卫生等工作相结合,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号召大家绿色生活,倡导环保节约。

如今的金竹溪村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旁树木成行,房前花团锦簇,公园绿树成荫、健身设施齐全,河道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廊桥古色古香。“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象已初步形成。在公园健身、在小道上散步与慢跑、在廊桥上欣赏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金竹溪村得到全新的体现。

猜你喜欢

竹溪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竹溪
碧波荡漾竹溪河
竹溪县林业经济发展案例及新思路
谁远谁近?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